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十周年研讨会专家发言摘编
《中国艺术发展报告》连续出版十周年啦!6月8日,《2021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发布暨《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十周年研讨会在京举行(点击查看)。今日呈送十年十部报告首席专家名单、与会专家们在《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十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2021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发布暨《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十周年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部分线上人员
2012-2021《中国艺术发展报告》
首席专家名单
十年十部《中国艺术发展报告》
总计54位首席专家
艺术概观/总论
王一川
戏剧分报告
王评章 崔伟 饶文富
电影分报告
陆绍阳 贾磊磊 胡智锋 丁亚平
音乐分报告
王次炤 居其宏 赵塔里木
美术分报告
吕品田 余丁 杭间 郑工 张敢 张晓凌
黄宗贤 林木 蒋文博
曲艺分报告
常祥霖 祝鹏程 岳永逸 耿波 鲍震培
舞蹈分报告
罗斌 冯双白 刘建
民间文艺分报告
潘鲁生 赵屹 安德明 祝鹏程 张志学
侯仰军 邱运华
摄影分报告
闻丹青 李树峰 索久林 彭文玲 李舸
书法分报告
张海 陈振濂 刘宗超 郑晓华 潘文海
李刚田 张其凤 叶培贵
杂技分报告
边发吉 李西宁
电视分报告和文艺评论分报告
仲呈祥
文艺评论分报告
夏潮
网络文艺分报告
彭文祥
文艺志愿服务分报告
白建春 代恒猛
坚守民间文艺发展的人民立场
——《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民间文艺”
分报告十年回顾
潘鲁生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多部《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民间文艺”分报告首席专家
《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是中国文联的重大出版项目和重要品牌工程,自2012年至今已连续出版十部。十年来,《报告》聚焦艺术发展动态,坚持导向性、学术性、权威性、行业性等指导原则,对各门类艺术年度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分析和研判,从历史和理论层面对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做出宏观把握,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言立志,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民间文艺”分报告(以下简称“民间文艺”分报告),作为在中国文联党组领导下,全景式呈现新时代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年度发展态势的重要研究文献,集时效性总结、实证性评价、学理性阐释与前瞻性引领于一体,体现了新时代民间文艺传承发展的形势、举措和成果。
十年来,“民间文艺”分报告前所未有地凸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形成了文联指导、专家参与、广大群众参与实践的民间文艺发展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怀民间文艺发展,给乌兰牧骑队员回信,鼓励民间工艺传承,关心《格萨尔》等民间史诗和花鼓戏等民间戏曲发展,视察潮州、徐州等地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民间文艺”的足迹,彰显了党中央对民间文艺传承发展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心系人民群众、繁荣民间文艺、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理念和方向。
在党中央和中宣部的关心支持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和“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传播工程”全面启动,第一次大规模、高质量、系统性、集成式地展现和传播民间文学与民间工艺全貌,以期留下代代共享的民间文学大系并不断传承续写中华民族的匠心文脉。还有“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探寻历史原点,回溯文脉历程,认识文化生态,取得了积极成果。新时代,民间文艺“山花奖”以及“民间文艺之乡”的评选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我们的节日”系列民俗活动和“民间文艺进万家”等基层民间文艺活动使民间文艺成为表达和增添生活幸福感与获得感的重要载体。还有民间文艺骨干培训工作等进一步带动了优秀的民间文艺传承与创作。各省区市的民间文艺活动丰富多彩,维系乡愁记忆,谱写盛世欢歌,体现了民间文艺源于生活、滋养生活的群众基础。
△中国民协供图:2018年11月23日至26日,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初评(鼓舞鼓乐)在山西省祁县举行
十年来,“民间文艺”分报告前所未有地凸显了民众的文化诉求,回应时代呼唤,体现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大局,在生活的沃土中实现新的传承与发展。生活就像大河奔涌向前,民间文艺发展必须扎根生活,直面变化,适应形势,实现传承和发展。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到中国人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精神世界的传承与变迁。把握民间文艺的多样性构成、代表性形态以及学术研究的前沿性和创作发展的创新性,既是把握民间文艺的发展进程,也是把握新时代的社会生活与民情民心。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民间工艺、民间美术与新时代的文创、国货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华文化风格特色的国风国潮;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与新时代的信息技术、媒介平台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赢得广泛赞誉的影视作品、网络节目甚至文化传播品牌;还有不同门类民间文艺的创作与实践,与社会公众的文化体验、教育需求相结合,形成了民间文艺传习发展的新形式与新路径。当“材美工巧”的民间智慧融入今天的生产,当盛唐的气象、魏晋的风度融入今天的潮牌,发展和带动的绝不只是产业经济,更有与之相伴的一系列传统工艺、生活文化和审美精神。相信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将带动一系列具体的实践,民间文艺融入生活潮流和细节,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才更有生机和活力。
