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安、邵大箴等美术名家热评逐梦70年(节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70年砥砺奋进,70年沧桑巨变。近日,人民日报文艺部推出“逐梦70年”栏目,在《开国大典》《江山如此多娇》等美术经典的赏析中追忆,在审美的愉悦中感奋,在艺术的升华中体会民族精神的庄严与伟大。“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特摘选美术名家范迪安、邵大箴、陈履生、周艺安佳作,以飨读者。
一
范迪安:逐梦70年|大国屹立世界东方 丹青彰显时代气象(如下为节选,点击阅读原文)
董希文《开国大典》(油画)
(靳尚谊、赵域、闫振铎、叶武林复制)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新中国美术的经典——《开国大典》
董希文创作于1953年的巨幅油画《开国大典》,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性场景,将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伟大时刻,化为永恒的丹青华章。
作品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基调,运用宏观开阔的构图方式,将天安门城楼的内景和天安门广场的外景浑然相连,视野宽广深远;用色上将中国工笔重彩和敦煌壁画的用色特点融入油画色感,整幅画面充满明亮雍容的色彩氛围,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写实的造型手法塑造了人民领袖和开国元勋的精神风采,形象惟妙惟肖;以写意的笔法描绘了广场的人群队列和蓝天白云,传达出舒朗明快的意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开国大典》小稿,虽尺幅仅有20厘米,但画面结构的铺陈布局、场景构图的叙事安排、人物形象的勾勒造型显示出画家已胸有成竹,宏伟气象跃然纸上。
《开国大典》以恢弘的场景、明亮的色泽和传神的形象,塑造了新中国的开国气象与大国风范,既具有历史真实性,又充满高昂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新中国美术的经典。
艺术巨匠——董希文
董希文
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历史进程中,董希文先生是一位为中国油画艺术和美术教育做出毕生贡献的艺术巨匠。新中国成立之后,董希文在油画研究和创作上提出重大学术命题,以“油画中国风”“油画民族化”为目标,进行深入探索。他立足中国大地,深入藏区,重走长征路,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创作了《开国大典》《春到西藏》《红军过草地》《百万雄师下江南》《千年土地翻了身》等史诗性的主题画。
董希文《百万雄师下江南》油画
董希文《千年土地翻了身》油画
作者: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来源:《人民日报》(2019年1月20日 第8版)
二
陈履生:逐梦70年|主题性创作带动油画民族风(如下为节选,点击阅读原文)
油画从清代开始传入中国,20世纪初开启了民族化道路。1952年,董希文创作《开国大典》。他既利用了西洋画在色彩表现上的优长,又吸收了中国民间年画在色彩表现上的特点和方法,该作以及此后的《春到西藏》被认为是新中国大力提倡的油画民族化的典范。
董希文《春到西藏》油画
油画民族化道路上的先驱人物颜文樑、刘海粟、林风眠、常书鸿、倪贻德、董希文、吴作人等美术家的实践,都成为时代中极具研究价值的个案。
从《父亲》到重大历史题材、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油画作品表现强劲,备受关注。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油画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融入本土的重要画种,与中国画一同成为推动中国美术发展的强劲力量。各个时期出现的经典作品作为当代文化的重要成果,在美育等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作者:陈履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原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来源:《人民日报》(2019年1月20日 第8版)
三
邵大箴:逐梦70年|时代力作绘就新中国美术图景(如下为节选,点击阅读原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包括美术在内的文学艺术走过了一段光辉历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经过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我国文艺呈现出更加繁荣、更为活跃的可喜局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70华诞之际,我们深感这丰硕成果来之不易,并为之骄傲和自豪。
传统中国画在吸收文人画、院体画和匠师画基础上,使写意水墨和工笔重彩齐头并进,竞相峥嵘;明清以来日趋衰落的人物画,由于新社会的广泛需求,再次受到重视而获得发展新机。山水画形成“以古开今”和“中西融合”两种不同手法、技巧的艺术风貌,各自拥有新的时代气息。
中国当代油画认真学习西方油画造型、结构及色彩技巧,适当融入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技巧,扎根中国现实,讲好中国故事,在国际艺坛上有所作为。
新中国版画形成流派纷呈、名师辈出的局面。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是集众多艺术家智慧的新中国雕塑开篇巨作。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雕塑备受关注,涌现出一些主题鲜明、形式美感强、可以传世的力作。
作者:邵大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来源:《人民日报》(2019年1月20日 第8版)
四
周艺安:逐梦70年|历史的真实写照(如下为节选,点击阅读原文)
艺术记录往事,艺术记录现实,艺术预示未来。我赞赏“美即生命力”的见解,油画艺术也应该是种具有温度的生命力的载体。
张京生 王元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油画
油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是这样一幅具有人性温度、情感真切的作品。它从一个很小的视角,反映出伟大变革时期一个真实、生动、感人的场景: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不久的早春季节,在古老北京的市中心——正阳门小广场,一位“军管会”女兵在教小朋友们学唱“解放区的流行歌曲”。这些场景及情节源于油画创作者张京生的亲身经历。
作者首先尽力强调老北京春天特有晨雾中的阳光照射,使得画面景物有了更大的纵深感、空间感,使得静穆的正阳门城楼更加神秘、雄伟,而且具有了某种柔和的氛围。
画家以灰色为主调,避开“红、光、亮”色的干扰,老槐树和柳树枝头上似有若无的新绿更给人渴望及想象的空间。在中、远景物的绘制方法上,作者多采用“碎点着色”,甚至以刮刀完成对柳条的描绘,加强了作品的“绘画生动性”。情怀和真实是最可贵的艺术内核。
作者:周艺安(笔名)
来源:《人民日报》(2019年1月27日 第8版)
五
陈履生:逐梦70年|江山如画(如下为节选,点击阅读原文)
傅抱石 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中国画
1959年5月,为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傅抱石和关山月接受了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中国画的任务,要“体现出毛主席《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的词意”。同年9月27日,毛泽东为这件诗意画题写“江山如此多娇”。作为人民大会堂这一新中国国家殿堂中最重要的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它突破了传统卷轴画的审美规范,以传统水墨画的形式和与建筑相应的巨大尺幅,表现出新中国公共艺术的特点和成就,形成了新中国艺术发展的新传统。
从绘画方面来论,《江山如此多娇》的意义在于巨大的幅面和一般作品所没有的特殊创作背景;在于它所表现出的典型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还在于它启发了后来许多山水画画家的创作思路,找到了一个能够在特定社会环境中获得成功的创作题材。
一轮红日照耀着长城、黄河,沐浴着江南的沃土、喜马拉雅山的积雪,祖国的四季山水“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正是新中国向往的“江山如此多娇”的时代新气象。这一名句使人们油然生发出一种爱祖国、爱美、爱自然的崇高情感。
作者:陈履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原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来源:《人民日报》(2019年2月17日 第8版)
- THE END -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何美
选编:木子 维娟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 延伸阅读 -
☆王廷信:改革开放40年文艺理论的核心命题/《中国文艺评论》
客官,请留步,给个好看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