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轶、裴伟士获2021盖尔德纳全球卫生奖,表彰其对亚洲疫情防控贡献|科研圈日报
你可以单独订阅“科研圈日报”了——请点击上方 #科研圈日报 话题,点击右侧“订阅话题”按钮即可。“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学术荣誉
管轶、裴伟士获2021盖尔德纳全球卫生奖,表彰其对亚洲疫情防控贡献
2021 年度盖尔德纳全球卫生奖获得者裴伟士(左)和管轶(右)。图片来源:Canada Gairdner Award
据加拿大盖尔德纳(Gairdner)奖官网在 4 月 7 日下午公布的消息,香港大学讲座教授、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所长、医学微生物学专家管轶和香港大学讲座教授、临床公卫病毒学家 Joseph Sriyal Malik Peiris(中译名裴伟士),因他们“深入了解亚洲各地新发传染病,尤其是人畜共患流感及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暴发源头和疫情防控等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获 2021 年度约翰·狄克斯加拿大盖尔德纳全球卫生奖。
盖尔德纳奖每年颁发一次,旨在奖励那些对科学进步和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家。自 1959 年首次颁奖以来,已有 394 位科学家获得该奖项,其中 92 位科学家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
管轶教授和裴伟士教授对动物流感 H5 毒株(及其他 H 和 N 亚型)的研究,包括毒株的出现、演变和其SARS冠状病毒的作用,对疫情的控制至关重要。他们通过研究 H5 毒株对 SARS 冠状病毒及其传播方式、危险因素、病毒传染性和感染期的作用,确定了病毒的动物源头。而他们在监测、确定人类传染源、调查、诊断和控制新出现的传染病等方面的综合战略持续为亚洲和世界各国应对流行病提供重要的指导,其中包括 2009 年猪流感大流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 COVID-19 大流行。(盖尔德纳基金会)
· 新冠疫情
近 1/3 的新冠患者会经历长期的精神疾病
据《柳叶刀·精神病学》(The Lancet Psychiatry)4 月 6 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约 1/3 的新冠肺炎患者将遭受长期的神经系统症状或者精神健康问题。该研究利用包含 8000 万名病人的医疗数据库,将新冠肺炎患者与流感或其他呼吸道感染患者在患病半年内的状况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与两者相比,新冠肺炎患者出现神经或精神疾病的风险分别提升了 44% 和 16%。其中,约 17% 的新冠患者会在半年内产生焦虑症,另外还有约 14% 的人会出现情绪障碍,2.1% 的人会出现缺血性中风,0.67% 的人会出现痴呆。不过,该项研究没有发现新冠患者患帕金森病的风险会提升。有学者指出,新冠患者需要接受更多的随访和医疗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精神负担,最终导致了这一结果。(The Lancet Psychiatry,公众号“环球科学”)
欧洲药管局称阿斯利康疫苗与罕见血栓有关
当地时间 4 月 7 日,欧洲药品管理局(The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得出结论:阿斯利康(AstraZeneca)新冠疫苗与“非常罕见”(very rare)但危险的凝血事件之间存在联系,在某些情况下是致命的,因此低血小板导致血栓应被列为阿斯利康疫苗“非常罕见”的副作用。
此前,一些使用阿斯利康疫苗的国家报告了接种该疫苗后发生血栓甚至死亡的病例。截至 3 月 22 日,药物警戒风险评估委员会(Pharmacovigilance Risk Assessment Committee,PRAC)深入审查了欧盟药物安全数据库(EudraVigilance)中报告的 62 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和 24 例内脏静脉血栓形成,其中有 18 例死亡案例。这些病例主要来自欧洲经济区和英国的自发报告系统,这些国家总计约有 2500 万人接种了该疫苗。EMA 估计,平均每 10 万人中就有 1 人报告了这种罕见的副作用。由于此前报告的凝血事件主要发生在 60 岁以下的人群,目前一些欧洲国家宣布仅对老年人群接种该疫苗,以尽量减少凝血事件的风险。(EMA,Statenews)
· 物理学
观测魔角石墨烯中电子的反常效应,曹原等人又发 Nature
魔角石墨烯中的 Pomeranchuk 效应示意图:费米液相中的电子空间无序,但磁矩对齐;而类似固态的高温近绝缘相中,电子在空间上有序,而磁矩自由波动。图片来源: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团队使用独特的带有碳纳米管单电子晶体管的扫描显微镜,对魔角石墨烯中电子的熵进行了测量。这是首次对原子厚度的二维材料中电子的熵进行测量。由于这一方法的建立,研究人员观测到了魔角石墨烯中费米电子液体 Pomeranchuk 效应类似物——电子系统随温度升高而“冻结”,并且在零磁场下电子表现出了巨大的过量熵,该现象违反了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直觉。这一结果挑战了过去对魔角石墨烯的理解,将为高度相关的电子系统研究提供新的见解,也提出了有待研究的新问题。这一研究于 4 月 7 日发表于《自然》(Nature),曹原为第一作者。(魏茨曼科学研究所)
