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文化治理的多维观察
△“饭圈文化治理”专家研讨会合影
【编者按】近来,文艺从业者违法失德失范事件频出,“饭圈”乱象丛生,产生恶劣社会影响,冲击行业健康发展,引发公众对“饭圈文化”现象的高度关注。对“饭圈文化”进行综合治理,推动娱乐行业健康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共识与期待。为贯彻落实“修身守正 立心铸魂——中国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工作座谈会”精神,响应《修身守正 立心铸魂——致广大文艺工作者倡议书》(点击查看)的号召,秉持重大文艺现象必有重点文艺评论的理念,8月26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组织召开“饭圈文化治理”专家研讨会。
张颐武、祝燕南、彭锋、曹刚、张亚光、张海君、邓希泉、张洪生、闻翔、林品等来自文艺学、美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青少年文化、政府管理、行业管理等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从学理层面,从多维视角,深入解读“饭圈文化”的产生机理,深刻揭示不良“饭圈文化”的严重危害,共同探讨“饭圈文化”治理的工作方向和具体措施,发挥文艺评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努力廓清社会风气,回应社会关切。中国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主持并总结,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主任谢力,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杨晓雪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评协文艺评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承办。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治理畸形“饭圈文化”的关键
“饭圈”近两年来有重要变化,形成了更复杂的机理,成为“势力化”的群体和利益化的关系。一方面“饭圈”是粉丝自发形成的团体,另一方面也是明星背后的资本掌控者为提高明星的商业价值而锁定的对象。“饭圈”形成的核心在于利益,粉丝们“为爱发电”,付出金钱,而明星用见面会等福利给予粉丝回报,让利益关系更加紧密。资本运作之下,流量可以变现,明星与粉丝之间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关系。
畸形“饭圈文化”对演艺生态和社会文化带来扭曲效应,甚至突破整个社会的基本准则。对“饭圈文化”的整治和规范已经迫在眉睫。其中一条破解之道是,不妨抓住粉丝中介即“粉头”这个牛鼻子。与普通粉丝相比,“粉头”与偶像之间的关系更加利益化,他们不仅切实参与到明星的演艺事业之中,还能够借助粉丝文化谋取利益,获取物质回报。“粉头”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一定程度上甚至操纵着粉丝群体的言论走向。他们把普通粉丝组织起来,为明星炒作热度、应援集资、制造话题,起到粉丝群体和明星公司之间紧密联系的作用,是兴风作浪粉丝群体的中枢,是治理的关键之一。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
治理精神文化糟粕的三种路径
“饭圈”是与文艺娱乐相关联且人为制造的一种畸形文化消费,是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种糟粕。这里的“人为”,指的是明星经纪公司、文艺娱乐平台机构、资本大佬这三股势力的联手制造。“饭圈”既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无关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因此必须加以治理,治理对象就是上述这“三种人”。
治理的路径有三条:一是“断饭破圈”。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各项举措。用中央有关要求和行政管理措施规制“三种人”,打破文化领域的垄断,防止资本在文化领域的无序扩张。二是“加碗添饭”。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要用更多的正能量占领文艺阵地,积极鼓励健康的娱乐节目。用德艺双馨引导文艺队伍,限制所谓的“流量”明星。引导文化企业特别是互联网视听平台,守正道、讲师道、走远道。三是“端稳饭碗”。端稳中国精神文化食粮这碗饭,这是不能有任何动摇的。文艺界、新闻舆论战线、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管理协会、社会组织都要进一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兼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彭锋
