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镜像神经元的活动影响人们的道德选择 | Front Integr Neurosci 论文推荐
研究者发现,在面临道德困境时,伤人倾向较低的人下额叶皮质更为活跃。
Credit:UCLA Health
来源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翻译 卓思
审校 LYN 谭坤
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火极一时的电视剧"M.A.S.H."的最后一幕:
你身在战场。你和你的难民同胞正在躲避敌军的搜寻,这个时候,婴儿的啼哭声吸引了敌军的注意力。你连忙上前捂住她的嘴。
——如果你将手拿开,她的哭声将吸引嗜血士兵的注意力。
——如果你闷死这个孩子,你和你的同胞将会获救。
“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在人们在看到他人经历痛苦时,科学家可以根据其大脑的反应来推断他们可能的行为。这些反应可用于预测在道德困境中,人们是否倾向于避免伤害他人。
“该发现或让我们一窥道德的本质,”相关研究的论文通讯作者,UCLA Ahmanson-Lovelace 脑成像中心的神经调节实验室主任 Marco Iacoconi 博士说道:“这个问题让我们更了解自身,也让我们了解到大脑如何塑造我们的本性。”
该研究发表在了 Frontiers in Integrative Neuroscience 上(论文信息见文末)。研究团队分析了镜像神经元的活动。镜像神经元是脑细胞的一种,它们在人们进行某项活动和观看他人进行相同的活动时会产生相同的响应。镜像神经在人们经由模仿而学习和同情他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例如,当你目睹他人经历痛苦时会产生畏惧心理——这种现象叫作“神经共鸣”(neural resonance)——该现象正是由于镜像神经在起作用。
当人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需要进行自身的深思熟虑和对他人的换位思考。Iacoboni 想知道,神经共鸣是否会在此类情况下发挥作用。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研究团队向19名志愿者播放了两段视频:一段是使用皮下注射针去刺破手,另一段是用棉签去轻轻的触碰手。在观看期间,科学家们用功能性核磁共振仪测量了志愿者们的脑活动。
之后,志愿者们被询问道在各种道德困境中会采取何种行动,比如是否会捂住战场上哭泣的婴儿,从而躲避敌军;是否选择通过折磨某一个人,来阻止其他更多的人死于爆炸;是否愿意通过做伤害性的动物实验来进行艾滋治愈的研究。
他们还被询问道在某些伤害他人会导致危害社会的情形下会有何反应——比如伤害他人来逃避两周的苦力劳动,从而衡量他们出于道德原因和不纯动机而去伤害他人的意愿有多强烈。
Iacoboni和他的同事们猜想,那些在观看针头刺破手的视频时产生更强烈神经共鸣的志愿者,在面临假想的战场困境时选择让婴儿窒息的可能性更小。他们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个猜想。的确,下额叶皮质(大脑中对共情和模仿至关重要的部分)活动较强的人不太愿意对他人造成直接的伤害,例如捂死哭泣的婴儿。
但是研究者发现人脑活动和出于公众利益而设想去伤害他人的决策之间没有关系,例如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而捂死一个婴儿。一般认为,这些决定更多来自认知、深思的过程。
该研究证实,对他人痛苦的真正关心是在道德困境判断上的出发点。也就是说,一个人拒绝让婴儿窒息是因为担心,而不仅仅是这个人自己的不适。
Iacoboni 接下来的计划将研究人类在面临道德困境时的决定,是否可以通过加强或减弱当前他们研究的大脑特定区域的活动来改变。“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刺激大脑来改变人们对他人痛苦的担心程度,从而改变面对复杂的道德选择问题做出的决策,将会是非常有趣的研究。”Iacoboni 说道。“它可以提供一个新的方法来增加对他人幸福的关注。”
同时他还表示,该研究还可以用于帮助患有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有社交障碍的人。
原文链接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8-01-mirror-neuron-people-decision-making-moral.html
相关论文信息
【标题】Deontological Dilemma Response Tendencies and Sensorimotor Representations of Harm to Others
【作者】LeonardoChristov-Moore et al.
【期刊】Frontiers in Integrative Neuroscience
【DOI】 10.3389/fnint.2017.00034
【摘要】The dual processmodel of moral decision-making suggests that decisions to reject causing harmon moral dilemmas (where causing harm saves lives) reflect concern for others.Recently, some theorists have suggested such decisions actually reflectself-focused concern about causing harm, rather than witnessing otherssuffering. We examined brain activity while participants witnessed needlespierce another person’s hand, versus similarnon-painful stimuli. More than a month later, participants completed moraldilemmas where causing harm either did or did not maximize outcomes. Weemployed process dissociation to independently assess harm-rejection(deontological) and
outcome-maximization (utilitarian) responsetendencies. Activity in the posterior inferior frontal cortex (pIFC) whileparticipants witnessed others in pain predicted deontological, but notutilitarian, response tendencies. Previous brain stimulation studies have shownthat the pIFC seems crucial for sensorimotor representations of observed harm.Henc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deontological response tendencies reflectgenuine other-oriented concern grounded in sensorimotor representations ofharm.
【论文地址】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nint.2017.00034/full
阅读更多
▽ 故事
· Elsevier发布2017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中科院入选人数第一
· 1篇未经审稿的论文撼动学界和产业?看看刚过去的“CRISPR危机”吧
▽ 论文推荐
· 哥哥多的男性可能更具备同性恋“潜质”?!性取向或受母亲免疫系统影响 | PNAS 论文推荐
· 要想发现火星生命,还需向地下找寻 | Nature Geoscience 论文推荐
▽ 论文导读
内容合作请联系
keyanquan@huanqiuke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