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人获选2021“香江学者”、“澳门青年学者”,超四分之一来自材料学科|科研圈日报
你可以单独订阅“科研圈日报”了——请点击上方 #科研圈日报 话题,点击右侧“订阅话题”按钮即可。“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人才计划
2021 “香江学者计划”、“澳门青年学者计划”获选名单公布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分别与香港学者协会和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对 2021 年度“香江学者计划”和“澳门青年学者计划”申请者完成了评审,最终“香江学者计划”确定了 52 名获选学者,“澳门青年学者计划”确定了 25 名资助人员,另有 4 名候选人员。获选人员名单于 8 月 3 日公布,详情点击下列计划名称查看:香江学者计划,澳门青年学者计划。
本年度“香江学者计划”获选者分布在 26 个不同学科,“澳门青年学者计划”获选者分布在 13 个学科,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20 人)、信息与通信工程(6 人)、化学(6 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 人)、土木工程(4 人)获选学者总数最多,材料学科入选者达 26%;“香江学者计划”获选者来自 39 所内地高校或科研机构,“澳门青年学者计划”获选者来自 19 个内地高校或科研机构,其中同济大学(5 人)、电子科技大学(4 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 人)获选学者总数最多。
“香江学者计划”获选者每人将获得 36 万元人民币,“澳门青年学者计划”获选者每人将获得 30 万元人民币,用于获选人员的生活开支、住房补助、医疗保险等,由内地派出单位按月转拨给获选人员。获选人员须在通知印发 6 个月内赴香港或澳门开展博士后研究,逾期视为自动放弃获选资格。如受疫情影响无法按期赴港澳,经书面备案后,可适当延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 气候变化
到 2100 年全球可能升温 5.7℃:IPCC 发布“第六次气候变化报告”首份报告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 8 月 9 日通过 并发布了《气候变化 2021:物理科学基础》(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报告显示,与工业化前的气温记录相比,目前全球平均升温估计为 1.1℃。在未来 20 年内,全球升温或会超过 1.5℃。该报告列出了五种不同的碳排放情况,以及随之而来的变暖情况。在最好的情况下,如果全球在 2050 年实现零排放,全球变暖预计将在本世纪中叶达到峰值,升温1.6℃。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到本世纪中叶,变暖很可能达到 2.4℃,并继续升温,到 2100 年可能升温高达 5.7℃。该报告指出,除非立即、迅速和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否则将升温限制在接近 1.5°C 或甚至是 2°C 将是无法实现的。
报告梳理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气候变化的物理科学基础,分析了其气候影响,指出“人类活动”导致了气候变化的结论已经相当明确,在百年到千年的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冰盖和多年冻土的融化都将不可逆转,全球海洋的变暖、酸化和缺氧现象都将会持续数百年至数千年。
报告指出,全球升温 1.5℃时,热浪将增加,暖季将延长,而冷季将缩短;全球升温 2℃时,极端高温将更频繁地达到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临界耐受阈值。陆地升温幅度大于全球平均水平,而北极地区升温幅度则是其两倍以上。在未来几十年里,所有地区的气候变化都将加剧。欧洲和亚洲发生洪水的频率会增加,美国西部和非洲出现干旱的频率会增加。
AR6 工作分为四个部分,除第一工作组负责的“物理科学基础”报告外,还将有“影响、适应和脆弱性”、“减缓气候变化”和“2022 年气候变化”四项报告,预计在 2022 年 2 月至 9 月陆续发布。(IPCC,Nature News,澎湃新闻,环球科学)
· 天体物理
月球可能从未拥有长期存在的强磁场
月球磁场现在的强度不及地球磁场的千分之一。现有基于月球岩石样品的研究认为,月球磁场的强度在 36 亿到 39 亿年前与地球一致,但随后消失了。而美国罗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领导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月球可能并没有过长期存在的强磁场,而是小行星撞击的磁化作用导致科学家错误得出月球存在活跃磁场的结论。研究人员分析了 200 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形成的一块玻璃状月球岩石样本,发现当它冷却并凝固时,显示出曾存在强磁场的证据。但在那时,月球的强磁场应该已经减弱了,这表明强磁场的证据或许源于月球岩石被小行星撞击产生的冲击磁化。研究小组还测试了 39 亿到 32 亿年前的月球样品,没有发现强磁场的证据。相关论文 8 月 4 日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科技日报)
红外观测揭示参宿四变暗机制
