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的十二微评

文艺评论新媒体 中国文艺评论 2021-11-26


热播网剧《长安十二时辰》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由著名导演曹盾执导,易祥千玺、雷佳音、周一围、芦芳生、韩童生等人主演。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特摘选短评十二组,以飨读者。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海报


1

导演曹盾:以现实主义还原大唐一天



我希望通过《长安十二时辰》架起沟通古今的桥梁,尽可能还原大唐的一天,让当下观众通过这部剧感受到千年之前大唐生活的烟火气、人情味,以及充盈其间的文化意蕴,为我们拥有如此灿烂的传统文化而自豪。


剧组从汗牛充栋的史料着手,力求做到有典可依、有据可循。还将古法造纸和打铁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剧情,对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课题进行直接回应。


“长安”才是《长安十二时辰》唯一主角,只有把长安这座城市写实、把剧中人的“家”写实,张小敬和李必携手化解危机、保护家园的故事才拥有牢固立足点,这部剧才能以“家园”之象征唤起观众共鸣,从而传递现实价值和积极力量。


现实主义创作愈发显出重要性。


*作者:曹盾,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导演

*来源:“人民日报文艺”微信公号(点击查看全文)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原著作者马伯庸:改编难在“速度”



影视化的《长安十二时辰》让我感到颇为惊艳。剧版能把这么绚丽多彩的长安展现出来,超过我预期。历史中的长安鲜活起来了。


《长安十二时辰》IP改编最难处在于整部剧的“速度”。当所有故事都浓缩在长安的24小时之内,剧情“紧而有序”非常重要。


*来源:“广电时评”微信公号(点击查看全文)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3

千年古都西安如何借势发力



《长安十二时辰》热播之后成为一个文化现象,体现对长安文化的重新挖掘。该剧导演曹盾是西安人,对这个城市有情结,也下了非常多的功夫。从道具、服装、妆容、器物等都力求真实性的挖掘,尽可能贴近历史本身,贴近当时长安城人的样貌和生活状态。这样的深入挖掘也让大众经历了从追剧到“追城”的心路历程。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这部剧成功的一个关键是对传统的现代解读,有历史文化内涵,还和网络制作与传播方式有关。该剧以24小时的时间格局让节奏非常紧凑,借鉴了美剧的表达方式,深得90后、00后喜欢。特别是对唐长安城历史文化魅力的传播,引发了后续多重多角度的再次网络解读。


它可以带动古典题材影视剧的新发展,鼓励从历史真实性角度出发的更多作品出现,改变古典题材以传奇居多的现状。


*作者:张阿利,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西北大学教授

*来源:《西安日报》2019年7月26日第8版

http://epaper.xiancn.com/wapxarb/html/2019-07/26/content_391593.htm?div=-1&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4

将国产古装剧提升到新高度



近日,低调上线却圈粉无数的《长安十二时辰》,从叙事到表演,到服化道,再到人物塑造,最后到文化内涵,都扎实牢靠。该剧拓展出来的外延、承载的历史厚重感和彰显的盛唐气势,赋予了它在中国古装电视剧发展史上更深层次的探讨和标志性意义。


▪叙事:将中国古装剧引向了更为宏大、真实、厚重的历史文化脉络叙事之中。该剧电影化镜头语言的质感,多线性剧情推动以及线索之间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性,人性善恶命运在历史时空转换下的坚守与改变,主创所持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和对具体情节、矛盾、人物等文学艺术渲染的拿捏尺度,都将国产古装电视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服饰:剧中环肥燕瘦下女性群演的富态身材,男子所戴的簪,所配的刀、锁具,还有西域不同民族的饮食、穿戴、风俗……考究良多,形象逼真。


长安官吏、庶人、军人服饰


唐代参考的道士服饰


▪人物塑造:张小敬这个接地气的小人物浓缩了全剧的精华,既有军人对国家、人民、百姓的忠诚,又有对战友、朋友的仗义,同时兼有侠士除恶扬善的风骨。他身上体现的忠、义、侠,是写不尽的中国文化。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


*作者:高小立,《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来源:“传媒1号”微信公号(点击查看全文)


5

网剧生命力究竟何在



《长安十二时辰》把大唐的艳丽浑厚与刀光剑影同时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部制作精良之剧,它还提出了问题:网剧的生命力究竟何在?在我看来,网剧之美应是至少三层的同心圆,最内层是“精神之美”,中间层是“人物形象与故事之美”,最表层是“画面之美”。


