C扩《中国文艺评论》2019年第3期目录与四封艺术作品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
2019年第3期|总第42期
特别策划·国外文艺理论研究与借鉴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本刊自创刊以来,高度关注文艺评论理论体系建设,刊发多篇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论文,受到广泛关注。本期特刊出国外文艺理论家专论数篇,以飨读者。
■别林斯基文学批评的当代启示/程正民
内容摘要:别林斯基是俄国现实主义美学和文学批评的奠基人,对俄国文学和文学批评,甚至对世界文学理论批评,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别林斯基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都十分丰富,他关于文学批评性质和使命的看法,关于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的、美学的文学批评原则的看法,关于倡导有信仰的、真诚的、真率的、有敏锐诗意感觉的文学批评的看法,关于把文学批评当做艺术来看待的看法等等,对于我们建设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批评,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别林斯基 文学批评 历史批评和美学批评 批评主体的修养 批评风格 当代启示
■从“谦卑”中获得自尊——论乔治•斯坦纳的文艺批评思想/张芬
内容摘要:乔治•斯坦纳的文艺批评思想首先强调“谦卑”而又充满主体尊严感的“阅读”态度;作为大屠杀“幸存者”,斯坦纳的文艺思想逐渐延伸到了二战背景下对欧洲文艺(文明)成果的深刻反思;面对新时代,斯坦纳展现了一种从文学到语言、哲学、文化的整体关照,并努力对未来的发展趋势给予新的回应;相比于学院研究谱系,斯坦纳带给艺术创作者的影响可能胜过前者并给予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文学批评 乔治•斯坦纳 谦卑 人文主义
■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实质性社会功能浅论/马聪敏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回溯伊格尔顿的“实质性社会功能”概念,在当前数字时代重申和重建文艺批评的社会使命。本文在对伊格尔顿的“实质性社会功能”的历史线索进行必要梳理的基础上,就文艺批评的实质性社会功能作了明确的阐发,并就批评的实质性社会功能与文艺的社会主义道路、批评的实质性社会功能与中国当代文艺实践等问题作了阐释。
关键词:数字时代 文艺批评 公共领域 实质性社会功能 伊格尔顿
理论探索
■论大众文化视觉主体的现代人格建构/李健
内容摘要:作为当代中国的主导性文化形态之一,大众文化的表意实践过程不仅越来越依赖于视觉形象符号,而且推动了一种带有典型社会转型意味的“镜像化”视觉主体的形成。这一主体形态作为反思中国当代社会转型问题的落脚点之一,又与现代人格建构构成了一种互为表里、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从这一维度出发,当代中国人的现代人格建构不仅深受大众文化表意实践的影响,又可以通过“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以及“虚构与现实”三重张力关系得到更为明确的揭示。无论大众文化视觉主体及其现代人格建构,还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及其现实问题,均可由此得到批判性与建设性并重的说明。
关键词:大众文化 视觉主体 现代人格 表意实践 社会转型
■论“形体行动方法”的理论全貌与现实意义/高敬瑜
内容摘要:“形体行动方法”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建立的戏剧体系中最为核心的理论,遗憾的是,这一经典的角色创作方法是一个未完成的课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有生之年并没将自己的新发现和新思想全面地构建出来,因此时至今日我们仍很难清晰地看到“方法”的真实全貌。本文首先对形体行动方法的要义做了解读,其次对“方法”遵循的创作原则、形体行动在角色创作中发挥的作用等关键问题作了剖析,揭示出形体行动方法由“行动分析方法”和“行动综合方法”两部分构成,并对其现实意义作了探讨。
关键词:形体行动方法 行动分析方法 行动综合方法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谈曲艺对中华美学精神的艺术呈现/陈世海 袁丽红
内容摘要:曲艺用民间语言动情地描述着中华大地的风土人情,述说着古往今来的故事传奇,代表着最广大群众的审美倾向与价值取向,也就更接近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色调。在艺术技巧上,曲艺的艺术技巧象征了中华美学精神的禅意与诗意外壳;在精神内核上,曲艺的现实主义精神彰显了中华美学精神的现世内核;在内容构成上,曲艺的丰富多样蕴含了中华美学精神的丰富内涵。因此,中华曲艺就成为了一把理解中华美学精神的金钥匙。
关键词:中华曲艺 中华美学精神 曲艺传统
艺海杂谈
■叙事艺术中的“盘马弯弓”与“先藏后露”/胡海迪