2019 年 10 月至 2020 年 2 月,红超巨星参宿四(Betelgeuse)亮度大幅下降,变暗了约一个星等,此后又重新变亮。天文学家此前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解释,如超新星爆发前演化阶段、尘埃云的遮挡或恒星光球亮度的变化。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一项新研究指出,参宿四神秘变暗是由恒星表面巨黑子造成的。研究人员基于恒星光谱中 TiO 和 CN 分子线强度对温度的高敏感度,分析了参宿四变暗过程的高分辨率近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当 2020 年 1 月 31 日参宿四亮度达到最低时,其有效温度下降了至少 170K,温度下降数值足以解释变暗现象。根据理论光谱计算结果,温度下降可能是参宿四表面的巨黑子引起。这些黑子被认为存在于红超巨星中,是对流流动或冷对流元引起的。相关论文 8 月 5 日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国家天文台)
· 公共卫生
仅吸一次电子烟就会使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升高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电子烟比烟草烟安全,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Los Angeles,UCLA)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同烟草烟一样,年轻人长期吸电子烟与其细胞氧化应激(cellular oxidative stress,COS)升高有关,这在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很重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等。这项随机临床交叉试验的 32 名健康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 24 岁,其中 9 位长期使用烟草烟,12 位长期使用电子烟,11 位无任何烟草烟或电子烟使用史。研究显示,不吸烟者在第一次吸含 5% 尼古丁的电子烟后,其免疫细胞内的 COS 水平比之前高出 2 到 4 倍;不过对于经常吸电子烟或烟草烟的人来说,同样的 30 分钟吸烟时间并没有导致其免疫细胞内的 COS 水平的增加,研究人员表示,这很可能是由于他们的 COS 基线水平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升高。相关研究结果于 8 月 9 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儿科学》(JAMA Pediatrics)。(UCLA health sciences,JAMA Pediatrics)
· 生命科学
机器学习从 DNA 序列特征预测昼夜节律基因表达
昼夜节律是维持人类、植物和动物健康的关键,了解生物钟有助于提高植物的生长和产量,还能为应对人类疾病提供新的途径。在一项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新生成的数据集、发布的时间数据集和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基因组,预测了拟南芥复杂的时间昼夜节律基因的调控和表达模式,增进了对生物时钟机制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团队利用从公共基因组资源中重新生成的 DNA 序列特征对昼夜节律基因进行分类,在不需要实验工作或前提背景知识的情况下促进了该方法的下游应用。此外,DNA 序列特征被用以区分转录组表达的时间阶段,揭示了昼夜节律类中隐藏的亚类。最后,从单个转录组时间点预测昼夜时间,得出对准确预测影响最大的标记转录组。这一技术不限于植物,也可用于研究抑郁症,癌症等疾病与生物钟失调的联系。相关研究结果于 8 月 10 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Earlham institute,PNAS)
· 疫情通报
8 月 9 日我国内地新增确诊病例 143 例,其中本土病例 108 例
据国家卫健委通报,8 月 9 日 0—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143 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 35 例(云南 11 例,上海 9 例,广东 8 例,福建 3 例,四川 3 例,陕西 1 例),本土病例 108 例(江苏 50 例,河南 37 例,湖北 15 例,湖南 6 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 1 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38 例,其中境外输入 18 例,本土 20 例(湖北 18 例,河南 2 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 44 例(境外输入 7 例)。截至 8 月 9 日 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93969 例,累计死亡病例 4636 例。
(有误,因修改字数受限,更正于评论区)据世卫组织通报,截至欧洲中部时间 8 月 6 日 18:06(北京时间 8 月 7 日 00:06),过去 24 小时全球新增确诊病例 635,150 例,新增死亡病例 9,764 例:其中美国新增确诊病例 91.648 例,新增死亡病例 495 例;印度新增确诊病例 44,643 例,新增死亡病例 464 例。全球累计确诊病例 200,840,180 例,累计死亡病例 4,265,903 例。
编写:许楚楚、周舒义、武大可、吴兰
编辑:武大可、吴兰
封面图片来源:Pixabay
——END——
▽精彩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