“饭圈文化”凸显美育的缺失
对于“饭圈文化”,需要作多方面的反思和治理。从我的研究领域来看,这是长期美育缺失造成的不良后果。蔡元培先生在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时候,曾经在美育与宗教之间作了明确的区别:“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针对原始宗教和文明宗教,康德、卡西尔分别在《判断力批判》和《人论》中,作了进一步的区分。显然,“饭圈文化”既不是审美,也不是宗教,还不是迷信,而是三者混合而成的怪胎,或许可以称之为迷恋。“饭圈文化”披着审美和艺术的外衣,但它不是真正的审美。对于这种貌似审美、实质反审美的“饭圈文化”,可以从不同方面去整治,但如果要根治,就需要加强培养真正的审美敏感力和鉴赏力。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曹刚
“饭圈”是个有道德基因缺陷的圈子
“饭圈”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其核心是人设,而人设是由资本、传媒、明星、粉丝等多方势力和主体共同构造而成的。粉丝需要什么样的人设,资本之手就可以创造什么样的人设。人设本是舞台中的虚构角色与个人现实生活相结合的产物,但戏里和戏外的界限被穿越,本来角色体现一种公共期待,却转换成了粉丝对演员本人私生活的期待,所以“饭圈”隐含着一种角色崩溃的可能。
文字时代里的偶像重内在品质和外在功业,图像时代的人设更倾向其外部形象,成了所谓的“颜值即正义”。因对偶像共同的沉迷和喜爱聚集在一起形成的“饭圈”,这样的结合关系有一种稳定内在的需要,对其成员也有一种行为规范,即所谓的“饭圈伦理”。偶像的发展和形象成为其中的最高价值,“为爱豆而战”成为他们的口号。视人设为核心的“饭圈”是有道德缺陷的,它如同“信息茧房”,只提供粉丝愿意看到的东西,误以为是世界的真实、偶像的真实,因此“饭圈”是有原罪的。
“饭圈文化”治理尤其重要,它不仅是文艺界的事,还是整个社会要关注的事。提出几点治理思路:一是运用法治思维,二是运用互联网思维,三是发挥社会中间体力量,四是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亚光
“饭圈文化”的经济逻辑与治理方向
“饭圈”是一个特殊的经济系统,也可称作“饭圈经济”。从供给侧的角度,“饭圈经济”是“内容经济”的产物,具有文化产业属性;从需求侧的角度,它是“数字经济”的产物;从交易机制的角度,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饭圈经济”模式当中,一些市场失灵现象被放大,加剧了社会不公平,层出不穷的“饭圈”丑闻也对社会正常的精神文明秩序带来巨大冲击,增加了社会治理的成本和负担。如果放任自流“饭圈经济”,对社会资源而言是巨大浪费。由此,我认为“饭圈经济”代表了一种错误的消费观、扭曲的财富观、短视的投资观、异化的价值观。
基于上述几点认识,提出几点治理方向的思考。第一,要有辩证的认识。“饭圈经济”属于文化产业的内容,一定程度上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应考虑它的经济因素。另外,“饭圈经济”治理也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要把治理同反垄断、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等重大议题结合起来。第二,既要“治标”也要“治本”。要处理好政府与相关资本之间的关系,既不能把资本从文化产业全部赶出去,也不能让资本无序涌入进而掌握规则制定的权力。第三,倡导青年人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比如在中学时期即开设关于树立财富观念和消费观念的课程,提供更加符合年轻人消费心理、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产品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演出行业协会
会长张海君
发挥行业组织的中间管理作用
为打造健康的“饭圈文化”生态,我从演出行业一线从业者角度,提出四个方面建议:一是加大对“饭圈文化”操控者的查处力度。包括资本和网络平台、艺人自己的炮制、蓄意牟利的文化传媒机构等;二是健全监管协同机制。加强文化、广电、新闻、网信、教育等全行业的协调工作机制和整体联动机制,加强对艺人机构、社交平台和内容平台等的监管力度;三是严格行业从业标准,对艺人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持证前需接受思想、政治、理论、专业、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培训,进行登记注册管理。凡是没有注册登记的,规定各类平台均不予录用;四是发挥行业组织的中间管理作用。要提高对行业组织重要性的认识,赋予行业组织更多权力和抓手。同时,要优化评价体系、统一标准,一旦违规可用行业手段和力量加以制约。要摒弃“流量至上,数据为王”的评价体系,严肃对待创作表演,努力提升艺术质量,拒绝使用是非不辨、低级庸俗、粗制滥造的作品宣传误导观众。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
