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见” | 文艺评论家怎么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艺见”发声平台已多期
评论家怎么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评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及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国文联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引导观众、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持续打造“艺见”发声平台。针对当前文艺领域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中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组织文艺评论家勇于亮剑、集中发声,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自2020年12月以来,已连续推出针对抗日“雷剧”、文艺圈层化和网络漫画现象的三期专题。
第一期
“艺见”第一期紧扣影视创作,分析年代战争剧《隐秘而伟大》因质量较高收获口碑与好评,而以“亮剑3”为噱头的抗日题材电视剧《雷霆战将》引起普遍质疑、停播下架的现象,邀请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撰写《影视创作应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点击查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中国传媒大学学术期刊中心主任、教授彭文祥撰写《“年轻态”艺术创作生产的审美迷误与价值复位》(点击查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温州大学特聘教授傅守祥撰写《走好电视剧创作高质量发展之路》(点击查看)。
▲电视剧《隐秘而伟大》片段
第二期
“艺见”第二期围绕“文艺圈层”现象,策划专题“构建文化共识,走出‘圈地自萌’的审美场域”,约请5位评论家撰写5篇专题评论文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一川《跨越“饭圈”利益束缚,建构艺术公赏境界》(点击查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建圈与破圈的博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胡疆锋《圈层:新差序格局、想象力和生命力》(点击查看),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马中红《“筑圈”与“出圈”:平台资本、圈层意识形态与青少年亚文化》(点击查看),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秦兰珺《圈层:哪里来,怎么破》,深入探寻文艺领域圈层化症结所在,探寻有效破圈方法和途径,推动“圈内”“圈外”超越文化成见,达成文化认同,广泛凝聚共识,提升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第三期
“艺见”第三期聚焦网络漫画,邀请“老树”(刘树勇,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艺术系主任、教授,知名微博主“老树画画”)和“小林”(林帝浣,广州动漫协会副主席,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知名微信公众号“小林”主理人)两位著名艺术家同题笔谈、互相画像,并组织王进玉、杨宏鹏、郝斌、赵昆、盛葳、徐红梅等多位评论家向两位艺术家提问和撰写评论文章,专题推出9篇文章《“老树”答“小林”:花开自本心》(点击查看)、《“小林”答“老树”:服从内心的追求》(点击查看)、《“老树”答评论家:自由地表达诚恳的内容》(点击查看)、《“小林”答评论家:让读者感觉到陪伴和温暖》(点击查看)、《漫画创作与人民情怀》(点击查看)、《网络漫画的轻逸与力量》(点击查看)、《网络漫画的“投射效应”》(点击查看)、《 漫谈网络漫画:类型与造型》《旧门类与新媒体:兼谈老树和小林的网络漫画》,探讨当代网络漫画的艺术特点、美学特征、文化特性和社会价值及发展建议等,推动更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促进网络漫画繁荣发展。
△应中国评协之邀,“老树”和“小林”分别给对方画一幅画像。如上是“老树”为“小林”所画作品