“画面之美”对于一部作品确有意义,但这种意义不但有限而且“边际效用递减”。或许因为近年来粗制滥造的影视剧太多,在矫枉过正的心态下,人们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外在的器物之上。如果以此作为主要标准评判一部网剧,显然不全面不科学,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只盯着“画面”的宣传或评论也不负责任。回想已成经典的87版电视剧《红楼梦》,我们并没有刻意赞扬其园林、服饰或剧中人的举止手势。这不是因为该剧画面不精,而是那精美的画面与故事、人物浑然一体,呈现出一种整体效果。毕竟,我们看影视作品时,“看戏”永远大于“看画”。但这部本来或许能以“如诗”之名载入文艺史的网剧停留在了“如画”的表层。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据今年5月发布的《2019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18年,全网共上新283部网络剧,较2017年减少了12部。或许,网剧正在进入以“量”的增速放缓换取“质”的更新换代的变革期。可以预计,随着网络视听领域的治理体系的不断健全,以及全民审美素养的提升,网剧不可能像野蛮生长时期那样,以“大尺度”或专攻所谓传统影视作品“题材盲区”作为自己生存的法门。艺术生命力之高下将成为网剧发展的一道分水岭。


*作者:胡一峰,《中国文艺评论》编辑部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来源:“中国艺术报”微信公号(点击查看全文)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6

《长安十二时辰》的诗与思 



该剧的叙事张力能较好地满足观众“爽感”,历史认知观念和精神内涵的超越提升也是创新亮点。


与“宫斗剧”截然不同,此剧最打动观众的是可爱的市井小人物形象。死囚张小敬,心系百姓疾苦的少年天才李必、一心要出人头地的旅贲军长官崔器、梦想一夜成名却沦为吃牢饭的儒生、“暗桩”小乙、博闻强记的“活字典”徐宾等不胜枚举。主角配角人物的形象丰满立体。


张小敬所代表的平民阶层的奋力一搏,李必所代表的士大夫阶层的坚持,是古代社会主流阶层的写照。《长安十二时辰》的诗与思,很容易在观众中产生共鸣和共情。


*作者:刘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创作评论硕士生

*来源:“中国艺术报”微信公号(点击查看全文)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7

一文看懂“爆款”



▪缘起:《长安十二时辰》讲述盛唐时期发生在都城长安上元节(元宵节)的一次“反恐24小时”行动。故事时间节点选在天宝三年——安史之乱的十年前,编剧马伯庸查过史料,该年无特别重大的历史事件,方便进行较为纯粹的故事创作。


人物:马伯庸笔下的主角们都“真实”可查。男主角张小敬出现在唐代官员姚汝能写的《安禄山事迹》。雷佳音给他注入了“贱”和“痞”。靖安司司丞李必,原型就是深得四朝皇帝信任的隐士李泌。


▪长安:剧组租下了70多亩地,启动了搭建长安城的浩大工程。以考古报告为基础,以历史典籍为参照,画出各坊草样,依图建成。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文礼:叉手礼,《韩熙载夜宴图》有记录。史书记载和出土实物资料显示,这种行礼方式,出现于唐末,男女老幼都可行使。


《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


▪传统:

【上元节正月十五,也称元宵节。长安市民跟着许鹤子唱起了《清平调》,表现出唐代人对诗歌的推崇。


【胡旋舞】胡旋舞从西域流传而来,是当时长安最流行、最时髦的舞蹈。其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与它快速的节奏、刚劲的风格相适应。现在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的民间舞蹈中,仍然保留着急速旋转的特点。伴奏也以鼓(如手鼓、纳格拉、冬巴鼓等)为主,舞者动作急转起伏,欢快热烈。


【十二时辰】时辰是中国传统的计时单位,中国古代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十一点起算,分别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时辰既是办案的重要节点,也形成长安城日常作息的节奏。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来源:人民网文艺星青年

http://ent.people.com.cn/n1/2019/0710/c1012-31224578.html


8

唐代八大黑科技



随手记录了剧中唐代黑科技如下,看过的好友可以补充:


1.量子传送,瞬时移动。偌大的长安城,百姓在上元节中又蜂拥于街头,但主角们却不惧高峰拥堵,能在十二时辰里想去哪里,瞬间即到。


2.七龙珠里的仙豆医疗科技。男一号不良帅,在一天内,自割小拇指,又在若干群架中挨刀挨拳,却能在转身中全然无恙。


3.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徐宾的大案犊术秒杀当代云计算与大数据挖掘。


4.智能制造。花萼相辉楼的水力机械彩灯,伏火雷,水运仪。


5.无线通讯,GPS定位与莫尔斯电码:望楼。


6.非介入式脑机接口与虚拟现实。闻染在靖安司牢房里施法,直接控制狱友大脑数据接口。


7.徐宾自带深度学习。


8.李必速干衣。


*来源:吕欣,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9

用科技点亮长安



《长安十二时辰》在审美上呈现出分裂的层次和生态。一方面脑洞大开将西方戏剧的三一律架构在古老的东方日晷上,用24小时精确截取一个王朝的剖面,渲染紧张刺激的反恐主线;一方面为展现大唐衣食住行及城市空间美学,在一些枝蔓情节上跳来跳去,拖沓了主线节奏,造成认知困难。


