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文艺评论》|本土美术批评的现代转型与当代价值

李昌菊 中国文艺评论 2021-11-26


本土美术批评的现代转型与当代价值

李昌菊


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与民族危亡,催促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不同领域的现代实践。面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碰撞,美术家们将突破传统与接纳西学并举,以革新姿态融入时代,通过丰富批评文体,运用白话文,调整思维方式,表达艺术观点,引入西方术语,拓展批评主题,建构出开放的、理性的、包容性强的现代美术批评形态。本文对“五四”以来到新中国建立前这30年的美术批评现象加以分析,以观察其如何从传统形态向现代转型,尝试阐发其对当下的现实意义。



0/1

文体样式的丰富


文体的丰富是本土美术批评走向现代的重要表征,这一点在“五四”运动后表现的尤为明显。本土传统美术批评主要表现为序跋、论文、论画诗等文体,它们广泛见于传统画论,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新的批评文体不断现身,如宣言、演讲稿、公开信、发刊词、随笔等。


1.宣言。《决澜社宣言》呼吁“20世纪的中国艺坛,也应当出现一种新兴的气象了。让我们起来吧!用了狂飙一般的激情、铁一般的理智,来创造我们色、线、形交错的世界吧!”


▲《艺术旬刊》第一卷第五期,刊有《决澜社宣言》(来源:澎湃新闻)


2.演讲稿。梁启超1923年4月15日在北京美术学校的演讲《美术与科学》中说“我希望中国将来有‘科学化的美术’,有‘美术化的科学’”。1920年蔡元培的《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之演说辞》,亦为演讲文稿。


3.公开信。如1925年至1926年间刘海粟与军阀、官府关于裸体模特的论战,双方相互致信并将之公开发表于《申报》和《新闻报》上。著名的“二徐论争”中,1929年4月23日徐悲鸿以公开信《惑》拉开序幕,之后有徐志摩《我也“惑”》,李超士《我不“惑”》等,陆续在1929年《美展》刊物的5、6、8期相继表达艺术观点与立场。


▲1929年全国美展特刊《惑》


4.发刊词。早在1918年10月,上海图画美术学校编辑出版的《美术》第1期上,刘海粟便撰写有发刊词。1934年11月10日创刊的《国画月刊》,发刊词明确指出使命在于提倡绘画法度,沟通会员消息,除此,在文化立场上需尽一职责,“即发挥固有艺术之精神提高国际艺术地位”。


5.随笔。如庞薰琹的《薰琹随笔》中包含大量艺术思考“自我表现的艺术不能说不是人生的,因为自我表现的艺术是自我情感的表示,而情感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不能脱离人生”。


▲庞薰琹《四川灌县小景》1940年 中国美术馆藏


序跋、论文、论画诗、宣言、演讲稿、公开信、发刊词等不同语式构成了五四以来新的美术批评文体,之前相对封闭、私密和稳固的传统画论逐渐隐退,一种公共、开放、多样的现代美术批评开始兴起。


0/2

语言与思维的调整


五四时期兴起的白话文运动,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化、思想、社会发展。形式上来看,白话文是语言工具的变革,从更深层次上审视,实为思想、思维的变革。五四白话文运动打破了文言文的语言桎梏,为各种思潮的输入传播准备了语言土壤。它确立起了新的话语体系,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不仅实现了近代本土文章、文体的变革,还促进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展开,大批接受过现代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尝试用白话文写作,新的语言实践创造了新的语言环境和气氛,采用白话文表述的美术批评不断出现。如蔡元培、汪亚尘、倪贻德、林文铮、林风眠、常书鸿、傅抱石等美术家均运用白话文开展美术批评。


到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除极个别作者,美术家们基本采用白话文进行批评写作。白话赋予了美术批评新的外观,不过变化并不停留于此,其深层潜变同样值得注意,也即写作中思维方式的调整。传统画论的思维方式是经验的、直观的,比较零散、随意,同时重比拟、感悟和意会,新一代知识分子则讲求严谨的逻辑论证和深入的理论分析,以充分表述和呈现清晰、鲜明的观点。从直觉到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对西方思维方式的吸收和运用,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美术批评的现代转型,批评文章从外到内实现了较为彻底的革新转化。


借助白话文,美术家们不断与时代、与传统、与西洋美术、与公众对话,阐发出对中国美术的新思考、新主张和新观点,这些实践为美术批评注入科学特质,表达了全新的现代思想,促进了人们思维观念的转变,进而引起本土美术观乃至文化的更新与现代化。


▲黄宾虹《湖畔舟行》40年代  纸本水墨设色 中国美术馆藏


0/3

术语与主题的扩容


现代美术批评不仅建立在对传统画论核心范畴的继承上,更表现为对外来美术术语、词汇的接纳,以及对批评对象、主题、边界的拓展上。新的美术术语既构成时代新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成为美术批评现代化的活跃质素,诸多新的艺术观念借其得以表达,新的批评标准也因之建立。