△应中国评协之邀,“老树”和“小林”分别给对方画一幅画像。如上是“小林”为“老树”所画作品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培养干部职工主动策划选题、组稿撰稿和与文艺评论大家名家打交道、交朋友的能力,并先后以笔名“钟艺志”“钟艺妍”“钟艺新”撰写发表了《不能为了“流量担当”放弃“历史担当”》(点击查看)、《快乐入圈 包容他圈 勇敢出圈》(点击查看)、《“老树”“小林”何以绿荫如盖》(点击查看)3篇评论文章,切实增强“八种本领”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艺见”三期引发强烈共鸣与广泛关注。专题共20篇文章,除见于中心、协会主办的新媒体中国文艺评论网与“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艺评中国”新华号,还被《光明日报》及其微信公号、《中国文化报》与文旅中国APP、《中国艺术报》及其微信公号和学习强国号、《文艺报》、中国文艺网、“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光明网、中国网、央视网与“央视锐评”、中国文化传媒网以及北京、上海、福建、四川、江西等地方文联及评协50余家媒体平台刊发、转载,并配发“艺见”logo,发挥全媒体矩阵优势,集中传播主流声音,形成强大舆论合力。新媒体平台阅读量合计近60万次,获得文艺界、评论界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赞誉。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特精选近期有关微评,以飨读者。
“艺见”第二期相关微评
路侃
中国评协顾问、中国评协第一届副主席
对热点文艺现象展开重点发声的方式值得提倡,文艺评论要通过更为深入、细致、有公信力的评价,提振文艺创作水准,通过更好更多的文艺作品凝聚人心、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文博
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
第二期“文艺破圈”策划在把握社会文化多元化走向的基础上,贴合互联网大众文娱发展实际,精准提炼出“筑圈与出圈”关键问题,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深具文艺评论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起到了聚合文艺评论家思想合力,辨析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互动规律,引导网友、读者形成共识的作用。
皓天
青年音乐工作者
当前青少年在享受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之时,心理上缺乏兄弟姐妹间的亲情,造成他们更易陷入“同温圈层”不能自拔。希望更多教育、文化、文艺工作者,正视圈层文化的客观存在,在正确引导上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梨花一瞬”
新媒体工作者
读完令人精神振奋,陡然清醒。圈子文化是香花,还是毒草,关键看是被圈子圈住,还是立足圈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这组文章的价值在于在“热浪中吹了清风”,难能可贵,期盼这股“清风”吹得更猛烈一些。
“仝心仝德”“风华正茂”等
网友
圈中自有“金镶玉”,他圈亦有“玉嵌金”。圈层成员的艺术素养和艺术品性决定了圈层的品位。系列评论既倡导积极“入圈”,涵养专业素养;又呼吁勇敢“出圈”,做到兼收并蓄,确实是圈层文化的一剂良药。
“艺见”第三期相关微评
叶青
中国评协副主席
“艺见”创办以来,在选题上不断出新,话题一经提出,便令人眼前为之一亮,比如前面关于“破圈”的讨论,再如近期关于网络漫画的话题。这些话题在选择上既贴近当下文化热点,又具有一定的话题深度,能够形成对文化现象的俯瞰。由于选题精准,使围绕选题的评论本身就能够形成热点,引起关注,并能带来广泛的思想碰撞,产生良好社会效益。除了鲜明的话题意识,“艺见”还具有对话题切入角度的独到设计,善于不用“蛮力”而用“巧劲儿”。就以网络漫画这一选题来说,没有简单地把选题抛出去,一般性地约稿、阐释、评论,而是在“相遇”这个点上破题,从而极大地开掘了评论话题的广度、丰富性,使评论、对话和互动都很精彩,这种极具创意的评论策划,拉近了评论家与评论对象以及广大粉丝之间的距离,使评论者站到了一个高光位置,成为话题的引发者、点评者、引导者,带来“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使文艺评论真正发挥了应有的效应。同时,由于话题设计巧妙,能够将讨论引向深入,并有着鲜明的导向性。这些讨论能够引发更为广泛的对于网络漫画的社会价值、创作生态、审美特征及未来发展等多方面的讨论,在评论对象和读者乃至更广的范围内产生良好的引导效果,使未来的网络漫画创作产生更为积极的社会意义,从而使这样一种文化现象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屈健
中国评协理事、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导
