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瑞德西韦中国重症临床试验已停止,数据或将在恰当时机公布|科研圈日报

科研圈 2021-04-10

“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新型冠状病毒


瑞德西韦中国重症临床试验已停止,数据或将在恰当时机公布


4 月 10 日,瑞德西韦首个临床同情用药结果发布后,该药物的生产商、吉利德科学董事长Daniel O’Day 发布公开信表示,目前全球已有七项瑞德西韦临床试验启动,中国对重症患者的研究因入组停滞而停止

 

瑞德西韦治疗 COVID-19 的中国临床试验于 2 月 5 日宣布启动,由中日友好医院王辰、曹彬团队牵头,当时共计划入组患者 761 例,其中轻、中症患者 308 例,重症患者 453 例吉利德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公开信中没有提及中国主导的轻、中症研究的进展。


根据吉利德科学官方公众号发布的内容,吉利德正在美国、亚洲和欧洲的 COVID-19  高发地区进行两项三期研究。其中一项研究针对重症患者,另一项研究针对中症患者。这些研究要回答的众多问题之一是治疗时间是否可以从 10 天缩短到 5 天。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于 2 月 21 日开始了一项全球试验,将随机分配患者使用瑞德西韦或安慰剂,以对照比较试验结果。该试验正在入组约 800 名具有不同症状的患者。世界卫生组织也在进行一项全球试验,名为 Solidarity,Inserm DisCoVeRy 试验最近已在欧洲开始。下图中可以看到瑞德西韦各项试验的汇总和预期的数据公布时间。


 

吉利德公司还表示,预计在四月底获得瑞德西韦针对重症患者研究的初步数据。中国的研究者将负责发布瑞德西韦在中国的试验数据,但是,“因入组停滞,针对重症患者的研究已停止”,其数据可能会在适当时机公布。据悉,吉利德将在五月份获得有安慰剂对照的 NIAID 试验的初步数据,以及吉利德的针对中度症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研究数据。(吉利德微信公众号,澎湃新闻



爱思唯尔回应羟氯喹论文质疑:已开展独立外部评审,发表过程合规


4 月 11 日,爱思唯尔(Elsevier)与国际抗微生物化学治疗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ISAC)发表联合声明,表示正在对关于羟氯喹治疗 COVID-19 效用的论文进行额外的独立评审,并且已经要求作者回应质疑

 

这篇论文于 3 月 20 日在《国际抗菌药物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在线发表,该期刊由爱思唯尔和 ISAC 合作出版。论文发表后受到了学界的强烈质疑,被认为存在干扰因素、缺乏随机性、报告数据不符合临床试验注册标准等诸多问题。还有批评者质疑同行评审过程是否规范,因为该期刊的主编 Jean-Marc Rolain 同时是论文的共同作者之一。

 

ISAC 已经于 4 月 3 日发布声明,承认 Didier Raoult 论证“羟氯喹是 COVID-19 有效药物”的论文未达到学会的预期标准,缺乏对羟氯喹的纳入标准和患者分类的详细解释。而在最新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爱思唯尔表示:

“作为回应,我们希望明确一点:这篇论文的发表遵循了该杂志的标准同行评议程序。为了尽量减少潜在的偏差,期刊主编作为共同作者,回避了该论文的同行评审,并且按照既定的标准程序,将同行评审工作委托给了一名副主编。

 

“额外的独立同行评审目前正在进行中,以了解针对该论文的质疑是否合理。鉴于这一出版后评估进程正在进行之中,现在作出评论还为时过早。研究作者已经被要求回应这些质疑。”

(Elsevier,RetractionWatch)



美国研究者:新冠病毒检测能力受到物流和监管的极大限制



图片来源:Pixabay


据《自然》报道,对多家大学实验室的调查显示,美国新冠病毒检测能力主要受到管理、物流和行政层面的限制。以加州为例,到三月底等待检测的样品已经积压了大约 57 000 份,但一些有资质的高校或研究所实验室却无法参与检测,因为他们没有使用与医院兼容的健康记录软件,或此前没有与医院签订合同。

 

研究者们表示,如果不消除这些障碍,参与抗疫的实验室最终将白费力气。为了不浪费检测能力,一些实验室开始和市政部门或其他组织合作,对来自医院之外的样品进行检测。还有的实验室开发了程序,以便将实验室数据输入医院的健康记录系统。4 月 8 日,3  位国会领导致信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门秘书 Alex Azar,呼吁尽快设立检测的全国性策略。(Nature)



疫情通报:4 月 12 日我国新增确诊病例 108 例,新报告无症状感染者 61 例


根据国家卫建委官网通报,4 月 12 日 0—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108 例,其中 98 例为境外输入病例,10 例为本土病例(黑龙江 7 例,广东 3 例);新增死亡病例 2 例(湖北 2 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61 例,其中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 12 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 28 例(境外输入 28 例)。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82160 例,累计死亡病例 3341 例。

 

根据世卫组织通报,截至欧洲中部时间 4 月 12 日 10:00(北京时间 4 月 12 日 16:00),过去 24 小时内全球新增确诊病例 85 679 例,新增死亡病例 6262 例。全球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1 696 588 例,累计报告死亡病例 105 952 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



· 大科学装置


FAST 科学研究与数据处理中心即将开建,落地贵安新区



据《科技日报》报道,即将在贵安新区落地建设的 FAST 科学研究与数据处理中心,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

 

作为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早在调试期间就深受海量数据的困扰。特别是用上 19 波束后,“中国天眼”把每秒峰值数据率从 2G 拉升到了 38G。正式“上岗”后,“中国天眼”必将产生更多海量数据。FAST 科学研究与数据处理中心的落地建设,显得更加迫在眉睫。

 

据悉,FAST 科学研究与数据处理中心总投资约 1.7 亿元,建筑面积 28000 平方米,分别包含拟在贵安新区大学城建设的科学研究中心约 20120 平方米,以及位于平塘天文小镇的数据处理中心 7880 平方米。建成后,“中国天眼”将最终完成观测、科研、数据三大完整科学研究框架,为长期运行产生的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提供支撑条件。(科技日报/澎湃新闻)



· 讣闻


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学专家郁铭芳逝世


东华大学微信公众号消息,郁铭芳,浙江省鄞县人,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因病医治无效,于 2020 年 4 月 12 日 12 时 30 分在上海逝世,享年 93 岁。


              

郁铭芳先生开展科学研究。图片来源:东华大学

 

从参与研制并纺出我国第一根合成纤维锦纶 6 丝,到第一根国产军用降落伞用锦纶长丝,从组织领导聚酰亚胺纤维、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研制,到主持“丙纶喷丝直接成布”项目等,60 多年来,郁铭芳用一个个的研究成果为解决国人穿衣问题和国防战略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他坚持立德树人,年过古稀仍为本科生授课,并捐资钱宝钧教育基金,勉励同学们为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化纤强国而读书,为我国化学纤维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他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纺粘法非织造布“终身成就奖”、改革开放 40 年纺织行业突出贡献人物等 20 余个奖项,纺织工业部“先进工作者”、上海纺织工业局优秀党员、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东华大学微信公众号)



——END——




▽ 精彩回顾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