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隔离或须持续到2022年,2024年疫情还可能再次暴发|科研圈日报
“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新型冠状病毒
社交隔离或须持续到 2022 年,2024 年疫情还可能再次暴发
图片来源:Pixabay
近日,发表于《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提出,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新冠肺炎挤兑重症监护能力,长期或间隔性的社交隔离可能需要持续到 2022 年。研究者基于新冠病毒的近亲 HCoV-OC43 和 HCoV-HKU1 在美国的传播情况构建了一个模型,以描述其传播动力学。随后,他们收集了已有的新冠病毒的相关数据,并整合进了这个传播模型中。在研究中,他们还呼吁,即使在新冠肺炎被明显消除的情况下,也应维持对新冠病毒的检测,因为 2024 年有可能迎来新一轮复发。(环球科学)
Nature Medicine:新冠肺炎患者可能在出现症状前数日就已具有高传染性
4 月 15 日在 Nature Medicine 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 COVID-19 患者可能在症状发作之前就已经具有高传染性。
该研究由香港大学和广州医科大学合作完成。在 94 例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实验室确诊的非重症 COVID-19 病例中,研究人员收集了患者发病后共 32 天的咽拭子情况,以分析病毒的传染性,发现在患者症状发作后不久就检测到高病毒载量,并在第 21 天左右逐渐降低至检测极限。接下来,通过将患者的病毒脱落临床数据与“传播对”(transmission pairs)模型进行比较,研究团队估计传染性在症状出现之前的 2.3 天开始产生,并在疾病最初征兆出现之前的 0.7 天达到顶峰;在患者出现症状之前,传播链中 44% 的二代病例就已经被感染。
这项研究结论与其他对无症状感染者的评估基本符合,并为制订给公众的口罩佩戴指南提供了参考。研究人员表示,应尽快考虑采用更全面的接触者追踪标准,以捕捉症状发作前两到三天的潜在传播事件,有效控制疾病的爆发。(MedicalXpress,Nature Medicine)
蝙蝠体内再发现 6 种新的冠状病毒
最近,史密森尼全球健康计划(Smithsonian's Global Health Program)的研究人员在缅甸的蝙蝠检测到 6 种新的冠状病毒。该项发现于 4 月 14 日在 PLOS ONE 发表。
研究团队在 2016 年 5 月到 2018 年 8 月期间,在缅甸收集了超过 750 份蝙蝠的唾液和粪便样本,以监测动物和人类感染情况,从而更好地了解疾病传播的环境。他们将收集到的样本与已知的冠状病毒进行了测试和比较,首次鉴定出 6 种新的冠状病毒。
论文的第一作者 Marc Valitutto 表示,新发现的冠状病毒与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 CoV-1),中东呼吸系统综合症(MERS)或 SARS-CoV-2 没有密切关系。Valitutto 认为,该研究表明了对野生动物中人畜共患病进行监测的重要性,为规划今后对蝙蝠种群的监测项目提供了参考,这有助于提早发现影响公众健康的潜在病毒威胁。(PLOS ONE,Phys.org)
疫情通报:4 月 15 日全球新增确诊病例 70082 例,新增死亡病例 5989 例
根据世卫组织通报,截至欧洲中部时间 4 月 15 日 10:00(北京时间 4 月 15 日 16:00),过去 24 小时内全球新增确诊病例 70082 例,新增死亡病例 5989 例;全球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1 914 916 例,累计报告死亡病例 123 010 例。(世界卫生组织)
· 物理学
中微子或能揭示宇宙中物质多于反物质的原因
T2K 实验示意图。图片来源:j-parc.jp
一个国际合作团队在《自然》发表论文,提出中微子的行为与反中微子不同,这或能解释宇宙中物质多于反物质的原因。这项研究的实验在日本高强度质子加速器(J-PARC)的T2K(东海到神冈)项目完成。
物理学理论认为,138 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发生时,每一个粒子都伴随着一个反粒子同时诞生。但是在如今我们观测到的宇宙中,物质的量要远远多于反物质。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俄罗斯物理学家 Andrei Sakharov 在 1967 年提出猜想,认为物质和反物质之间的对称性并不完美,其性质有着微小的差异,导致在大爆炸过后宇宙冷却的过程中物质的量逐渐占据优势。
中微子是一类亚原子粒子,在恒星和核反应堆中产生,几乎没有质量,并且探测极其困难。最新研究对中微子与反中微子的行为进行观察,目前的结果支持 Sakharov 的理论,即物质与反物质有着不同性质。
这项实验结果的置信度为 3σ,仍未达到证实一项发现所需的 5σ 标准。尽管如此,发表这项初步研究仍被认为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未来的研究和大科学装置建设计划提供了参考。为了更好地验证结论,物理学家们需要在下一代中微子探测器中进行实验。目前已有 3 个这样的探测器正在建造,包括中国的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Nature)
· 科研计划
农科院投入 1 亿元启动科技创新工程
4 月 15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宣布投入 1 亿元启动自主科研计划。首批任务包括 2019 年应急启动的非洲猪瘟防控和草地贪夜蛾防控。项目还包括继续推动优质乳工程、马铃薯二倍体实生种子育种和作物高光效育种生物学基础及核心材料创制。
此外,农科院还新启动了多项农作物和畜禽优化工程,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作物的科技攻关,营养型饲料专用玉米新品种培育,和肉牛、白羽肉鸡、猪等主要畜禽良种化。这项科技创新工程还将助力农业绿色发展,如推动高效固氮生物学基础与农业应用、农业纳米药物新产品创制、畜禽用抗生素减替关键产品创制等。
农科院还将持续聚焦于农业现代化,如开发智能农机装备、优化农情信息智能获取方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技术。农科院在今后几年内将陆续启动更多项目,并不断做出调整,预计至2022年将共启动30项左右。(科学网)
编写:甄婷 梁珏瑜 张之典 戚译引
编辑:戚译引
——END——
▽ 精彩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