内容摘要:电影《智取威虎山》中导演徐克处理座山雕出场的镜头语言体现了延宕的特点,有如韩愈诗中所说的“盘马弯弓惜不发”。但他这一系列镜头并不成功,原因在于没有处理好“藏”与“露”的关系,没有弄清楚把“外貌描写”改换通常的位置,就要赋予其戏剧性功能。叙事艺术中的盘马弯弓、先藏后露,在施耐庵、李渔、斯皮尔伯格等作家艺术家的作品中多有体现,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文艺界的共识。而讲好故事,就要掌握丰富的叙事技巧,把看似基本的功夫学会练熟,才能把心中的种种情感、理念、哲思精妙地传达出来,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
关键词:《智取威虎山》 盘马弯弓 先藏后露 中国故事 叙事艺术
■试论当代书法的语言转向/董水荣
内容摘要:本文力图对当代书法在新的文化语境下面临的审美转化、过度注重形式表现及在技术展现上趋向僵化等问题进行分析,以重新审视当代书法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维度,使书法语言表达转向当下。
关键词:形式至上 技术核心 语言表达 书法转向
■论电视媒介下的音乐价值传播/崔健
内容摘要:电视选秀节目的出现,让很多节目和参赛者火了一把,电视选秀节目的价值导向是当下不可回避的话题。纵观流行音乐的发展,电视媒介不可避免地充当先锋作用,但其价值需重新评估。除了电视节目,专业的音乐频道也存在娱乐化现象,如何平衡音乐节目的发展,如何利用电视媒介更好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我们急需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泛娱乐化 电视媒介 价值导向 娱乐至死 流行音乐
■网络剧创作传播中对现实的虚化与聚焦/王文静
内容摘要:本文从网络剧近年来的发展轨迹和主要特征入手,结合其后现代主义和青年亚文化的精神底色,在大众文化和传播学视角下,对网络剧与现实的“关系悖论”进行梳理,同时从近几年来网络剧的创作生产和文本分析入手,对《白夜追凶》《军师联盟》《琅琊榜》等作品从IP改编、文本意义、审美特征、传播特点、技术互动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旨在揭示网络剧创作传播过程中呈现出的双重景观:一方面,网络剧反对传统现实主义对宏大叙事和历史意识的主张,抛弃了对深度意义的挖掘和现实主义的厚重;另一方面,网络剧又依赖于生活现实和技术现实,用大众文化视阈下的平民视角、审美表达和传播方式作为确认其“民间”身份的重要手段,依托自由度较高的互联网环境实现着自身的扩张和发展。
关键词:网络剧 现实主义 后现代主义 双重景观 大众文化
作品评析
■感受生命的诗意与吟唱——评话剧《生命行歌》/吴戈
内容摘要:话剧《生命行歌》是一出表现临终关怀的人类主题剧目。在老龄社会特征日益明显的当下,临终关怀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活里的焦点话题,无法回避的生离死别悄然成为千家万户有切肤之痛、割至亲之爱的民生问题,活的体面与死的尊严都成为了人类生命同等重要的观测点,作品告诉了观众创演者的观察、感受、颖悟。一个宣传题材被提炼为艺术作品,一些个别事例被塑造成生活典型,一种难以表达的生活方式、生命状态被渲染为细腻抒情、象征写意的生命行歌,同时泰戈尔与白居易诗句里的生命意象充盈于演出中,创作者们用精巧设计的舞台叙述抓住观众的欣赏心理,体现了剧目创演的诗意充实性与叙述形式感。
关键词:话剧《生命行歌》临终时刻的生命礼赞 人道现实主义 形式美感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伦理传承与类型探索——评电影《大路朝天》/峻冰
内容摘要:因执导电影《十八洞村》(2017)而为人熟知的女导演苗月,新近执导的影片《大路朝天》(2018)可谓继《战狼2》《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后又一部较为成功的坚守艺术尺度的类型化电影,它是对“父与子/师傅与徒弟”序列中新时代工匠精神伦理传承的思考。影片本身突破边界、跨类融合的有益探索以及浪漫现实主义的诗意表达,都使该片具有感人至深的审美魅力。
关键词:《大路朝天》工匠精神 类型化 浪漫现实主义
■检视传统的体悟,拥抱时代的觉知——评舞剧《醒•狮》/李静
内容摘要:大型民族舞剧《醒•狮》以反思的态度与对话的立场观照了乡土与国家,对接了历史与当下,升华了本土故事蕴含的大中华精神,体现出这个以“民族舞剧”定位的作品所具有的身份意涵与开放态度,立意深刻而意蕴丰厚。全剧以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的逻辑演进作为舞段安排与演绎的核心,舞蹈技术性、功能性的表达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特点和精神气度,既凸显了舞剧的舞蹈本体美,也忠实了戏剧必须坚持的“剧”的质感和内涵。《醒•狮》团队以自觉而深情的文化自省演绎本土故事,讲述中国故事,体现出传统文化复兴进程中应秉持的态度与担当。
关键词:《醒•狮》民族舞剧 舞蹈本体 戏剧质感 文化自省
《醒•狮》剧照
■在喜剧谐趣中感受生活温度——评湖南花鼓戏《桃花烟雨》/郑荣健
内容摘要:本文以花鼓戏《桃花烟雨》为个案,从它生活化的喜剧样式、散文化的结构特点、角色反差的喜剧技巧、回归本体的民间趣味出发,分析了戏曲地方剧种发展的喜剧路径,认为化合剧种特点、地域特色和生活趣味,对探索现代戏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戏曲本体 喜剧叙事 民间趣味 花鼓戏《桃花烟雨》
《桃花烟雨》剧照
创作谈
■莫言: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荆轲/采访人:张同道
