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失眠的人可能并不缺乏睡眠:带来煎熬的是“失眠患者”的身份

Cody Delistraty 科研圈 2018-10-22

大多数人都应该有过几次起床后确信自己昨天晚上没睡够五分钟或是一个小时的经历。失眠症患者的这种经历更是不胜枚举。包括食欲控制不良、运动机能减退、脾气莫名暴躁在内的一系列问题将伴随着失眠接踵而至。最近的研究发现,一些失眠的人实际上并不缺觉,因为“感觉”失眠并不一定意味着你真的没睡着


撰文  Cody Delistraty

翻译  谷玉玺

审校  魏潇


曾几何时,失眠被视为一种美德。正如历史学家埃莉内德·萨默斯-布雷姆纳(Eluned Summers-Bremner)在《失眠文化史》(Insomnia: A Cultural History)中描述的那样,“在中世纪的欧洲,恶魔被认为是不怎么睡觉的,因此所有那些想要免遭其侵害的人需要在夜间时刻保持警惕。”萨默斯-布雷姆纳写道,虔诚的基督徒们会故意把卧榻弄得不那么舒适,这样他们就不会太容易陷入沉沉的梦乡。(这样做同样可能出于对强盗、纵火、以及午夜恼人臭虫的恐惧。)


时至今日,人们对失眠的看法早已改变,它成为了一个困扰全世界超过五分之一人口的难题。美国精神病学协会(the 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对失眠症的定义相当直截了当:“患有失眠症的人难以进入或保持沉睡。”并且,“如果失眠的夜晚累计持续了一个月以上,那么将被认定为一种慢性疾病。”失眠症患者的定义虽然更加复杂,但这一身份所带来的潜在危害往往比失眠本身更可怕。


图片来源: Behance


“失眠是一种睡眠障碍,”肯尼斯·利希滕斯坦(Kenneth Lichstein)在他发表在《行为研究与治疗》杂志(the Journal of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上的一篇论文中写到,“但它也有可能是一种认知评价障碍(cognitive appraisal disorder)。”文章标题中“失眠患者身份”强调了身份标签与自身病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许有许多人正在因为他们失眠症患者的身份而饱受煎熬,”他写道,“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缺少睡眠。



自以为是的“失眠”

通过对 20 项分别衡量失眠与自我感觉失眠的研究进行调研,利希滕斯坦发现“人们的睡眠质量”和“对于睡眠质量的自我感知”其实没太多直接关系。例如,1995 年的一项针对 55 岁及以上人群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难以入眠者(在这项研究中被定义为在六个月内,每周至少有三个晚上需要花费超过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入睡的人)并不认为他们经历了失眠。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人在第二天并没有感到过于常人(睡眠质量显然更好的人)的疲惫和焦虑。另一项研究发现,虽然失眠通常与较高的高血压患病风险相关(一般失眠症患者出现高血压的概率比常人高出 350% - 400%),但那些不认为自己失眠的人并没有显示出预期的血压增高。


另一方面,有许多人即使前一晚睡眠充足,也依旧错误地认为他们经历了失眠。利希滕斯坦通过分析发现,在那些抱怨被失眠所困扰的“患者”中,有 37% 的人并不是失眠症患者。即使这些人每晚得到了充足的睡眠,他们依然倾向于第二天醒来时充满似曾相识的疲惫、抑郁、焦虑、以及血压高的症状,与那些真正患有“临床性睡眠缺乏”病人的情况如出一辙。


达特茅斯盖泽尔医学院(Dartmouth’s Geisel School of Medicine)的精神病学荣誉教授迈克尔·J·萨蒂亚(Michael J. Sateia)解释说,看起来“认为自己是一名失眠症患者”也许是一个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一种在心理学上常见的症状,意指人会不自觉的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他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一想法上,并且这些精神上受折磨的人可能开始围绕这一问题安排他们的生活。”他说。“这些负面的期望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感和唤起效果,最终导致他们睡不好觉。”


