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也许这才是社会发展真正的出路。

圆体 壹素界 2022-03-16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谈到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消费刺激生产”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以来的人类世界。


工商界接受这样的经济学观念,用尽手段刺激人们消费欲望,通过大量的媒体广告宣传、影视文艺作品等的渲染,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趋向于追求奢华而非平实。



原本平凡的吃饭、穿衣、住房、上学、看病,也都被贴上了各种奢华标签,让人们不断互相攀比追求,于是人人都感到生活代价很高,活得很累,前途迷茫。


正所谓: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

人们不知道为什么生存下去那么艰辛,以前贫穷的时代也没这么艰辛啊,特别是大学毕业到城市生活扎根的年轻人,为了生活要拼命赚钱,却发现靠自己打工再怎么努力都是一无所有。


国家开放了二胎政策,可是很多人不敢生,怕养不起。想当年那么穷,我外婆还生养了7个孩子,都能养大成人。今天怎么就还不如五六十年代呢?


与此同时,刺激大众过度的消费不仅造成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也造成了社会物资的大量浪费。


自然资源在这数十年的疯狂消费中,迅速耗竭,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人为破坏,无数的野生动物因为人类的虚荣心消费从而濒临灭绝。



以史为鉴,寻找其他的出路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就算知道了这些,又有其他的路可以走吗?


大势所趋之下,也许换条路走走不容易。但这已注定是一条绝路了。


如有什么仅存的一线希望,那么我们要回头看看中国的历史文化。


中华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是汉民族,而汉族的这个称呼来自历史上一个统一强大的王朝——汉朝。汉朝为什么能强大鼎盛,他的经济学思想走的是哪条路线?



秦朝统一天下以后,根本没有好好搞经济建设,一直都是收刮百姓,劳民伤财。秦亡之后,楚汉之争又打了好几年的仗,汉初又闹外戚篡权——“诸吕之乱”。


用今天的话讲,汉朝初年,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就在这危机时刻,汉文帝刘恒被推上了历史舞台。


相信大家已经想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汉文帝和他的儿子汉景帝的时代,国家社会在中央政府正确的领导下,短短41年时间,被建设成一个文化昌盛、经济繁荣的治世。



而“文景之治”是我国历史上封建大一统王朝创立以后的第一个太平盛世。


那文景之治使中国社会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且看史书记载:


《史记·平淮书》载:"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七十年来,国泰民安。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无数的钱散在那里,多得无法计算;粮仓丰满起来了,一年年堆积,粮食多的粮仓都放不下,堆到外面,导致腐烂而没法吃了。


国家财政实力如此雄厚,也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少见的。


《汉书・景帝纪》:"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西汉前期七十余年农民负担一直很轻是历史上公认的。


而文帝和景帝生活非常节俭谦卑,以圣贤的文化教育要求自己和文武百官,五六十年间,社会风气大改,老百姓淳朴善良。


文景时代的社会风气之淳朴,政治之清明,人民之安居乐业,能比得上儒家理想政治的周文王周武王时代。



《资治通鉴·卷十五》:"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


天下太平,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后来的时代,很少能赶得上它。这是宋代司马光的评价。


讲到这里,我们要去寻找那个时代的经济学思想,以寻求今天社会发展需要的答案。


文帝景帝时代是用什么手段达到民富国强的?历史上的记载是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汉文帝尊崇黄帝和老子的学说,以此为治国理政的根本思想。


所谓“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尊重自然的规律,行政上不妄为,少有急切的举措,避免苛政扰民,使社会生活在自然的状况下得以安定。



以文化思想决定政治举措


老子曾在《道德经》中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而正是这三宝,成就了文帝景帝的治国大业。


“慈”体现在对农民的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他还能关心百姓的疾苦,刚当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国家供养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要发给他们米、肉和酒;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要再发一些麻布、绸缎和丝棉,给他们做衣服。



“俭”体现在汉文帝以身作则,厉行节约。


汉代已有布鞋,但草鞋是最经济的,于是汉文帝穿草鞋上殿办公,龙袍穿久了破了就打上补丁;当了23年皇帝,没盖过宫殿,没修过园林,没增添车辆仪仗,连狗马都没有增添一只,文帝提倡节俭,并要求官员不得以任何形式扰民。


在他继位的第二年,他就责成审计部门清点长安的公用马匹,将多余的畜力划拨到驿站。他自己则身体力行,宫殿是旧的,不再装修;苑林很小,不再扩建。当时的宴游之所,地方不够用,需要再建一个露台,但他一看预算,需用“百金”,眉头就皱了起来,说:“这等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太奢侈了,不建了。”


汉文帝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不当收藏家,不消费这些奢侈品。


老子的第三宝“不敢为天下先”,也就是“谦”德。汉文帝继位之初,正是以谦卑的德行,稳定了政局,赢得了众臣的信任拥戴。文景二帝十分重视有识之士,积极听取和采纳他们有利朝廷的建议。


春耕时,汉文帝亲自带着大臣们下地耕种,皇后也率宫女采桑、养蚕。


以政治权力调控经济发展


【随着前期"与民休息"的政策,对底层老百姓是雨露阳光,但却助长了豪强商贾的实力。因为豪强地主占有的土地多,轻徭薄赋政策使他们获利最多;"弛山泽之禁",富商从中获利最大。


所以,在"与民休息"的同时,豪强巨商一天天膨胀起来,先富不仅没有带动后富,还在社会上形成了拥有政治优势的汉初军功集团、桀骜不驯的巨族土霸和财力日益雄厚的商人三股势力。


