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天眼”登上《自然》封面,解决恒星形成经典问题|科研圈日报

科研圈 2022-04-14

你可以单独订阅“科研圈日报”了——请点击上方 #科研圈日报 话题,点击右侧“订阅话题”按钮即可。“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天文观测


“中国天眼”登上《自然》封面,解决恒星形成经典问题


图片来源:Wiki Commons, CC BY-4.0

1 月 6 日凌晨,《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又称“中国天眼”)的最新成果。中国科学院与来自多国的科学家合作,通过 FAST 平台,采用 FAST 首席科学家李菂 2003 年开创的中性氢窄线自吸收(HINSA)方法,首次获得星前核(prestellar core)包层中的高置信度的塞曼效应(Zeeman effect)测量结果。研究发现,星际介质具有连贯性的磁场结构,异于标准的恒星磁场模型预测,为解决恒星形成三大经典问题之一的“磁通量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观测证据

 

星前核是能够形成恒星的致密分子云。恒星磁场的标准模型猜测,恒星形成过程中,磁场和引力相互抗衡。分子云密度越高的地方,引力和磁场也都越强。按照该模型,恒星形成过程中,引力和磁场不断拉扯,直到磁通量相对于质量逐渐减弱,需要上千万年。

 

李菂 2003 年基于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Arecibo Observatory)观测,发现星际云分子云存在 HINSA 的塞曼效应,由此该塞曼效应被认为有潜力应用于分子云磁场的探测。FAST 极强的探测暗弱中性氢源的能力使其成为可能。新研究成功测量了星前核 L1544 分子云包层的磁场强度,发现与恒星磁场标准模型的预测结果不同——从恒星外围的冷中性气体,到原恒星核,星际介质的磁场方向和强度都大致均匀、连续。李菂由此指出,恒星形成时间的预测从上千万年减少到了百万年。(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院)


· 通讯技术

 

我国科学家发布 6G 核心技术创新成果,创世界纪录


据《科技日报》消息,位于江苏南京的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联合东南大学、鹏城实验室、复旦大学和中国移动等团队,首创光子太赫兹光纤一体融合的实时传输架构,搭建出首个 360-430 GHz 太赫兹 100/200 Gbps 实时无线传输通信实验系统,首次实现单波长净速率为103.125 Gbps、双波长净速率为 206.25 Gbps 的太赫兹实时无线传输,通信速率较 5G 提升 10-20 倍,打破了太赫兹通信系统实时传输净速率超过 100Gbps 的公开报道世界纪录。该成果入选 2022 年国际光通信领域顶级学术会议 OFC Demo Zone,这也是 OFC 太赫兹通信领域历史上由我国大陆学者独立完成的唯一 Demo Zone 论文。据悉,该成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与现有光纤网络融合,构成 100-1000Gbps 无线接入实现超高速室内、室外广覆盖;代替现有移动网络光纤,实现 5G 快速部署;替换数据中心的巨量线缆,显著降低成本和功耗;用于星间通信、空天一体化接入等场景。(科技日报,央视新闻客户端)



· 医学与健康


血液检测预测孕期高血压和先兆子痫风险


美国布莱根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评估妊娠前期健康的方法,与目前基于种族、年龄、BMI 等指标进行预测的方法相比准确率提升了 7 倍

 

高达 8% 的孕妇会在没有明显征兆的情况下患上高血压,导致其器官受损,甚至可能发展成先兆子痫,导致胎儿死亡。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智能方法分析了来自 1840 名孕妇的血液样本中的 RNA,以寻找妊娠过程中随正常胎儿发育波动的 RNA 模式。通过比较患有先兆子痫的女性和正常女性在怀孕约 6 个月时血液样本的 RNA 模式,研究团队发现,基于 7 个基因的特征可预测出 75% 后续发展为先兆子痫的女性。需要注意的是,该预测方法会产生许多假阳性,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焦虑。研究者建议检测阳性的女性在家测量血压,在出现高血压时及时与医生联系。相关研究结果 1 月 5 日发表于《自然》(Nature。(Science News)



 · 基金申报

 

2022 年度国家自然基金申报时间定为 1 月 15 日-3 月 20 日


1 月 5 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发布《关于 2022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通告》称,2022 年度集中接收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部分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数学天元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和部分联合基金项目等。申请人应于 2022 年 1 月 15 日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按照各类型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集中接收工作于 3 月 20 日 16 时截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 新冠病毒


法国发现新型新冠病毒变异毒株“IHU”


当地时间 1 月 5 日,据多家法国媒体报道,去年 12 月 9 日,法国马赛地中海传染病医疗和教学研究所对外表示,发现了一种新冠病毒新的变异毒株,该毒株编号为 B.1.640.2,也被称为“IHU”毒株。该毒株包含 46 个突变点和 37 个缺失,其中突变点包括了奥密克戎中已发现的两项突变——N501Y 和 E484K,此外还有 9 个缺失位于病毒刺突蛋白中。

 

该毒株最早在一位从刚果返回法国的病人身上发现。截至目前,马赛地中海传染病医疗和教学研究院共发现了 12 例该毒株感染者。由于样本较少,目前很难评估其传染性和危险性。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该毒株列为接受观察的新冠变种。(每日经济新闻)

 

· 疫情通报

 

1 月 5 日我国内地新增确诊病例 189 例,其中本土病例 132 例


国家卫健委通报,1 月 5 日 0—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189 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 57 例(上海 20 例,广东 10 例,浙江 7 例,福建 6 例,天津 4 例,广西 2 例,四川 2 例,云南 2 例,吉林 1 例,江苏 1 例,山东 1 例,河南 1 例),含 6 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浙江 3 例,四川 2 例,河南 1 例);本土病例 132 例(河南 64 例,其中许昌市 50 例、郑州市 5 例、洛阳市 4 例、周口市 3 例、商丘市 1 例、固始县 1 例;陕西 63 例,均在西安市;浙江 5 例,均在宁波市),含 30 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均在河南)。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45 例,其中境外输入 35 例,本土 10 例(河南 9 例,其中郑州市 8 例、固始县 1 例;浙江 1 例,在金华市);当日转为确诊病例 36 例(境外输入 6 例)。截至 1 月 5 日 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103 121 例,累计死亡病例 4636 例。(国家卫健委)

编写:董聿恒、郑歆原、刘羽畅、戚译引

编辑:戚译引


封面图片来源:Pixabay


▽ 精彩回顾 ▽


点个“在看”,及时获取最新学术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