十年来,“民间文艺”分报告前所未有地凸显了传承发展理念,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民间文艺发展方向,有力破解了社会转型时期文化传承发展的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开展民间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中国民协供图:2019年12月25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首批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民间文艺事业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立场、宗旨和方法,在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中、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实现意义与价值。尤其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加强对优秀民间文艺传统的传承传播,发掘弘扬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与独特的精神标识,不断凝练民族复兴的文化精神力量。二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中,充分发挥民间文艺维系乡愁记忆和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创富的深层作用。三是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民间文艺赋能产业发展的“文化IP”作用,形成民间文学、民间工艺、民俗活动等与旅游产业等联动作用和叠加效应。四是在文化建设、教育、民生等发展中,民间文艺作为节日的欢歌、乡土的图景、民族的史诗等多姿多彩的载体,增添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总之,十年来,“民间文艺”分报告见证了新时代民间文艺事业的发展历程,为社会各界观察民间文艺发展提供了重要视角和窗口,也为民间文艺领域留下了珍贵的立档资料。回顾总结,继往开来,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深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扎根广阔的乡村田野,着眼变迁发展的现实生活,以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维系乡愁情感,唱响生活心声,凝聚国家建设发展的文化力量!
十年当百载
王一川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十部《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总论”首席专家
记得十年前《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刚开始筹备编写时,“总论”还叫“主报告”,后来改为“概观”,从2015年起改为现名“总论”。2012年4月开始筹备,5月正式成立主报告编写组,我担任编写组首席专家。后来有关领导和组织机构几经变化,我自己的工作也有变动,总论编写组人员也有调整,但这项工作却一直坚持下来,至今已整整十年。
十年研究和编写经历,使我们有了远比这个时间段漫长和丰厚得多的时代阅历与文艺阅历。2012年,适逢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70周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中国文艺的新的理想目标。2013年,中国社会和中国文艺都进入新时代。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继毛泽东《讲话》72周年之后发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拨正航向,就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发出新指示,提出文艺评论“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十六字方针,后来把“多出精品”改成“推出精品”,调整了一个字,但是十六字方针不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在这一年成立,我自己也有幸加入其中。2015、2016、2017年,我们相继目睹中国文艺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文艺评论行业越来越活跃。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祝词发表40周年。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及鲁迅首次从国外引进“典型”范畴100周年。2022年,毛泽东《讲话》80周年。
古人曾有“三年当百载”的说法,明代刘基《旅兴》诗云:“别离多苦怀,三年当百载。”而我则产生了十年当百载的感慨。通过参与考察这十年中国文艺发展,我们可以更加真切地触摸到百年来中国历史的丰富画卷和中国文艺的坚实足迹:一是100年来党领导的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相适应的中国现代文艺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阔,中国文艺典型化美学范式在经历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低潮后实现再度构型,重新绽放异彩;二是80年来《讲话》指引下文艺的人民性旗帜高高飘扬;三是70多年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相伴随的社会主义文艺百花争艳;四是40多年来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奋起开拓创新和实现多样化发展的文艺更加生机勃勃;五是新时代10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8年来,中国文艺界初步展现出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和天朗气清的行业风气,中国文艺大军从文艺“高原”向着文艺“高峰”攀登的脚步愈益坚定有力。