这些豪富占有大量财富,一方面使用成群奴婢,过着侈靡生活,消耗着大量的劳动成果,影响着农业生产;一方面疯狂兼并土地,逼迫大量的自耕农破产流亡。


当时国家的税收是三十税一,即收获量的3.33%,地主向佃农收取的地租率是什五,即收获量的50%,其差额就是地主的受益即46.67%。社会财富占有的悬殊,是社会不安的最大隐患,这极容易造成社会秩序的动荡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为了保护自耕农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持社会的安定,文景二帝开始采取了一些抑制豪强的措施。汉文帝的重要策臣贾谊提出:移风易俗,反对豪强淫侈之风;禁止豪强私自铸钱;重农抑商;逐步分化诸侯;加强储备以防灾荒等一系列建议。】


社会稳定发展一段时间,会出现一批特别富有的人,当年被称为豪强,今天被称为土豪、资本家,他们也许依靠自己的努力,也许依靠投机的手段,或者本身就是官二代,有政治背景。这些人有了钱以后,却没有文化修养,就过上奢侈浪费的生活,以此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其他人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这些掌握大量社会财富的人,他们能滚雪球一样使社会财富不断集中到自己的手中,以至于对底层劳动人民进行层层的剥削。



在汉文帝时代,晁错指出今天虽然法律"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国家政策虽然对老百姓很好,但是老百姓没钱,都被豪强们以各种方式收刮了。


晁错根据《道德经》提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理财思路,以捐献粮食授予爵位的方式,诱使富人去购买农民的粮食来实现重农国策。


他劝景帝勇敢地接受权贵集团的挑战,得到了景帝的重用,但也受到权贵们更多的攻击。


景帝在打击豪强方面,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措施,特别是任用郅都、王温舒、严延年、宁成等所谓的酷吏,痛诛不法豪强。对于有钱有势之人违法,景帝采取了最严厉的惩罚。


因为这些豪强之人不严惩,不严加管教,他们无法无天,是社会动乱的祸源。史书上说"流血十余里","余皆股栗","豪强肋息,威震旁郡"。


于是,渐渐地社会风气大为改善,民风淳朴,人人知道自爱,把犯法看得很重,崇尚行义,厌弃做耻辱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打击豪强并不是所有的富有之人都打击,而是打击不法分子,打击仗势欺压百姓之人,打击搞坏社会风气之人。


富有之人应当遵守法律,不偷税漏税,不欺压百姓,品行高尚,高风亮节,以财富彰显地位,影响世道人心趋向善的一面


如此才是值得尊重的贵族。


历史上的治世给今天的启发


写到这里,我们应该知道,中国历史上,始终把文化教育放在第一位,治世帝王首先是讲究个人的品行修养,以此影响家人,文武百官。稳定人心,巩固政权。


然后以政治权力来为经济社会的自然发展做出适当的调控,关注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特别是先富起来的人为了财富不择手段,违法乱纪,鼓吹奢侈生活方式等等,需要政治调控。


如此经济发展才不至于扰乱人心,变成老百姓新的负担,动摇文化的根基。


由此可见,中国历史上是最上层是圣贤文化教育、第二层是政治权力调控,第三层才是经济发展,最后又回归文化教育。如此,才不至于迷茫。


这和现代西方文化有着天壤之别,西方首先是经济,然后是政治,最后是文化,这就引导了一切向“钱”看的风气。


美国是最典型的案例,有钱人去参选总统,或者总统受到大资本家财团的支持而上台,然后他的政治举措就是维护这些人的利益。这些人的利益就是挣更多的钱,所以一切的文化宣传,文艺节目,乃至科研结论都有他们商业目的的影子。


在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之下,人与人之间的攀比永无止尽,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压力日益增大。


许多人因为没有真正的文化,以物质财富衡量一切,于是在不断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沦为新的奴隶。


由此看来,人类真正的希望在中国,在“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我们的历史文化精神,是拯救这个时代的甘露妙药。


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告诉我们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今天的执政党,我认同这样的看法,但是更深一层次的认识是:是中国文化的价值观,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尽管马哲世界观与儒释道世界观相差甚远,但利益大众的价值观却是空前的一致。


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是重义轻利,而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社会的公平正义,这就是为什么西方那么多主义来到中国,最后马克思主义得到胜利的原因。


任何一个主义来到中国,要融入这个民族,都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我相信将来的中国人会有足够的勇气,把文化思想置于政治之上,以追求真理、服务全人类的态度加以进一步探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脉会被再度打通。


节俭富民思想


中华民族历来提倡勤俭持家,俭朴节约的思想深入民心。铺张浪费,追求奢华生活在文化昌盛的时代是可耻的。


这种思想也同样在古代政治学中被重视。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盖闻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要,在於节俭。


治理国家的方法,以让老百姓富有为开始,让老百姓富有的关键,在于营造节约和俭朴的社会风气。


毛主席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一文中也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但是在集体向钱看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倡节俭。有的人甚至认为节俭会导致经济倒退。如果人人都浪费,就可以多买东西,多买东西就可以刺激生产,那么GDP的数字就会更好看。


譬如为了追求GDP,有的地方政府会刻意拆房子,卖土地,造房子。这种情况下,就是一种人为的巨大浪费,最后被增加负担的是底层人民和自然资源。


《朱子治家格言》上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崇尚简朴生活的风气,就没有正气。这是真正的乱源。正所谓形势大好,人心大乱。


人生到底要追求什么?只有静下心来才可能体会到。


诸葛亮《诫子书》上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下心来才能谈修身,过俭朴的生活才能长养德行。淡泊欲望才能有大的志向,集中心力方能实现远大目标。


个人如此,国家民族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中国梦)


暂且汇报至此,未完待续~若有些许共鸣,敬请期待下一篇。


—End—

壹素界原创出品

欢迎随手转发朋友圈、微信群

 如需转载,请于后台回复“转载”获得授权 

文&编者 | 圆体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