2018年11月29日,由莫言编剧、任鸣导演、王斑等主演的《我们的荆轲》在首都剧场圆满收官。该剧自2011年登上话剧舞台之后就收获较高口碑。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摄制组就话剧《我们的荆轲》与戏曲、诗歌等文艺创作采访莫言先生。
莫言先生在剧场接受访谈后摄影(刘鹏飞摄)
名家专访
■从“照着讲”“接着讲”到“自己讲”“讲自己”——访中国人民大学资深教授张立文/采访人:韩宵宵
张立文简介:1935年生,著名哲学史家和哲学家,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著有《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天道篇)》《周易帛书今注今译》《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传统学引论》《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新人学导论》《和合学》《和合哲学论》《和合生生论》《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等。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19年第3期
《中国文艺评论》2019年第3期的封二
《烟光细雨图》(水墨画)/陈志威
释文:
烟光细雨中,黯黯晓霞濛。
可惜花间路,只有树摇风。
(戊戌澳门,陈志威)
《中国文艺评论》2019年第3期的封三
《西沙之晨》(油画)/何岸 微评/王新
《西沙之晨》作为军事题材作品,其卓秀处在于让国家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细节巧妙遇合,且遇合得真诚而自然:渔家的丰饶,渔家的欣悦,皆生动体现在解放军军舰光辉雄大的景深里。画面截取式的开放构图,将画家与观者视点,设立在船尾,大大增强了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船上弹尾活泼的海鱼特写,风浪间倾侧的船身刻画,进一步确证了这种真实感。真实让原本容易流于空洞的宏大主题,变得真诚,朴素而感人,这又是画家匠心独运处。画家的才情,更体现在他为两位劳动着的渔家女传神写照上。与此前类型化的女性劳动者相较,同样是健康明朗,同样是天质自然;但这两位,尤其是低眉凝思、思致悄然的那位身上,在写实图真的形色中,不可掩抑地流淌出脉脉诗意柔情。一脉柔情,或许是预示着一个全新时代的来临,或许是内涵着画家后来走向唯美抒情风格的诗意泉源。
(王新)
《中国文艺评论》2019年第3期的封底
《天地交响》(摄影作品)/白建春
2019年3月25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在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最新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扩展版期刊目录。年轻的《中国文艺评论》首进C刊扩展版。真诚感谢读者们的祝福,感谢所有人的支持与鼓励!我们将在您的陪伴下继续前进!
晋身C扩的《中国文艺评论》月刊期待您的宝贵意见,渴望听到您的心声······优质建言被采纳者,将获赠《中国文艺评论》春季三期杂志哦~拟4月2日置顶留言公布获赠名单。
《中国文艺评论》(刊号CN10-1342/J)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月刊。
● 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 维普网全文收录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全文收录
● 2018《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 2018中国最美期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本刊作者的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及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转载请联系微信后台或《中国文艺评论》月刊编辑部。
出版时间:每月25日
邮编:100083
邮箱:zgwlplzx@126.com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1342/J
定 价:25.00元
—END—
《中国文艺评论》主编:庞井君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胡一峰 何美
美编:木子
【欢迎关注▽】
···要不再看看···
☆《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四封艺术作品合辑(36组美术摄影书法图集)
☆《中国文艺评论》入选 2018年“中国最美期刊”,快来一睹TA的风采!
☆“中国最美期刊”《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艺评论的回顾与前瞻”暨 《中国文艺评论》创刊三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想阅读《中国文艺评论》电子版?网址建议收藏哦!zgwypl.com/zz/
客官,请留步,给个好看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