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食品中的常用代糖可能增加心脏病风险|科研圈日报

科研圈 2023-03-02
 你可以单独订阅“科研圈日报”了——请点击上方 #科研圈日报 话题,点击右侧“订阅话题”按钮即可。“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健康


食品中的常用代糖可能增加心脏病风险


赤藓糖醇(erythritol)是一种常用的代糖,由于摄入后很难被人体代谢,因此其热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既不影响血糖波动,也不易产生肠胃不适症状。人们常建议使用赤藓糖醇等代糖替代代谢疾病(如糖尿病等)患者饮食中的糖,监管机构一般也认为这些代糖是安全的。

然而,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Cleveland Clinic)的研究人员近日对赤藓糖醇的安全性发出了警报。研究人员在 1157 名经过心脏病风险评估、有 3 年结局数据记录的人群中进行了初步研究。血液中化学物质的检测结果显示,在 3 年随访中,多种多元醇甜味剂(尤其是赤藓糖醇)的浓度与心脏病和中风风险增加有关。而后,对美国和欧洲的近 3000 名患者进行的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和针对赤藓糖醇的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关联。研究人员同时观察到,将赤藓糖醇添加到全血或分离出的血小板中时,血小板会更容易激活并形成血栓,小鼠颈动脉损伤模型的实验结果同样显示摄入赤藓糖醇能够加速动物体内血栓的形成。研究者提示,赤藓糖醇的摄入可能加速血栓形成,并提升心肌梗死、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人工甜味剂的安全性有待深入研究。相关研究 2 月 27 日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Cleveland Clinic)



· 国际合作


英欧签署《温莎框架》,英国科学家有望重获欧盟资助


据《科学》新闻(Science news)报道,当地时间 2 月 27 日,英国首相苏纳克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宣布双方就英国脱欧后的北爱尔兰贸易争端达成了新的协议《温莎框架》。该协议与英国科学界并无直接关系,但它有效打破了长达 2 年的外交僵局,从而使英国科学家有望重新参与“地平线欧洲”(Horizon Europe)计划。

作为脱欧协议的一部分,英国本已于 2020 年 12 月完成继续参与“地平线欧洲”的谈判,英国将支付费用以成为“地平线欧洲”的关联方。但因北爱尔兰议定书问题与欧盟出现分歧,“地平线欧洲”计划未能完全签署,导致随后大量英国研究者被取消资助。此前,英国曾试图通过国际仲裁解决相关问题,并计划提供资金支持,来弥补英国科学界无法参与欧盟项目的经济损失。本次《温莎框架》的签订带来了合作推进的希望,不过,考虑到“地平线欧洲”计划已于 2021 年启动,英国可能会希望重新协商支付费用。(Science news)



· 物理学


每日排出的尿液是体重的 300 倍,这种昆虫是如何做到的


叶蝉喷射尿滴的实时视频和高速视频(图片来源: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近日,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员指出,叶蝉能够以液滴超推进的方式排出大量排泄物,每天最多达其自身体重的 300 倍,相比之下,人类每天的排泄量只有体重的 2.5% 左右。研究者发现,叶蝉利用独特的排泄机制,可以节约排泄过程的能量消耗

叶蝉只有毫米大小,饮食结构中 95% 都是水分,且营养成分比例很低。为了靠这种饮食方式生存下去,叶蝉需要利用大块肌肉和高效的消化系统提取并过滤大量的植物汁液。当叶蝉排泄时,肛门触须会向腹侧弯曲,以便为尿液腾出空间。当尿滴的尺寸逐渐增大,并接近其最佳直径时,触须会将尿滴高速喷射出去。研究者发现,叶蝉能够暂时将肛门触须的频率与尿滴排泄频率相匹配,形成单次喷射机制,且每次尿滴的发射速度比触须本身快 1.4 倍。这是一种超推进现象,可以使振荡表面能以高于振荡表面的速度向上挤出液滴,该一发现为设计节能的自清洁结构和软体机械引擎提供了新思路。相关论文 2 月 28 日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古生态学


物种多样性丧失或为大灭绝的重要预兆


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史曾被几次大规模灭绝事件所打断,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发生在 2.52 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尽管科学家大多认同该事件与大规模火山活动和随后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飙升有关,但对于大灭绝的具体过程科学家仍无定论。

近日,由美国加州科学院(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分析了华南地区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间的浅海化石,并重现了大灭绝之前、期间和之后的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发现二叠纪末大灭绝分为物种多样性丧失和生态崩溃两个阶段,中间间隔约 6 万年。如果一个物种灭绝,但另一物种可以填补空缺,生态系统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直到达到某一临界点时空缺无法继续填补,大灭绝就会全面发生。该发现揭示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可能是生态崩溃的前兆。

研究人员对此表示担忧,因为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海洋酸化和海洋脱氧和大灭绝时期的情况类似,而物种多样性丧失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大灭绝期间。相关论文 2 月 23 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编写:孙楚、张鑫洁、欧阳光

辑:张琪

封面图片Unsplash


▽ 精彩回顾 ▽

点个“在看”,及时获取最新学术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