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文艺评论》|在思想交锋中理解中国当代艺术学

夏燕靖 中国文艺评论 2021-11-26


在思想交锋中理解中国当代艺术学

《中国文艺评论》2019年第11期

夏燕靖






ARTSY

CASUAL




中国当代艺术学的走向大致形成了两条较为明显的史学路线:一条是艺术学理论由“自发”走向“自觉”,这可称之为学术史路径;另一条是按照学科体制建构起来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自醒发展脉络,可称之为学科史路径。由之可言,中国当代艺术学史的构成主体,就在于对学术史与学科史发展问题的综合探讨与认识。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突出史学思想的交锋,正如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所断言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学史40年走向的重要维度,即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学史在思想交锋进程中获得的进步。




No.1

学科建设在突破中获得生机



新时期以来,艺术学理论学科伴随着学术研究成果的不断刷新而获得快速发展,体现在学科建设的三阶段,即所历经的“突破”“发展”与走向“建构”的三个历史阶段的自醒。其内在因素,或者说至为关键的推动力主要还在于其理论研究所经历的由“自发”走向“自觉”,进而走向学科建设的全面觉醒,其遵循学科体制规律建构起来的艺术学理论学科,也因此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且形成了自己的建设目标和策略,这使得艺术学理论也由以往的“潜学科”状态,演变为“显学科”形态。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高校试设艺术学二级学科是研究走向“自醒”的关键。


根据笔者对张道一先生的采访,1987年前后,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讨论有关艺术学属下的美术历史与理论、音乐历史与理论研究等几个门类学科增设博士学位授予点时,就遭遇到文学学科组专家的质疑:艺术学的特性基本属于术科,没有必要以学科名义增设博士学位授权点。思想交锋在此期间被凸显出来。张道一先生(点击查看《中国文艺评论》专访)等同期艺术学科组的委员据理力争,强调“术科”与“学科”的划分伴随我国早期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就出现了。最终,文学学科组专家收回了反对意见,艺术学属下的主要门类学科在此后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也由此拉开了我国学界关于学科建设的深入探讨,特别是应用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或者说“术科”与“学科”应各有分量,偏废某一方的知识都是不可取的。


▲张道一先生 摄影:刘宁


 “突破”阶段始自上世纪80年代末,1989年教育部颁布的学科目录中将艺术学列为文学门类学科之中,统归为四大一级学科。在当时的艺术类学科之下,设立有40个艺术类学科(专业),其理论类学科(专业)均以艺术门类学为名目所列,这是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至此,关于艺术学的学科性质,或者说学科的核心概念一直是艺术学界热议的话题,这对于艺术学学科尽快建立起与同级学科相平等的学术研究体系,促进学科跨越更加广泛的研究领域起到积极的作用。




No.2

艺术学在不断发展中“升门”成功



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主要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2011年艺术学学科升格为门类学科的这15年间。期间的发展态势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学科建设与发展讨论渐成热点;二是艺术学二级学科(与一级学科同名,即艺术学理论学科前身)在东南大学的试点设立;三是学科升格为门类学科的呼吁与努力,终于实现“升门”成功,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正式设置。


李心峰在1988年正式提出了在我国创立艺术学学科的五点理由依据以及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想。自20世纪90年代初直至新世纪初,我国艺术学界关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讨论话题占据了艺术学整个学术研究话题的主体地位,所引发的实际效应,便是1994年6月9日,张道一先生在东南大学率先创办了艺术学系,这是按照学科体制推动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要事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他就说过:“不是各门类艺术的简单相加就成为‘艺术学’,艺术学不是一个‘拼盘’,应以艺术的整体、共性和总的特征为其研究主旨”。这成为解释何为“艺术学”的基本主张,是对那些不理解艺术学学科建设,甚至无端质疑者的回应,也是对当时学科建设中思想交锋的真实写照。


进入到新世纪,伴随着艺术学学科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呼吁学科升格为门类学科的声音也越来越高。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指示,2002年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对“艺术学”由一级学科提升为门类进行讨论。之后,时任文化部部长蔡武要求系统总结艺术学的基本规律,加强艺术理论建设,敏锐捕捉前沿领域深刻变化,迅速夯实学科基础,切实推进艺术学科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黄会林、梁玖、周星、陈旭光、彭吉象、王廷信等一批学者一方面仍然针对的是艺术学作为门类学科的意义阐释;另一方面逐渐深入到关于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建设问题上来。