我说的这些,只不过是这十年来参与《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总论”编写工作的诸多体会中的很小一部分。我知道,随着中国文艺发展进入2022年,相信已经和正在不断产生更加新鲜动人的艺术风光,等待我们去体验、研习和品味,以便用我们的笔记录下中国艺术界朝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迈进的崭新脚步,以此方式来为中国艺术发展尽我们的一点绵薄之力。
多脉交汇与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
丁亚平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2021年“电影”分报告首席专家
十年来,中国文联每年组织编写出版《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具有重要意义。《报告》坚持正确导向,把握时代主题和文艺发展,从宏观层面和行业视角为新时代的文艺把脉,观察艺术发展趋势,总结经验。每年阅读这部报告,深感报告既具有数据库的重要价值,又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去理解现实、理解艺术实践丰富的可能性。我结合《2021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的电影分报告,谈2021年中国电影业的思考,借此管窥新时代电影行业持续发展的格局和面貌。
一、坚定文化自信,朝着建设电影强国的目标迈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领电影强国新征程。广大电影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电影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振信心、激发活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国家形象的奋进路径和多重面向,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发布,对未来五年的中国电影进行布局,体现中国电影的制度和政策优势,为进一步提升国产影片创作质量和繁荣电影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丁亚平发言PPT截图)
二、主题电影创作:历史的回望与共情效应
在建党百年的时代契机下,2021年中国电影进一步延续和深化了主旋律电影基调,表现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人民奋斗历程的《1921》《革命者》《长津湖》《守岛人》《悬崖之上》《峰爆》《铁道英雄》等影片相继上映,产生重要影响。
三、商业类型片创作的基本面貌和特色
商业化程度比较高、艺术性较强的剧情电影纷繁多样,相继上映各种类型片。其中,《唐人街探案3》《你好,李焕英》等喜剧类型表现瞩目,其次是《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榜·哪吒重生》《雄狮少年》等动画类型。
四、文艺片的品格、另类视野及其困境
与商业电影相较,《第十一回》《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兰心大剧院》《梅艳芳》《第一炉香》等偏艺术向的电影的市场表现显得比较落寞。从电影语言探索到文本叙述重新探寻文艺片何去何从,或更能作为参照,为国产电影发展提供更完整的脉络。
五、电影理论与艺术批评
2021年的电影学术研究,呈现出了色彩独特、更加多样性的观点,包括对百年党史、红色经典与中国电影的评论,对主题电影创作的研究,关于产业发展的考察,对电影史新视野、新史料的开拓,对中国港台地区电影研究的进一步的推进,外国电影研究的持续开展,电影理论与美学的新发展等。
(丁亚平发言PPT截图)
六、电影的“中国经验”和行业发展展望
一系列和电影相关的新举措陆续推出,为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包括电影的学术研讨与节展活动、扶持青年人才和创作等。
面对艺术成绩与遗憾,我们体会到,电影要面向社会和时代发言,在既满足文化需求又增强精神力量方面,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在互联网空间快速拓展的新语境下,用现代的电影语言来进行创新表达是关键。头部电影过度集中、电影中资本力量不断加重之势仍然存在,要加强电影精品力作创作、为电影制作正名,以大格局战胜一味以观众兴趣为借口、把影视变为低级娱乐品的商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讲好中国故事,铸就艺术高峰。
洞见十年,未来可期
杨发航
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近年“曲艺”分报告负责人
十年来,《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中的曲艺分报告作为曲艺行业的年度白皮书,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更好地认识曲艺艺术在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阶段呈现的状况,认清曲艺艺术发展规律、重大趋势和重要问题,更加明确自身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与光荣使命,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顾十年编写历程,中国曲协在中国文联党组领导下,在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的组织下,在各位专家艺术家的支持下,协调系统内外力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一是坚持统筹协作,提高学术性。相比其他艺术门类,曲艺艺术缺乏高等教育的学术背景,理论研究力量十分薄弱,拿出一份业界认可,有权威性、影响力的行业发展报告并非易事。面对压力,我们迎难而上,以中国曲协为主体,发挥自身潜力与借助外力外脑相结合,专业性与学术性、时代性与原创性相统一,广泛搜集学术成果、采集各类数据信息、挖掘典型案例、跟踪新闻报道,对年度热点现象、重要趋势予以研判,确保《报告》的正确方向、思想深度和艺术含量。
