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文艺评论》|流行音乐如何紧跟时代的节奏/陈小奇(上)

陈小奇 中国文艺评论 2021-11-26


流行音乐如何紧跟时代的节奏?陈小奇



我是搞创作的,不是搞理论的。流行音乐是市场化的音乐,基本上没有人能够真正沉下心做流行音乐的理论研究,虽然这几年高校里有一些老师在做流行音乐研究,但这些研究多是侧重纯音乐形态的研究,流行音乐其实并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音乐形态,只有把流行音乐同社会学、哲学、美学协同研究,才能真正了解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何以涌动在改革潮头?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产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发展历程中间断了二十几年,直到改革开放,流行音乐才重新进入中国。我长期在广东生活,整个改革开放的进程我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流行音乐不像其他音乐形态存在渐变的过程,它几乎是完全横向移植的,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便风靡全国。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产生,而如今欣赏流行音乐已然成为人民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



说起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源地,必须跟大家谈一谈岭南文化。广东改革开放的文化支撑就是岭南文化。岭南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前只是属于民俗层面的一种文化,我们现在所说的岭南文化是近代以来的岭南文化。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岭南文化真正成为了一种特点鲜明的地域文化。统揽中华文明,存在两种文化,一是定居文化,一是迁徙文化。定居文化是农业文明的常态,迁徙文化是游牧文明乃至后来的海洋文明的常态。广东三大民系分别是广府民系、潮汕民系、客家民系,除了广府民系有较多的本地血统以外,其他民系基本都是从中原迁徙过来的,广府民系最早,其次是潮汕民系,再次是客家民系。那么迁徙文化带来了什么呢?因为他们接触的不是熟人社会,他们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养成与生人沟通、与不同的社会族群相处、与不同文化相融合的习惯。另外,他们必须保持严谨的契约精神,如果没有契约精神,是无法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站稳脚跟的。一百多年来三大民系几百万男儿漂洋过海到了美国、东南亚、欧洲等地,这些人和广东内地的人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故而使岭南文化天生具备了独特的海洋文明开放的特质,不像一般的民族音乐,广东音乐听起来特别洋气,为什么?岭南文化所体现出的开放兼容、敢为天下先的特点对岭南的近当代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广东粤剧是最为包容的,粤剧最早使用小提琴、萨克斯,很多国外的旋律最终都成为了粤剧曲牌,比如美国民歌《苏姗娜》,被粤剧界的创作者填词以后变成了粤剧的一首曲牌。


△陈树人《岭南春色》1929年 纸本水墨设色


岭南画派(点击查看《一文看懂中国美术“画派”》)也是吸收了西洋画法的要素。“开放、变革、创新、契约”,都在岭南文化里面存在着,这些文化精神深刻影响着岭南地区改革开放的进程。广东的流行音乐是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市场经济大潮以及个体户的出现而产生,一开始就呈现出与时代紧密相连的勃勃生机。由于广东出名的民歌并不多,其中客家的山歌、广府民系的咸水歌、沿海一带的渔歌,在国内的影响力都微乎其微,所以广东的流行音乐要发展就必须要借鉴世界各地的流行音乐,包括港台的流行音乐,也包括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一开始就需要秉持开放与兼收并蓄的胸怀、以拿来主义的心态进行创作。流行音乐本身兼有都市性和商业性,加之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的流行歌曲曲调朗朗上口,这些作品的出现,使广东成为了中国南北两大流行音乐创作制作基地之一,并直接推进了都市化唱片工业的形成与发展。



流行音乐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化产业,虽然那时候没有文化产业这一提法。为什么说它是文化产业呢?因为它直接面对市场,完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1978年,广州已经出现了上百家音乐茶座,为什么会出现音乐茶座?因为当时有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外宾来了以后晚上安排些什么活动成了难题。当时电视也不普及,所以开放了音乐茶座。中国人一开始是进不去的,只有外宾拿着兑换券才能进去。音乐茶座里有歌手和乐队的演唱和演奏,这是大陆最早的现场音乐。


△80年代朱逢博在太平洋影音公司录制节目


1979年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这是跨时代的大事件。太平洋影音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制作盒带,是想卖到香港去的。我记得朱逢博的专辑到了香港无人问津,因为香港人听不惯,她唱的不是纯粹的流行音乐。最后太平洋影音公司没办法,只能申请在国内销售,却一下子在大陆打开了市场,铺天盖地,如同洪水猛兽汹涌而来。那时候没有支票,也不能转账,人们都是拿着现金一麻袋一麻袋地到太平洋影音公司抢购。中国第一代歌星就是通过音像公司的盒带迈向全国。1985年广州市文化局牵头举办了第一个流行音乐大赛——“红棉杯新人新歌新风创作演唱大赛”,第一次提出了十大歌星和十大金曲这个概念。那时候广东已经不乏原创歌曲,尽管如此,1985年的这次大赛参赛的所有歌手都必须演唱原创作品。