混搭式的风格呈现,将一种更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达方式奉献给读者。纵观老树和小林的漫画作品,不难发现两者所共有的特质,都不离对生活的深情与思考。那些在平凡中蕴含的冷暖、甘苦,那些渗透于骨子里的文人风骨和情怀,那些在艺术表现上的超越之思和跨界尝试,无不体现了当代都市漫画家努力阐释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思考和尝试。不同的是,老树的作品更偏向于从传统文人画的笔墨中寻找当代“都市田园”的诗意表达,极具本土文化符号的水墨表现和诗体语言,再次验证了“诗画一律”的恒久魅力。而小林的作品,则以简约的线条和造型,“段子”式的文字竭力贴近生活,直奔主题,实现“对自己内心的寻找”,并与观众的情感产生共鸣。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见”发声平台此期以网络漫画为主题,邀请老树和小林两位漫画家同题笔谈、互相画像,并组织多位文艺评论家参与对作品的诠释,不但为人们勾画出了一幅幅清新、精美的精神图画,而且为推动新时代艺术创作贴近生活、服务人民、推动艺术形态创新发展,探索了新的路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评协理事、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导屈健速写作品
赵贵胜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导
漫画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尤其深受青少年喜欢。然而能在众多的漫画家中甄选出两位非专业画家背景的漫画家“老树”“小林”进行讨论,显示出组稿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敏锐的眼光。该选题所涉稿件视角多元,从作品的艺术价值延伸到受众心理,让爆红的网络漫画这一文艺现象具有了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上的意义;而编者和评论家强调的漫画作品的“民族性”“人民性”“时代性”充分解释了“老树”“小林”能在网络迅速走红的原因,也为当下的漫画创作指明了方向。
△科技日报社发展研究部主任王学武读了《“老树”“小林”何以绿荫如盖》后撰写的书法作品
蒲波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报》记者
自己是“小林”漫画的忠实粉丝,几乎每天阅读“小林”微信号长达一年半的时间,一直也在酝酿想做一篇关于“小林”的专访。初见《中国艺术报》通版刊发专题《当“老树画画”遇上“小林漫画”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既惊讶又欣喜,更是感觉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的责任和担当。“艺见”专题版面以单版出现过,话题精彩、内容精彩,此次以通版的形式呈现,不仅图文并茂、设计清新,而且凸显了丰富的艺术感,入心入情的漫画让版面大体量的文字阅读起来也是轻松愉悦。从选题策划来看,这期选题以“老树漫画”“小林漫画”为重点切入时下颇有社会影响力的网络漫画,让主流文艺评论以更加亲民的方式亲近广泛的受众——不仅是漫画爱好者,更是超越漫画爱好者数倍的更广泛的喜欢漫画这种心灵艺术书写方式的受众——这让文艺评论具备了穿透力与亲和力。从内容策划来看,“老树”答“小林”,“小林”答“老树”,“老树”答评论家,“小林”答评论家,以及3篇视角不同、各具张力的评论文章,让这个选题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出漫画家的创作心声、创作特色、创作意义以及漫画受众群体所反映出的时代社会心理等。可以说,这是一个兼具可视性、可读性和学理思考的版面,具有超前的引领性和启发性。
△《中国艺术报》2021年5月14日第6/7版重磅推出“艺见”专栏第三期
未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将继续密切关注文艺创作动态,围绕重要文艺现象、作品、思潮,及时有效发声,切实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引导观众、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推动文艺创作健康发展。
·END·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汇编:张利国 艾超南
【相关阅读】
◎艺见 | “老树”“小林”隔空对谈,“艺见”第三弹一触即发
◎艺见 | “筑圈”与“出圈”:平台资本、圈层意识形态与青少年亚文化/马中红
◎艺见 | 影视创作必须“魂有所依”/张德祥 彭文祥 傅守祥
◎“光明日报”微信公号:不能为了“流量担当”放弃“历史担当”(阅读量3.6万)
◎“影视风向标”微信公号:艺评|不能为了“流量担当”放弃“历史担当”
◎“文旅中国”App:快乐入圈 包容他圈 勇敢出圈(16万+阅读量)
https://www.ccmapp.cn/ccmapp3.0/index.html#/shareDetail?action=opendetail%3Brichtext%3Bd1acf472-05db-4b3b-a37a-3d5ede9035eb&terminalid=undefined
◎“中国艺术报”微信公号:当“老树画画”遇上“小林漫画”,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光明日报”微信公号:“老树”“小林”何以绿荫如盖?
◎“老树画画”微信公号:当“老树画画”遇上“小林漫画”,会擦出怎样的火花?(阅读量 2.7万)
新媒体两组,长按识别关注▼
▲向上滑动
“中国文艺评论”
wyplzg
中国文艺评论网
点“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网“艺见”专题~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