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学付向东教授实名举报中科院神经所杨辉研究员剽窃,涉及帕金森治疗突破性研究 | 科研圈日报
由于微信公众号开始试行乱序推送,为了让您在第一时间获取学术圈新闻资讯,请将“科研圈”设为星标,并常点文末右下角“在看”。
“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学术道德
加州大学付向东教授实名举报中科院神经所杨辉研究员剽窃,涉及帕金森治疗突破性研究
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付向东。右:中科院神经所青年 PI 杨辉。图片来源:UCSD/一席演讲
昨日,网络流传出一封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细胞和分子医学系教授付向东的实名举报信,信中称中科院上海神经所研究员杨辉存在剽窃和涉嫌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
根据网传的举报信内容,付向东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细胞命运决定关键因子 PTBP1 在神经元发生和神经元发育汇总的功能与作用机制,并于近期成功利用敲除 PTBP1 将星形胶质细胞转变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完全消除了小鼠帕金森综合征症状,成果 6 月 25 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自然》。但根据该举报信,中科院神经所杨辉研究员在 2018 年 6 月听取付向东学术报告后,在未与付向东沟通的情况下,将当时尚未发表的 PTBP1 研究思路“改头换面”至视网膜神经细胞,得到了相似的试验结果,今年 4 月将论文发表于《细胞》。
付向东发表的《自然》封面文章
举报信还提到,付向东曾联系过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指出杨辉的剽窃行为并要求调查,但至今未得到任何有关调查结果的回复。此外,举报信还指出杨辉的《细胞》论文仅用 6 个月就完成了付向东组 9 年时间的工作,其数据可能存在人为挑选和伪造问题。
此外,网传举报信还指出杨辉在 MIT 做博士后期间发表的论文也存在造假嫌疑。根据一位“知乎”网友的回答,杨辉曾于 4 月通过邮件表示,如果对 MIT 文章有质疑应该写信给期刊编辑,而不是靠公众舆论。
目前,双方均未在公开场合对此事表态或回应。(知乎)
付向东团队 Nature 研究(2020年6月24日):
Reversing a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with in situ converted nigral neuron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388-4
杨辉团队 Cell 研究 (2020年4月8日):
Glia-to-Neuron Conversion by CRISPR-CasRx Alleviates Symptoms of Neurological Disease in Mi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0286-5
公众号 Bioart 对两个研究的报道:
因性骚扰“黑历史”,意大利研究机构收回对前哈佛大学研究者的任命
Pier Paolo Pandolfi. 图片来源:James Derek Dwyer/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CC BY-SA 4.0)
根据 Nature 新闻报道,由于一系列针对著名癌症基因学家 Pier Paolo Pandolfi 性骚扰和学术不端历史的抗议活动,意大利帕瓦多威尼托分子医学研究所近日决定,收回对Pandolfi成为该研究所科技主管的任命。
Pandolfi 曾任哈佛大学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癌症基因中心主任,并于去年 12 月辞职。今年 5 月底,他被曝出有性骚扰哈佛大学博士后的记录,并有人匿名质疑其发表的科研结果的正当性。
5 月 20 日,帕瓦多威尼托分子医学研究所决定任命 Pandolfi 为科技主管。该机构包括两位诺奖得主在内的整个科学委员会于 6 月 25 日集体请辞以表抗议,而该机构的临时科技主管也因此辞职。研究所主席称,Pandolfi 并没有在接受任命时提到过他曾受到的这些指控。而该机构董事会成员表示,这次大规模的请辞,更多是为抗议此次任命没有与科学委员会成员相协商,这违背了研究所管理章程。(Nature)
· 可持续性发展
全球电子垃圾激增,到 2030 年预计达 7500 万吨
近日,全球电子废弃物统计伙伴关系(GESP)发布《2020 年全球电子废弃物监测》报告。
“电子垃圾”指带电池或插头的废弃产品,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电视等。据报告显示,2019 年全球产生的电子垃圾总量达到了创纪录的 5360 万吨,仅在五年内就增长了 21%。若按人均计算,去年地球上每人就平均丢弃了 7.3 公斤电子垃圾。报告预计,到 2030 年,电子废物量将达 7470 万吨,大约相当于八个中国三峡大坝。
2014 – 2030 年每年产生的全球电子垃圾
资料来源:《2020 年全球电子废弃物监测》
报告指出,越来越高的消耗率及越来越短的生命周期导致了电子垃圾的快速堆积,这将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地球环境。然而,2019 年产生的 5360 万吨电子垃圾中,仅有 930 万吨(17.4%)被回收。保守估计,这些电子垃圾的价值可达 570 亿美元,超过大多数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联合国新闻,ScienceNews)
· 粒子物理
LHC 中发现全新的四夸克粒子
夸克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元,通常 2~3 个夸克结合形成强子(包括质子和中子)。近些年来,物理学家预言并发现了一些四夸克及五夸克粒子。最近,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一项实验中,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四夸克粒子,它由两个粲夸克和两个反粲夸克组成,这也是首次发现由同一类重夸克构成的四夸克粒子。这项发现将帮助物理学家更好地理解夸克的行为,以及极端条件下的粒子理论。该研究目前已经于预印本网站公开。(环球科学)
· 超级计算机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千万核并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发表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上的一项研究针对大尺度数万原子分子固体体系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以低标度平面波高精度计算软件 DGDFT 为基础,在国产“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上实现了千万核超大规模并行计算。
DGDFT 方法是利用自洽场(SCF)迭代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自适应局域基函数(ALB)来求解 KS 方程。实现了主从核多线程异构并行和高性能计算函数库,在“神威·太湖之光”上完成了超大规模高性能 DFT 计算模拟。
计算结果表明,DGDFT 方法可以在“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上并行扩展到 8519680个 计算处理核( 131072 个核组),能够用于研究含有数万碳原子( 11520 碳原子)的二维金属石墨烯体系的电子结构性质。(科学网,中国科学报)
·讣闻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其凤逝世
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其凤因病于 2020 年 7 月 2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84 岁。许其凤院士长期从事“卫星大地测量与导航定位”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中国最早开展卫星大地测量与 GPS 技术研究的学者之一,也是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发起人之一。由于当时 GPS 系统提供的定位和授时服务水平较高,很多人建议我国参考 GPS 的卫星星座方案进行布设,但许其凤坚持反对,力主“另起炉灶”,为推动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做出了珍贵贡献。(光明日报)
· 疫情通报
7 月 2 日全国新增确诊病例 5 例,其中北京 2 例
根据国家卫健委官网通报,7 月 2 日 0—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5 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 3 例(辽宁 1 例,上海 1 例,云南 1 例),本土病例 2 例(均在北京); 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4 例(境外输入 3 例);当日无转为确诊病例。截至 7 月 2 日 24 时,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83542 例,累计死亡病例 4634 例。
根据世卫组织通报,截至欧洲中部时间 7 月 2 日 10:00(北京时间 7 月 2 日 16:00),过去 24 小时内全球新增确诊病例 176 102 例,新增死亡病例 4 787 例;全球累计确诊病例 10 533 779 例,累计死亡病例 512 842 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
编写:梁珏瑜、贾楠、贺紫宸、魏潇
编辑:魏潇
——END——
▽ 精彩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