△80年代太平洋影音公司录音带自动剪裁设备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到今天,已经四十多年了。这四十多年里,真正属于唱片业的黄金时期只有20年。从1979年太平洋音乐公司成立到1999年期间,音乐的物质承载形式由磁带变为CD。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这个趋势慢慢减弱,取而代之的是网络音乐。这让很多音乐人深恶痛绝,因为网络音乐时代的开启,颠覆了原有唱片市场的模式,让音乐人一下子无所适从,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办了。原来我们制作歌手是深耕细作,现在是广种薄收,因为量大,谁都可以制作,完全依靠粉丝经济去支撑。以前唱片公司至少还有人把关,由编辑选择优秀的作品送给大家。网络音乐制作没有把关人,谁都可以写,可以随意推上网络平台,一年几十万首,甚至上百万首。网络音乐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把它定位为都市原生态歌曲。因为是全民创作,里面一定有很多不好的东西,当然肯定也有好的东西,这是一座金字塔,有塔基也有塔尖。现在的问题在于快餐文化时代优秀的作品在网络中如何被发现。活跃在网络上的人,没有几个能够沉下心来制作修改的,大多是差不多了推出去再说,不行再换一首,很多人是这种心态。这对整个乐坛的发展很不利,但是存在有其合理性,我们目前还没有理由排斥它。更重要的一点是音乐的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现在是“00后”的天下了,他们有自己的审美价值观,更追求感官上的东西,追求情感上的宣泄。他们会在网上刷流量,发布他们的爱好等。我碰到很多的朋友,包括中年人的朋友,都在抱怨说,现在好听的歌越来越少了。我说不是好听的歌越来越少了,而是好听的歌都被埋没了,中年人在网络上属于不活跃群体,没有话语权。我总相信好的作品慢慢会被人发现,只是需要更长的时间而已。


△中国第一盘盒式录音带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已经四十多年了,前20年是唱片工业时代,后20年是网络音乐时代,统计学认为一个行业的黄金时期平均值为20年,那么,再过20年是什么时代?我想必然是人工智能的音乐时代。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开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又是一种颠覆,相比此前,人工智能的颠覆将会更大,更加惨痛。因为不仅是音乐,其他的艺术形态,书法绘画都将受到极大的冲击。人工智能可以让所有人都成为词曲作家,在电脑上输入几个关键字,便会生成一段歌词。作曲更简单,更容易。旋律出来了,和声、配器就都出来了,根据数据库里的大量素材,会出现十几个版本以备挑选,你可以修改成你的作品,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写上去,说是自己的作品,这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可能性。所以以后有人说自己是词曲作家,可以相信,也可以不相信,因为很可能是在人工智能里弄出来的。稍微有点音乐常识的人,都可以成为词曲作家,因为编曲可以用人工智能来完成,但是作品的个性化肯定不突出。我相信这些很快就可以做到,只不过歌词与旋律音乐之间的融合目前还没有解决,是因为旋律和歌词都有调高问题。比如,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客家话有七个声调,潮汕话有八个声调,广州话有九个声调,声调之间的组合变化,电脑目前还没能解决。这是整个音乐产业发展上的基本判断,我觉得这个判断肯定是准确的。





*作者:陈小奇广州陈小奇音乐有限公司

*本文节选自《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19年第8期(点击查看目录与四封艺术作品)文章《流行音乐如何紧跟时代的节奏?》第一部分(全文及详细注释请点击“阅读原文”)*本文系作者在“2019年全国文联研究部门工作会”上的授课,本刊编辑根据录音做了文字整理,发表时有删节,已经作者本人审定。

△江苏音乐广播短视频:《致敬华语流行音乐40年:陈小奇访谈》




《中国文艺评论》主编:庞井君

责任编辑:陈天一


——————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胡一峰

美编:木子

本刊作者的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及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

转载请联系微信后台或《中国文艺评论》月刊编辑部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

出版时间:每月25日

邮编:100083

邮箱:zgwlplzx@126.com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1342/J

定 价:25.00元

《中国文艺评论》严正声明

重磅|《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刊扩展版

“中国最美期刊”《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


【相关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创作谈”|予歌以生命 予词以灵魂 ——流行音乐词曲作家陈小奇访谈

大哥你好吗——陈小奇词曲作品演唱会与学术研讨会即将在京举办
中国流行音乐40年特辑|音乐不会停止流行

40年中国流行乐坛中的港台音乐/《中国文艺评论》


让我知道你在看


点这里,查看全文及详细注释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