· 环境与气候
水生态系统甲烷排放或占全球排放总量一半以上
甲烷是贡献第二大的温室气体,甲烷排放的增加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4 月 5 日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的一项研究显示,水生态系统(包括湿地)的甲烷排放量达到全球排放量的一半以上,高于先前预期,并且超过人类活动的直接排放。
该研究指出,水生态系统的甲烷排放量受到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例如,沿海水产养殖区域的单位面积甲烷排放量可达自然状态下的 7~430 倍,是大洋水域的 70000 倍左右。而稻田的排放总量超过了海岸湿地、大陆架和大洋水域的总和。人类活动可能从多方面导致了水生生态系统甲烷排放量的增加:水稻种植和水利工程造成陆地水体面积增加;而城市化和化肥的过量使用导致陆地水生态系统的富营养化。研究者建议更改现有的用地规划,以降低水生态系统的甲烷排放,从而延缓气候变化。(Northumbria University)
· 古人类学
最早的欧洲人基因组揭示其与尼安德特人的关系
巴乔基罗洞发掘现场。图片来源:MPI-EVA/ Nikolay Zaheriev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对欧洲最古老的、年代可追溯的现代人基因组进行了测序,这些人生活在约 4.5 万年前的保加利亚巴乔基罗洞(Bacho Kiro Cave),是已知最早分布在欧亚大陆中纬度地区的的现代人类。通过对洞内发现的 5 个个体的基因组测序,研究人员发现其中四个的年龄在 4.3 万至 4.6 万年间,而另一个年龄约为 3.5 万年,属于一个在基因上与洞内早期居民不同的群体。最古老的巴乔基罗洞个体为现代人类,特别是东亚人贡献了基因。研究人员还在巴乔基罗洞人的基因组中发现了大段的尼安德特人 DNA,显示他们的家族史中约有五到七代以前的尼安德特人祖先,这表明第一批到达欧亚大陆的现代人类与尼安德特人频繁地混合在一起。他们甚至可能已经被吸收到尼安德特人的常住人口中。论文于 4 月 7 日发表于《自然》(Nature)。(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Nature)
· 文献计量学
过多的专业术语使论文被引数下降
4 月 7 日,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CNR)罗马水研究所(IRSA)的科学家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 B 辑》(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发表文章称,论文标题和摘要中专业术语所占比例与论文被引数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该团队搜索了洞穴科学教科书和评论文章中的词汇,编制了一个包含 1500 个他们认为是术语的单词和首字母缩写的清单。随后,他们计算了 1991 年至 2019 年发表的 21,486 篇涉及洞穴研究论文的标题和摘要中术语的比例,探讨了术语使用和引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没有在标题中使用任何特定的科学术语,并且摘要部分术语占文本的比例不超过 2%;另外,当术语占摘要 1% 或更多时,论文被引用的数量就会急剧下降。因此,作者建议科学家们把术语放到论文的后面部分(如方法部分),这部分更有可能被专家们阅读。(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中国科学报)
· 疫情通报
4 月 7 日我国内地新增确诊病例 24 例,其中本土病例 11 例(均在云南)
据国家卫健委通报,4 月 7 日 0—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24 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 13 例(上海 9 例,内蒙古 1 例,江苏 1 例,广东 1 例,陕西 1 例),本土病例 11 例(均在云南);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6 例,其中境外输入 5 例,本土 1 例(在云南);当日转为确诊病例 5 例(境外输入 2 例)。截至 4 月 7 日 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90365 例,累计死亡病例 4636 例。
据世卫组织通报,截至欧洲中部时间 4 月 7 日 15:34(北京时间 4 月 7 日 21:34),过去 24 小时全球新增确诊病例 517,585 例,新增死亡病例 9,264 例:其中印度新增确诊病例 115,736 例,新增死亡病例 630 例;美国新增确诊病例 62,750 例,新增死亡病例 356 例。全球累计确诊病例 132,046,206 例,累计死亡病例 2,867,242 例。(国家卫健委、世卫组织)
编写:顾晨月、许楚楚、武大可、曾从一、郑蕴仪、戚译引
编辑:戚译引
——END——
▽ 精彩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