左/《中国艺术设计史》夏燕靖著

右/《中国古代设计经典论著选读》夏燕靖选编



No.3

学科“建构”中学理问题的深层次探讨



艺术学学科走向“建构”阶段,标志着我国当代艺术学真正有了自己独立的学术场域和学科地位,严格说来此阶段是“正在进行时”,比较突出的认识问题,大致有三方面:一是对学科命名质疑声仍然不断,特别是学科边界及学术研究范畴模糊不清;二是学科内设规划的二级学科未能明确;三是学科设定的培养方案,以及核心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缺乏相应的指定标准。求是而言,艺术学理论学科存在的“建构”问题,都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更是在学科认识上的思想交锋的问题。


例如,周宪明确表示西方没有的艺术学理论学科,也正是我们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学科意义之所在,以我们自己的方式阐述艺术学理论的存在价值。又如,对艺术学理论学科基础理论合理性的质疑,比较突出的观点,就是忽视甚至否认艺术学理论研究的独立性存在。对此,凌继尧认为有两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艺术学理论等同于各门类的艺术理论的观点相当落后;文学对艺术学理论的入侵,应当承认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但不能让文学完全替代,这会造成对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的很大伤害。


此外,则是对艺术史的存在产生质疑。一直以来,有种顽固思潮认为,艺术史根本不可能存在,这种虚拟化的史学,甚至是被架空的史论研究,没有探讨的价值和必要,是典型的“伪史学”,这亦为思想交锋的焦点之二。夏燕靖在文中曾论述这种状况:“一方面否认艺术史的存在;另一方面却又承认西方学术界提出的艺术史概念。如此截然相反的观点,其悖论究竟出在哪里?”答案就是对产生于德国的艺术学基本原理的一知半解,对新时期艺术学发展进程的不甚了解,以及不愿接受新学科发展理念。试想,如果没有艺术史的一般意义上的探究,就永远看不到艺术史的整体面貌。再如,针对艺术批评界域性质提出的质疑,认为笼统的艺术批评也是不存在的,只有具体的,比如戏剧批评、美术批评、音乐批评才能对艺术创作产生实际的指导意义,这亦为思想交锋的焦点之三。对此,仲呈祥认为:否认艺术批评具有形而上的思考,等于放弃艺术批评的引领作用。



从以上可以看出,对于艺术学理论学科存在的诸多问题由质疑到回应的整个争鸣讨论,实际上触及的是学科建构过程中的许多学理认识意义上的深层次问题。一方面艺术学理论作为研究各门类艺术一般性规律之学问,往往与门类艺术的研究对象有着密切联系以及难以区分细微的差异,在实际的研究成果中又有许多被冠以“艺术学理论”名义的研究成果,未有任何倾向尝试由个别上升至一般意义的探究,实为门类艺术学的翻版研究;另一方面艺术学理论研究对象包含了多个层次,有对艺术学理论学科本身的研究,也有对艺术的概念、范畴、现象等的综合研究,也有从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可谓形态各异、内涵复杂,厘清思路需要耐心。


当然,值得欣慰的是,从学术价值来作判断,艺术学理论作为五个一级学科之首,其对于整个艺术门类学科所起到的理论奠基作用,经过数年建构已显现出研究指向的端倪。可以预言,艺术学理论学科将会成为我国大文科领域新的生长点,并在未来趋向中有更多的作为,更多的突破和创新,成为有力助推我国艺术研究与艺术创作,拓展艺术视野和更新艺术观念的重要学术平台。





*作者:夏燕靖,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本文节选自《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19年第11期文章,全文及详细注释请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系2015-2019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建构与文化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5ZSTD008)阶段性成果




《中国文艺评论》主编:庞井君

责任编辑:陶璐


---------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胡一峰

美编:木子

除张道一、夏燕靖近照,其他配图来源于网络

本刊作者的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及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

转载请联系微信后台或《中国文艺评论》月刊编辑部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

出版时间:每月25日

邮编:100083

邮箱:zgwlplzx@126.com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1342/J

定 价:25.00元



【最近热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公布2019年新会员名单


【相关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刊发美学家叶朗专访: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

王一川:构建中国式艺术理论的若干思考/《中国文艺评论》

夏燕靖:艺术学的时代话语建构/《中国文艺评论》

李超德等设计研究的变革与阵痛/《中国文艺评论》

杨祥民:设计中的双重叙事及其类型特征/《中国文艺评论》

让我知道你在看


点这里,查看《中国文艺评论》全文及详细注释~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