自证预言 | English channelTeacher Menchie



失眠诊断强化了失眠

但是这一恶性循环依旧不能解释为什么很多睡眠质量良好的人仍然认为(或感觉)自己是个失眠症患者。利希滕斯坦相信这一循环的起点是某一特定的人格特质:例如,高度神经质的人也许会夸大很小的睡眠问题,把它们想成“难以忍受的失眠”。就像这些人倾向于发展出疑病症(hypochondria)和灾难性思维(catastrophic thinking)一样。


难以撼动“失眠症患者身份”的原因是由于用来诊断失眠的事实资料是典型患者主导的,即“患者”主动向医生抱怨难以入眠,可能他们会接受仓促的睡眠评估,然后得到他们的确正在忍受失眠困扰的诊断证明。当然对“患者”来说如果问题已经严重到了寻医问药的阶段,也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在心里接受自己是一名失眠症患者这一身份的可能性非常大——我是一个失眠症患者,我需要接受治疗——之后的诊断只不过是强化这种想法而已。


上面这种思想-症状最初的转化过程可能很难清楚界定,萨蒂亚说道,这就使得失眠的定义过于宽泛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病人和医生更多是把这种现象看成一个麻烦的问题,因而选择不去正视患者睡眠感知对失眠诊断的影响。”他说,“因而不将它看成是一种严重的基本生理功能紊乱。”为了区分不同的病情状况与患者类型,萨蒂亚提倡医生们辨别并治疗失眠之下的深层原因,尤其是精神抑郁。


图片来源:Pinterest



打破“失眠患者”的身份

萨蒂亚和利希滕斯坦都认为,可以利用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打破具有“失眠症患者身份”认同感的患者对于失眠的忧虑。在 CBTi 疗法中,心理医生将关注病人对失眠的忧虑,以及病人对相应反应夸大的本性,并将其作为一种治疗方式,来打破他们围绕失眠建立的身份认同感。


与健康相关的身份认同不仅只包括睡眠方面。“例如,对于如何根据自身的情况定义自己,残疾人通常会有一系列的身份认同障碍和顾虑。”英国伯明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in England)社会政策和社会学的研究员凯莉· 盖斯维特(Kayleigh Garthwaite)说。同样的,某些癌症病人会讨论“癌症患者身份”,以及诊断结果是如何从根本上影响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相比之下,失眠可能看起来更像是一件琐碎的小事,但这些身份认同障碍具有相同的运作机制:一旦“失眠症患者身份”植入到某个人的脑海中——一旦他们从“经历失眠”变成“一名失眠症患者”——它在我们脑海中的感觉就将发生一次强有力的转变。


并且,特别是对于失眠,采取一种积极健康的身份认同方式是一类有趣的(些许让人困惑)的意识控制身体的例子。告诉自己睡得很好,即使事实上并没有(如同利希滕斯坦的调查结果显示的那样),对第二天防止疲惫倦怠大有好处;而错误地相信自己没睡好,则会让本来休息好的身体感到疲惫不堪


这就意味着,不论如何,你能暂时骗过自己的大脑。睡眠也许是一项生理功能,但它深深地与我们怪诞的心理作用相联系。“对失眠的忧虑比失眠本身更可怕,”利希滕斯坦说。“因为人的认知能够创造现实。


原文链接:

https://www.thecut.com/2017/11/when-insomnia-becomes-a-part-of-your-identity.html




阅读更多


▽ 故事

· 中国“缺芯”之痛源于人才荒!两代半导体名帅苦无精兵强将,困局如何破解?

· 3D打印火箭或将颠覆航天制造业,这家公司会成为下一个SpaceX吗?

· 没有国家资助、被学界忽视,88岁的哈佛医学院教授仍在推行这项能替代手术的心血管新药

· 实验室版“闲鱼”已在北美上线:那些你不需要的闲置资源,能够拯救他人和地球

▽ 论文推荐

· 王友军课题组成果为心脑疾病的光遗传学治疗提供潜在工具 |  Angew. Chem. Int. Ed. 论文推荐

·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大脑的基因活动来阅读记忆 | eLife 论文推荐

▽ 论文导读

· Natur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8 年 4 月 12 日

· Scienc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8 年 4 月 13 日


内容合作请联系

keyanquan@huanqiukexue.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