伴随西学东渐,新美术名词涌入本土,如1906年设立的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其开设的图画手工课中,即有素描、水彩、油画、图案画等科目,这些西洋艺术名词因新学渐为人知,它们有别于传统画论中的山水、花鸟、人物、工笔、水墨等名称。随着1906年赴日留学和1919年赴欧洲留学高潮的掀起,一大批学人不仅习得西画技巧,还编写教材、创办刊物、出版画册和翻译著作,广泛传播美术知识,表达艺术主张,探讨艺术问题。写作、出版将大量新术语与名词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形式主义、再现、表现、写实、抽象、象征、装饰、变形、夸张、结构等引入本土学界,丰富和扩充了传统画论中笔墨、丘壑、气韵、写意、雅俗、境界、润涩、层次、虚实、皴擦等已有概念,为建构新的美术话语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江师范学堂


除了术语的引入,“五四”前后的美术批评,不仅关注艺术本体的多个方面(如艺术现状、文化立场、展览作品),还关切美术与生活、科学、时代、现实、大众、抗战之间的联系,思考其在文化系统、社会网络中的现实作为与功效。这种内部扩容与外围伸张,既促进美术实践的发展,也搭建出现代美术批评自身密实、开放、立体的多维复杂结构。


0/4

转型的当下意义


从传统画论到现代批评,语言表达、思维模式和观点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时期美术家奠定了中国现代美术批评话语的基本形态,将其带入现代性建构的新阶段。此时,知识分子与美术家不再囿于中国画的笔墨空间,而是放眼世界,以西方文化为参照,提出融合中西重构美术本体的设想。从最初的写实改造中国画,到反思重新体认艺术传统,无不是将本土文化纳入现代世界审视判断的结果。自此,本土美术被知识精英置于现代性进程考量和重塑,他们探求新的文化策略和方案,重新定位和确立自己,建构能与现代世界对话的艺术话语。于是,关乎中国美术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根本问题,诸如中国画变革、美术与时代、人生、大众、民族形式得到了反复持续的讨论。美术批评因此而建立与现实、传统、现代的多维探讨路径与框架,并在救亡的现实中确立了写实的发展路向。


▲徐悲鸿《芭蕉麻雀》1942年 纸本水墨设色 中国美术馆藏


时至当下,该时期美术家提出的问题并未完全得以解决,而是在不同时段不断重新讨论,如中国画变革,美术与现实、大众、民族形式,油画本土化等,几乎成为本土美术发展的“元问题”,每次推进都会从这些原点再出发。除此,在世界先进文化的坐标系中确立本土文化主体的方式也并未改变,不过此时非彼时,当代中国已经拥有强大的文化自信,不再选择激烈的西化策略,而是立足本土、自主创新,这无疑是追赶和崛起后调整定位的结果。


此期的美术批评立足现实、参与时代,锻造了宝贵的实践品格和担当精神,值得珍惜与继承。除此,它还闪现着真诚、平等、自由、争鸣的精神光芒,足以穿越百年辉耀当下。


综上所述,处于时代变革大潮中的文化学者和美术家,不仅尝试多种文体样式写作,更在面向公众转变为白话文表达的同时,兼容和采用西方理性的逻辑思维方式,以鲜明的问题意识,立足社会现实,探求美术发展,在参与文化启蒙的同时,担负起救亡图存的时代重任,充分展现入世精神,融入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从圈子交流到面向公众,从感性直观到理性抽象,从关注自身到广泛联接,一种具有公共性、科学性、现实性、拓展性的现代本土美术批评开始生成并影响至今。



*作者:李昌菊,单位: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本文节选自《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19年第9期(点击查看目录与四封艺术作品)文章《本土美术批评的现代转型与当代价值》(全文及详细注释请点击“阅读原文”)




《中国文艺评论》主编:庞井君

责任编辑:吴江涛


---------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胡一峰

美编:木子

本刊作者的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及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

转载请联系微信后台或《中国文艺评论》月刊编辑部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

出版时间:每月25日

邮编:100083

邮箱:zgwlplzx@126.com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1342/J

定 价:25.00元



《中国文艺评论》严正声明

重磅|《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刊扩展版

“中国最美期刊”《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


【相关阅读】

范迪安、邵大箴等美术名家热评逐梦70年(节选)

白建春授课:文艺的特质及其批评

《中国文艺评论》|访画家刘国松:探索中国水墨现代“画”之路(李昌菊)

第五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致敬70年

逐梦70年|新中国女艺术家的创作成果评点:在沃土中耕耘

锦绣入画 祝福盈心:国庆题材绘画作品赏析


让我知道你在看



点这里,查看全文及详细注释~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