二是坚持多方参与,增强代表性。中国曲协专业艺术委员会、各团体会员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国有院团、民营团体力量,为报告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学术支持、详实的资料、大量市场动态、艺术实践方面的真实数据。我们欣喜地看到曲艺在主题创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科技赋能、行业建设中的新趋向新作为。《报告》博采众长、广纳雅言,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是坚持调查研究,加强针对性。我们特别重视倾听曲艺自由职业者和基层曲艺工作者的心声和诉求,努力使《报告》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我们对国有曲艺院团、民营曲艺小剧场、民间曲艺社团和个体曲艺从业者等开展问卷调查,赴京津陕沪等十几家曲艺小剧场实地调研,了解经营现状,分析影响,提出对策,并将积累的大量数据和资料反映入报告。我们还动态调研了全国范围内大中院校和科研机构关于曲艺专业设置和开设曲艺通识课程情况,对千余名基层一线曲艺从业者开展建设“中国曲艺学”问卷调查,为高等教育曲艺人才培养和提升曲艺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鼓与呼。
四是坚持吸收借鉴,确保严谨性。我们研读各艺术门类发展报告,广泛吸收借鉴,发现关注的盲点、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研判的思路。短视频创作、网络主播及虚拟偶像文艺等新的文艺业态,打开看待曲艺艺术发展创新的新视角和格局。
△中国曲协供图:“向党报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节目展演
十年来的实践探索让我们认识到,撰写艺术发展报告要协调好三种关系:第一,要界定好协会工作与曲艺发展全景的关系;第二,要把握好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学术研究和艺术表现的关系;第三,要处理好全面和重点的关系。
未来,我们将在中国文联的领导下,凝聚曲艺界的智慧和力量,用心、用情、用力编撰《报告》,书写中国曲艺艺术发展的特点、热点、亮点,努力为推动曲艺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自觉推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
彭文祥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学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网络文艺”分报告首席专家
一、辉映时代,十年中国艺术发展彰显中国现代性
十部《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一年一部,一步一个脚印。《报告》以理论性“深描”的方式回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黄钟大吕,镌刻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时代年轮。艺术发展与时代发展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大家共同的深刻感受。
艺术发展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指向日益清晰、明确的中国现代性。回到历史深处,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这种“中国现代性”“中国式审美现代性”寓含在十年艺术实践、诸多优秀作品中,显现深刻意蕴和鲜明特性,也是贯穿十年十部《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的串珠红线。
二、在时代发展、艺术发展的历史潮流中,网络文艺实践丰富、活力充沛
目前,《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共有15个篇章。其中,“网络文艺篇”于2019年开始增列。我们编写组有些共识性的思考。
一是伴随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深入,作为文艺百花园中的后起之秀,网络文艺蓬勃发展。其显著表征有:形态多样,包括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电影等,以及文艺性短视频、网络直播、虚拟艺术、AI艺术等新媒介文艺形态;接受者数量庞大;影响力日益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等。
二是伴随艺术实践的如火如荼,网络文艺备受关注和重视。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主管部门的规划、举措中均有涉及和强调。
三是伴随技术升级迭代和媒介生态、产业生态等的变化,网络文艺促进艺术生态的重塑和再造。尽管人们对“网络文艺”有广义、狭义的理解和区分,但互联网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网络文艺实践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审美和艺术生产方式的内在机制。
三、新时代新征程,在创新性融合中激发当代中国艺术新的创造力
在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日趋融汇中,创新性融合包含如下方面。
一是促进艺术形式更好服务内容,力求文质兼美,呈现更有内涵和潜力的艺术新境界。二是强化交流互鉴,既注重“传统”与“现代”维度的艺术比较,又注重“中”与“外”维度的艺术参照。三是展现中国特色、沉积新特性,并在中国语境、国际视野中,树立对接意识、赶超意识、自觉意识,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跻身世界前沿、把握话语权。四是提升审美品位、注重功能发挥,充分发挥网络文艺在互联网由“最大变量”转为“最大增量”中的积极作用,浓墨重彩地抒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盛世华章。
自觉推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这个“主语”,主体当是艺术活动、艺术世界中的“我们”,包括创作者、研究者、管理者、评论家。面对时代发展的伟力,创新性融合是大势所向。我们有期待、眺望和憧憬,当然,更重要的还有行动!