所长、研究员邓希泉
“饭圈文化”严重冲击青少年价值观建设
“饭圈文化”的本质是青少年追星行为极端化蔓延形成的组织。“资本+流量明星”的无序扩张、过分追求高额回报、社会责任缺失的综合作用,改变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格局,使偶像崇拜的个体化行为转变为组织化行为,由暂时行为转变为长期行为,由精神投入为主、经济投入为辅转变为精神和经济双方面的巨大投入,对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严重冲击。表现在不同粉丝群体之间相互攻击、彼此割裂,冲击“文明”“和谐”价值观;“五官决定三观”的不良现象,“私生饭”和利用公权力打榜应援的新型“微腐败”,冲击“公正”“法治”价值观;明星的流量数据造假或炮制虚假繁荣,“饭圈”选边站队、针锋相对,冲击“诚信”“友善”价值观。
针对“饭圈文化”全链条中的主要节点,即资本、明星、明星周边力量、途径载体、粉丝等五个主要方面展开治理。一是加强对头部明星演艺公司、明星生产运营平台的规范管理,建立信用评级;二是加强对明星尤其是“流量明星”的监督约束,开发独立、公正的明星违规风险指数;三是加强对明星周边力量尤其是经纪人、“粉头”等的监督约束;四是加强对以粉丝为主要对象的平台、商家、营销号等的治理整顿;五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提升其理性追星的能力,尤其是要不断提升他们的金融消费素养。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文化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洪生
警惕“饭圈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危害
“饭圈文化”是基于互联网和“粉丝文化”形成的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亚文化,呈现出低龄化、社群化、组织化、宗教化、极端化、排他化、阶级化、文化化等特点,其背后更隐藏着资本的力量。偶像的包装有着巨额的资本投入,需要粉丝群体实现流量价值、传播价值、消费变现和资本升值;“饭团”的管理者不断扩大粉丝群体,既实现自身的回报,又维持“饭团”的运转。偶像资本方与互联网平台资本共谋,通过传播价值观圈粉,实现利益共谋。
结合我们曾做的调研情况来看,我们尤应警惕“饭圈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危害,包括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学习和社交,尤其是诱发青少年不劳而获的思想,误导青少年不当消费,形成集体不当行为,甚至可能导致网络暴力、网络诈骗和青少年犯罪等。因此对于“饭圈”的治理,应注重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监管,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行业自律,加强社会监督,加强大众媒介精品内容生产和舆论引导,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等。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社会学系副系主任闻翔
建立“饭圈文化”治理长效机制
“饭圈文化”不仅是一种青少年亚文化,同时也是近十余年来伴随娱乐工业转型与社交媒体时代到来而出现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饭圈”作为一类独特的社会群体,甚至是宽泛意义上的社会组织形态,不仅影响公共生活,也挑战社会治理。
对“饭圈文化”及其治理的研究,可从其形成逻辑、“饭圈”群体的组织社会学分析以及“饭圈”治理的长效机制三个维度进行思考。第一,“饭圈文化”的形成,不仅仅是对日韩偶像养成体系的简单模式移植,更是一个发生在中国转型社会情境中的复杂社会过程,是多重社会机制共同交织的结果,并衍生出诸多复杂形态。第二,“饭圈”群体的组织形态已从最初松散的趣缘群体、情感共同体演化为具有一定资源动员能力与内部分工的半专业化组织,一些粉丝组织自身的“目标替代”现象、封闭性与极化倾向日益凸显。第三,对“饭圈文化”的治理需要夯实长效机制。一方面从根源上反思与改变“饭圈”背后的“流量”逻辑,打造行业内部的“守门人”机制;另一方面要区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注意治理对象、方式与边界,避免产生“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治理困境。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林品
