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六团队集体质疑Nature热文:115岁真的是人类寿命极限吗?

2017-07-12 科研圈 科研圈

一篇2016年10月发表于 Nature 的论文引发广泛关注,文中人类寿命极限约为115岁。如今,多个研究团队对该结果提出质疑,集体讨伐。论文作者据理力争,誓死捍卫自己的研究成果。


  

来源 | 撤稿观察(Retraction Watch

翻译 | 韩宇

审校 | 郭怿暄

 

2016年10月,Nature 在线发表了纽约埃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科学家题为 Evidence for a limit to human lifespan 的研究成果,文章认为,人类寿命的极限约为115岁,最多不会超过125岁。此文受到广泛关注,在 Altmetric 2016 TOP 100 ARTICLES 排行榜中名列第11位。该文尚未编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旗下 Web of Science 的索引目录。


 

但是现在,许多统计学家和多个研究团队对此提出质疑,他们指出这项研究运用的统计方法或深层推理存在缺陷。2017年6月29日,Nature 刊发了5篇同行评议文章,对该研究进行反驳。另一位科学家在今年4月的 F1000 Research上也同样表达了自己对该研究结果的质疑。

 

这5篇文章以短评(Brief Communications Arising)形式发表,它们提供新的数据向原论文的核心结论发起挑战。而论文作者也对全部5篇文做出了回应,积极捍卫自己的方法,特别是采用通过对死亡率数据的观察得出人类寿命存在极限的结论这一极具争议的方法。论文通讯作者、遗传学家 Jan Vijg 告诉撤稿观察(RetractionWatch):


“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简直难以置信,他们怎么提出如此愚蠢的论点。你可以看到这里存在一个最大值;超级人瑞(超过110岁的人)的死亡率并没有下降,而且我们也并没有看到新的年龄纪录。20世纪90年代后,最大死亡年龄便不再增长。眼睛不会撒谎。”

 

超级人瑞的死亡年龄报告。(Vijg et al. 2016)

 

这项研究及其回应将研究衰老的学者鲜明地划分成2个阵营:一方认为人类期望的寿命存在极限值,接近我们目前所知的最年长的老人年龄;另一方则认为这个极限值应该更高,或者这个极限根本就不存在。

 

作为其中一篇最严厉的批评短评的作者之一,来自德国罗斯托克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人口研究所的老年学家 Jim Vaupel 对撤稿观察说道:


这些‘发现’都基于他们天真地使用了不恰当的数据……平衡各项证据表明,就算存在极限,也应该大于120或者更高,还有可能极限根本就不存在。这个模糊的极限值是否存在是一个很重要的科学问题。由于他们用了较弱的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不恰当的数据,想通过这样的结果深入了解人类平均寿命和期望寿命,简直就是徒劳……Nature 应该赶紧撤稿才是。”

 

但 Vaupel 比较极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 Jay Olshansky 教授是这篇研究论文的评审,并撰写过一篇“新闻与观点”News and Views),他告诉撤稿观察:“这些反驳文章的作者都没有抓住要点,他们几乎全部关注于用略微不同的方法查看相同的非常有限的数据。事实上,如果你稍微向左或向右歪一下你的头,去看同一份人类老年死亡率或存活率的统计数据,很可能得到的结论也会略有不同。


他们对如何处理涉及如此小数量极高龄群体的计算过分苛求,而且他们忽略了摆在面前显而易见的事实:之所以能活到极高龄的人非常少,正是因为我们这个物种存在基于生物学的寿命上限。他们所挑剔的是他们认为并不存在的极端现象的副产物。”

 

打破记录的人都去哪了?

 

Vijg 告诉撤稿观察,这篇文章开始于学生在实验室的观察:“世界上最长寿的人是法国老妇 Jeanne Calment,1997年去世,享年122岁。你还见过有人活到接近她的年龄吗?没有了。”

 

世界上最长寿的人,JeanneCalment,于1997年逝世,享年122岁

图片来源:NATURE

 

二十年来,最接近这一纪录的是117岁。在 Calment 去世前,最大死亡年龄呈现出无可置疑的上升趋势,但从那之后就变得稳定了。Vijg 表示,他和他的学生想知道这是否真的是一个“趋势突变”,或者表示其他什么意义。

 

如荷兰报纸 NRC 于2016年12月的首次报道中提到,这篇文章的初版被拒稿,但收到了很多尖锐的建设性批评。Vijg 告诉撤稿观察,在采纳了审稿人的意见后,他的学生很快修改并完成了一篇“全新的文章”,随后重新提交。而荷兰方面的报道说这其实是 Nature 的邀请,认为杂志想借此故事引起社交媒体广泛关注,但是 Vijg 和 Olshanksy 都对报道中多个主要观点予以反驳,声称他们的话完全被曲解了。Vijg 说道:


“NRC 认为杂志的编辑压制了审稿人控制了决定权。这是歪曲事实。编辑告诉我们说:‘哪怕只有一位审稿人不同意,我们也不会接收稿件的。’”

 

这篇论文对于人类寿命有上限的证据是基于 Calement 去世前的1995年前后最年长的人的死亡年龄数据,发现数值呈现下降趋势。

 