十年艺象,盛世华章
尹兴
中国文联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十年磨一剑。这十年,中国文联团结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十年《中国艺术发展报告》,近400万字,既是对时代迅猛变化、文艺自身演变的留痕,也是中国文联及时主动回应时代变化、文艺演变,及时总结全国文艺工作的新进展、新举措,建构新时代中国文艺新格局的重要一环。特别是2021年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胜利召开之后,全国文艺工作者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伟大历史节点,回望党的百年征程与伟大成就,继续描绘气象万千的时代新画卷。
《报告》作为中国文联出版社的重要品牌产品,对出版社的成长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报告》的编写逐步培育和支撑起了文联出版社的艺术学学术出版特色。
据统计,十年《报告》参与编写的学者达900余人次,其中包含各艺术门类专家400余人,首席专家54人。以《报告》为纽带,编辑团队与作者常年联系,形成良性互动。《报告》的专家有超过100种艺术学学术专著在文联社出版。文联社的艺术学出版以“讲好中国艺术”和“讲好中国艺术学话语”为品牌构建目标,主要产品包括“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中国艺术学文库”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 “北大艺术学文丛”等,其中大部分作者都是我们《报告》的作者。出版《报告》的过程也给出版社不断校准发展定位提供了有力的契机,我们将坚守以出版服务中国文联工作大局、以出版服务全国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的目标定位,在新时代文艺工作磅礴发展的浪潮中守正创新、行稳致远。
二、《报告》逐步走近高校艺术类学生、文艺工作者,出版社知识服务价值和社会效益日趋彰显。
作为管窥新时代艺术领域的重要窗口,《报告》因其前瞻性、学理性和权威性,日益成为艺术工作者和各艺术院校专业学生的案头书,成为经得起学界和读者考验的常销书。据出版社发行部门跟踪,《2020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大量直接发行到高校艺术类学生手中,山东工艺美院、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等高校将其列为新生入学推荐教材和校本专业课教材。《报告》几乎走进所有高校的图书馆。这也为出版社找寻到新的有价值的方向——知识服务。
《报告》出版十年见证了编辑团队的成长。参与十部《报告》出版工作的编辑们,现在已经成为出版社的中坚力量,并继续带领“90后”编辑奋进,为各位专家提供更好出版服务。
《报告》已成为我国权威、专业的年度艺术白皮书,彰显了反映历史又梳理现实并进行价值引领的理论模式。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近400万字的十部《报告》,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最新成果。期待我们一起记录下一个更精彩的十年!
新时代中国文艺状况的坐标性文献
张冰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
《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已经走过了十个春秋,十部厚书是非常丰硕的成果。我从一个参与者、研究者和读者的复合角度谈谈感受。
我有幸参与撰写了《2021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的书法分报告,对报告的撰写要求以及整个资料梳理、修改核校过程有深刻的体会。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这套丛书是我手边的重要资料,为我深入考察最近十年中国艺术发展的脉络与趋势提供最直接的支持。同时,这套书又是我们本硕博课程的阅读、分析材料,是图书馆借阅频率很高的图书。
从时代坐标的意义来说,十年来,我国文艺事业迈入崭新时代,尤其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十年艺术发展见证了文化自信的带动力,见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影响力。
从艺术史研究的意义来看,这套书既有学术高度,又有全景扫描,对我们更加清晰、纵深地理解艺术的时代使命,找准发展位置,借鉴其他领域的优长,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研究价值。这套丛书是我们考量最近十年中国艺术发展的重要着眼点,是当代艺术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呈现出网格状的当代艺术发展史。我们从中看到,中国艺术这十年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发展而变化;各艺术形式在自身规律与时代文艺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各艺术行业的发展重心不断调整完善。我们也可以借此观察不同时间节点各艺术形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考量文艺思潮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反映。我们还可以从中深入思考文艺界一些问题、难题的诱因与复杂表现形式。这套书立体呈现了十年的艺术史,有事件、数据、现象、观念,也有评述与剖析。艺术的动态、研究者的思路为当代艺术史研究提供了综合、纵深的视角。
此外,这套书可读性与学术性有机结合是一大特点,也是撰写原则之一。这是一套我们能够带着学生读下去、读进去并开展研究的丛书,一方面具有珍贵的档案属性;另一方面还体现了历史描述的艺术性,在保证学术深度的同时,论述也达到“简浅显”的效果。这也是丛书能够产生广泛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艺术这十年,我们身处其间,是参与者、推动者、受益者,也是研究者。十部《报告》是一部系统工程,也是一面镜子,我们看到了文艺界深入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进程;看到了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导引下,文艺事业向上向善发展的良好势头;看到了繁荣发展的文艺事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了这样雄厚的基础,我们更有底气迎来下一个更加精彩的十年。
我从一个读者、一个研究者的角度,由衷地感谢历年参与撰写《报告》的近一千位专家学者。这一系统工程不仅记录了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也铭刻了广大文艺工作者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作出的重要贡献。
·END·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责编:艾超南 王璐 李维娟
摄影:中国文艺网 张钰童
【相关阅读】
◎《2021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发布暨《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十周年研讨会在京举行
◎镌刻新时代的艺术年轮——为《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十周年记/戴清
◎捧读《2019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展望2020中国艺术前沿
新媒体三组,长按识别关注▼
▲向上滑动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网
“艺评中国”新华号
点“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专题~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