但瑕不掩瑜,本剧仍是本年度制作精良颇具看点的古装大剧。盛唐的外壳,美剧的架构,现代的精神内核,谐音化名的人物各有出处,发生的事件却桩桩出自脑洞,像是虚构了一个平行历史时空,随着镜头的推拉摇移,大唐的风光旖旎与波诡云谲渐次展开。相比第五代导演用春晚之花萼相辉楼分会场来表达对盛唐的窥探和敬仰,技术宅马亲王更倾向于用硬核科技致敬盛世,打造唐朝智慧城市,用科技点亮长安。马亲王亲手为唐代赋(杜)能(撰)了三项“黑科技”:


1.唐代的无线通讯——望楼

功能集天眼系统、人形高空摄像头、无线基站于一身,无需联网也能实时更新全城动态。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望楼设计稿


2.唐代的大数据——大案牍术

靖安司没有BAT背景,但发明了人形数据库。他们找来天赋异禀记忆力拔群的人才记忆各种资料。这些人如同大脑被内置芯片,可迅速检索出任何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信息点,用最短时间最短路径提供线索。


3.唐代的无人机——长安城沙盘

尽管如今它最广泛的应用场景是在售楼处,但在一千多年前,普通百姓连城市地图都不能合法拥有,这个真实复刻长安城内大小楼宇(皇宫除外)的沙盘有着极其重要的军事价值。结合望楼体系,靖安司如同拥有了一个可以鸟瞰全城的无人机,可随时了解被追踪目标的坐标,及时进行指挥调度。


*作者:豌豆公主

*来源:时光网评论

http://news.mtime.com/2019/07/12/1594930.html


10

《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与争议



该剧遭遇了一场“审美隔离”:一部分观众津津乐道于其制作的精致和细节的还原,另一部分观众则因为其强烈的形式感而产生了排斥心理,难以入戏。


原作者马伯庸直言《长安十二时辰》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海外剧《反恐24小时》和游戏《刺客信条》。其实,故事还是那个老故事,救黎民于水火、扶大厦于将倾本就是传统公案小说中喜闻乐见的叙事惯例,在“包青天”“狄仁杰”的故事中多有呈现,但剧集节奏的加快、主角设定的下沉、布景铺陈的变化都赋予了老故事以新含义,更具有现代属性,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新价值。


基于网站用户画像的数据分析大获成功,一上线就吸引到了目标用户的持续追踪。但精准的大数据分析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受众群体,而在不经意间拒斥着传统的、更广泛的观众的介入,也最终决定了拥有好口碑但无法转化为国民剧集、经典电视剧。


以青年受众为主体的网剧在向以大众受众为主体的电视剧转化时遭遇的“次元壁”区隔,不仅是媒介跨越的壁垒,或是青年观众与其他观众的代际差异,更是在大数据精准投射下观看习惯与审美趣味的分歧。这种趋势会给今后的影视剧制作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现在还难以下判断,只能拭目以待。


*作者:边远

*来源:《文汇报》2019年7月12日第10版

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9-07/12/content_813086.html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11

美术很高级



宏大华美的画面和精良的拍摄制作,动不动就是长镜头,一部大唐版的反恐24小时,值得打call!油画般的美术场景设定十分惊艳。值得一看。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配色


*来源:“文案与美术”微信公号(点击查看全文)


12

豆瓣书评影评



@墨韵

这本《长安十二时辰》也许是我在2016年与2017年跨年之际看到的唯一一本让我落泪的书,从内容到章节目录都回应着十二时辰,时间步步紧逼。


@拉维尔斯坦

这本书暗地里描述了一个华丽而庞大的梦境,或者说一个寓言,一个关于盛世的寓言。《长安十二时辰》试图用真实到极致的细节作为底层,其上搭建了一个寓言剧的舞台,好比作者从隔壁剧组借来一群惟妙惟肖的古装偶人,驱使他们在一个名叫“大唐”的沙盘上进行一番战棋推演。


来源:豆瓣读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99537/


@二火山

今年最好的古装剧,服化道演员配置放在电影里也是顶级,尤其摄影。难得一见的电影质感和节奏,老中青三代演员的表演都很稳,这个暑期有好剧追啦!



来源:豆瓣电影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849758/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摘选:何美 李莎莎

美编:木子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近期活动】

“西湖论坛”征召全国“游侠”论剑,你来吗?/报名截至8月20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欢迎您加入!/申请截至8月31日

第五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招生/报名截至9月13日


【相关阅读】

付酬征稿:近期影评剧评书评乐评约起!

《哪吒之魔童降世》:少年英雄“变形计”

《都挺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家庭伦理

讲故事:“盘马弯弓”与“先藏后露”/《中国文艺评论》


客官,请留步,给个好看再走呗


点这里,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网,更多影视与网络文艺评论专题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