破除泛娱乐行业“数据拜物教”
不良“饭圈文化”现象背后具有这几方面深层原因:一是内地娱乐工业对于日韩“爱豆”造星模式“取其糟粕、去其精华”的引进;二是互联网资本主导的产业生态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数据拜物教”;三是刻意制造并增加“正面”数据、消除或压制“负面”数据的“粉丝运营”的长时间、大规模、高强度的施行。
这种不良“饭圈”现象滋生了极大的社会危害。急功近利的造星模式侵蚀正常的人才培养机制,业务能力欠佳却片酬不菲的“流量明星”挤占影视项目的制作成本;在“饭圈”粉头制造的“催氪金”氛围下出现大量重复购买虚拟商品的现象,由此形成的流行榜单正在破坏文创行业的评价体系;刷量控评、养号刷分、数据造假等行为让网络文艺批评失去公允的评判标准;零和竞争的“饭圈”互撕、党同伐异的“饭圈”反黑不断败坏舆论环境与网络风气。
针对不良“饭圈文化”现象,需要进一步健全行业规范,打击造假行为;查处非法集资,监管应援产业;对未成年消费者施行限购措施,对有偿删帖封号业务进行治理;引导相关利益方承担社会责任,引导青少年树立理智追星观念;抑制资本主导的过度营销,破除平台主导的唯流量论;构建良性的综合评价机制,注重业务能力和实际作品,维护文艺创作和内容生产的健康生态。
△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网络文艺传播
中心主任谢力出席会议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主持会议并作总结
做时代风尚的守望者
这场跨学科、跨专业的头脑风暴,集中智慧、碰撞思维、开拓思路,让大家很受启发、很受教益。虽然各位专家彼此的研究领域不同,在“饭圈文化治理”问题上却达成了许多共识。不良“饭圈文化”是一种畸形、扭曲、有缺陷的价值观,对于艺术创作本体带来根本性的侵蚀和伤害。把一些未成年人带入歪门邪道,为低俗庸俗媚俗推波助澜,有损于青少年的价值观建设,对整个社会良好风尚和文明程度造成严重冲击和危害。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对“饭圈文化“加以抵制和反对,绝不能为“饭圈文化”站台,更不能在理论上为其文过饰非。“饭圈文化”久积成疴,产生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资本逐利、监管乏力、平台失守、美育缺失、道德沦丧等各个方面。治理“饭圈文化“不是能凭一方之力,更非朝夕之功,需要对症下药、辨证施治、实行“链条化”治理。只有各方切实负责、形成合力,标本兼治、久久为功,才能清除“饭圈文化”污垢,让我们的文艺在良性的圈层生态里成长与前行。
结合文艺评论职责,就文艺评论如何助力“饭圈文化”治理,提出三点希望:
一是做时代风气守望者,履行文艺理论评论家文化责任。文艺是时代的先声,文艺评论则是时代先声的回响。这就要求我们心怀“国之大者”,以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以理论家评论家的理性思辨和独立思考,自觉做时代风气的守望者。“饭圈”是伴随时代发展,娱乐圈催生的新现象,文艺理论评论家应该敏锐感知、深刻把握时代文化发展的新现象、新特征、新规律,既要评作品、也要评现象,既要评艺术、也要评德行,推动畸形“饭圈文化”治理和纠偏,促进娱乐行业与主流文化相适应。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文艺评论的人民立场。文艺评论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度统一起来,不做金钱的奴隶,不受资本的绑架,不做流量的傀儡,不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文艺评价标准和体系。放任“饭圈”乱象滋生蔓延,必将带偏文娱行业、带歪年轻受众、带坏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与人民利益相悖离。
三是倡导大无畏批评精神,推动娱乐生态健康发展。针对“饭圈”怪病,我们要发挥“激浊扬清、褒优贬劣”的批评精神,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不良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要勇做文艺生态的“卫士”,为艺术之树“除害”,端正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创作观。同时,应当利用自身专业和特长,建设性地开展批评,充分发挥智力支持作用。
△“饭圈文化治理”专家研讨会现场
·END·
签发:杨晓雪
审核:王庭戡
编辑:王筱淇 向浩
摄影:张钰童 唐晓
【相关阅读】
◎艺见 | “筑圈”与“出圈”:平台资本、圈层意识形态与青少年亚文化/马中红
【近期热点】
新媒体三组,长按识别关注▼
▲向上滑动
“中国文艺评论”
wyplzg
中国文艺评论网
“艺评中国”新华号
点“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网“评协动态”专题~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