麦吉尔大学研究衰老的生物学家 Siegfried Hekimi 在接受撤稿观察采访时谈道,他认为 Vijg 团队武断地选择1995年这个时间点是因为那年之后,他们的图表看起来似乎不再增长。


“我认为他们过早地下结论。如果你选择这个年份,那个最大值似乎是可信的。但是没有理由要选择这一年份,还有很多时间节点的不同选法。”

 

Siegfried Hekimi 作为其中一篇短评的共同作者对这一点提出质疑,同时另外两篇短评也从同样角度关注这一研究。Vijg 及共同作者在回应中声明,从哪里将数据拆分是由数据本身决定的。但 Hekimi 对撤稿观察说:“然而,日期就是人为挑出来的,你可以用很多种方法将数据展现得看上去真实可信。

 

Hekimi 与共同作者写道,死亡年龄的数据本身噪音很大,因此它们很可能从一开始就预示着几种不同的趋势:一种显示115岁是年龄极限,另一种显示了更高的年龄极限,还有一种显示根本没有极限。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遗传学家 Saul Newman 为 F1000 Research 撰写了评论,他对划分数据本身没有什么意见:“你可以说1995年可能存在一个拐点。如果这是全面的调查数据,就没有什么特别的错误。然而它并不是。”


他表示,美国和法国都有很多长寿老人,但却被作者从2003年的数据中剔除。如果一位超级人瑞在118岁时逝世,这就不会被记录进去。“这不是因为这些人群中年龄的趋势所致,而是因为你不再继续将他们考虑在内。”


Newman 曾试图让 Nature 发表自己的观点,却被告知提交的评论已经够多了。

 

Vaupel 在他的短评中也提到了这些丢失的数据。他认为统计最大死亡年龄本身就是错误的,取而代之的是,作者应该关注在特定年份仍健在的最年长的人。

 

Vaupel 解释道:“多年来获得当年的最长寿命是大于最大死亡年龄的,这是因为那些超出最大死亡年龄的人还活着。对最长寿命的分析应该着眼于随时间推移获得的最大年龄。就像我们在短评中引用的图表一样,最长寿命随时间稳定增加,并没有可见的上限。”


“没有撤稿理由”

 

Vijg 和他的共同作者回应了所有5篇短评,为他们的统计方法辩护,并指出他的数据经过了他所在研究所的统计核心审查。“你真的以为我会愚蠢到发文章前不找统计学专家进行检查吗?”他补充道:“根本没有理由撤稿。你们讨论的不是我们在实验室中做的实验。我们讨论的是对于开放数据库的完全透明地计算。”

 

Nature 对撤稿观察解释道:


“针对某篇文章刊发1篇或多篇短评并不意味着这篇文章会被撤稿或要求更改。这种短评的形式为科学界围绕某篇文章展开讨论提供了重要途径并促进了科学辩论。


如果相互独立的同行审稿人认为文章评论对科学讨论是很重要的补充,那么针对这篇文章发表多篇短评并不罕见。”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教授 Maarten Rozing 同样撰写了一篇短评,文中同意撤稿是没有必要的:“他们公开了他们的成果。然后开始讨论他们是否做了正确的选择。他们没有伪造数据,所有行为完全符合规矩。我认为这5篇短评应该可以作为对他们文章的修正。”

 

相关报道:115 就是人类寿命上限?


相关评述

发表于 Nature 的5篇短评及作者回应:

Contesting the evidence for limited humanlifespanDong etal. reply

Many possible maximum lifespan trajectoriesDong etal. reply

Is there evidence for a limit to humanlifespan?Dong etal. reply

Questionable evidence for a limit to humanlifespanDong etal. reply

Maximum human lifespan may increase to 125yearsDong etal. reply

发表于 F1000 Research 的质疑:

The dynamic upper limit of human lifespan

 

原文链接

http://retractionwatch.com/2017/06/28/widely-publicized-nature-study-human-age-limit-draws-fire/

 

阅读更多


▽ 故事

· 三伏天思考:被热死之前,细胞发生了什么?

· 科研压力大,如何让自己不被压垮?

· 谷歌学术推出“经典论文”排行,涵盖八大领域294专业,你的学科有哪些不容错过的经典?

· Sci-Hub 又双叒遭起诉!美国化学会:论文+官网皆被盗版,不可忍!

▽ 论文推荐

· 在肠道细菌上动个小“手脚”就能延年益寿?

· 华人学者发现:恐龙灭绝时,蛙类大爆发 | PNAS 论文推荐

· Science:打破百年设计瓶颈 光存储性能有望提高 40 倍 | 专访论文共同一作、南昌大学沈林放研究员

▽ 论文导读

· Scienc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7 年 6 月 30 日

· Natur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7 年 6 月 29 日

▽ 推广

· 搞科研不会MATLAB?Come on, 暑期进阶来了!| 课程


内容合作请联系

keyanquan@huanqiukexue.com

100 24621 100 24621 0 0 6205 0 0:00:03 0:00:03 --:--:-- 6204 * Connection #0 to host 37.48.118.90 left intac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