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正遭受“被引偏见”——在他们最强势的领域
图片来源:Pixabay
来源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C&EN 等
编译 于子兰 魏潇
中国,在作为商品出口国空前崛起的同时,也取代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科学论文产出国。从 2000 年到 2018 年,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科学论文发表份额已从 5% 增加到了 26%。这一发展得益于中国政府的大规模研究投入:根据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00 年至 2017 年间,中国大学数量增加了 140%,研究人员增加了 69%,公共研究资金增加了 10 倍。
中国发表化学、工程和材料科学论文的全球占比一直在上升。来源:论文
在这种戏剧性的增长中,中国化学、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的发展尤为强劲。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中国化学论文数量自 2009 年起超越美国,来到了世界第一的领先位置,并在此之后一路高歌猛进,从不到 5 万篇增至 2021 年的 13 万篇,已经是美国的一倍多。
中美两国化学领域论文发表总量(完整计数法)来源:OECD
撇开产出数量是否能体现出科学水平问题不谈,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中国的研究是否有效推动了世界科学前沿的进步。一些实证研究的结果证实了这样一种观点,即中国研究的质量随着中国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发表的文章数量的增加而提高。例如,2000 年至 2016 年间,《科学》(Science)和《自然》(Nature)等主流期刊上的中文地址(和中文名字)的出现率增加了一倍多。
美国《化学与工程》(C&EN)的一篇报道则指出,在 2022 年“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报告中,化学领域全球排名前十的均为中国高校,第 11 位才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美国在该榜单中排名最高的机构。在有机化学和纳米科学两个子领域中,中国已经在近几年超越美国,成为该榜单的第一名。自然指数衡量的是各个国家和机构在82本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的学术表现,并没有全面覆盖学界的全部高质量期刊,但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科学家在化学领域的强大声量。
2022 年“自然指数”化学领域的前 15 名机构。来源:Nature index
尽管存在这些典型事实,但一项来自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研究发现,即使在化学领域这个领先优势最为明显的学科中,中国学者贡献的科学成果仍在被美国同行“冷眼相待”。
引用折扣
在比较中国和非中国研究人员时,研究发现,中国作者的论文被美国研究人员引用的次数,仅有非中国作者的一半。这种明显的“引用折扣”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是中国的研究质量低于其他国家。或者,与世界其他地方的研究相比,美国科学家可能会低估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为了区分这两种解释,研究在多个阶段控制了研究的“质量”。首先,研究者将目标限定在中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化学领域,并把分析重点放在“精英科学家”,即在最具影响力的化学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排名前 1 % 的研究者。为了确定与中国精英 PI 的科研产出水平相近的对照组,研究还使用了粗化精确匹配(coarsened exact matching),通过质量指标纠正中国引文中特别大的“本土偏倚”(中国论文更容易被本国学者引用),为中国精英 PI 的每份出版物找到质量相当的论文。
研究发现,在化学领域,确实存在一个“中国引用折扣”:在论文质量相同的前提下,中国 PI 的文章从美国研究者那里获得的引用,比非中国 PI 少 28%。
可能有人会猜测,中国学者遭遇的引用折扣是因为中国的现代科学起步较晚造成的。然而该研究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的引用折扣现象一直稳定存在。另一个问题是,中国这样的经历是否是独特的,或者说,其他国家是否也遭受了同样的偏见。研究显示,在化学论文发表量领先的国家中,没有其他国家遭遇过来自美国的“引用折扣”;相反,瑞士和德国还展现出了小幅度的引文奖励(citation premia)。
化学领域领先国家的引用折扣估算。来源:论文
考虑到中国研究团队的撤稿频率相对较高,研究者推测,非中国科学家可能会认为源自中国的知识和想法不如其他国家的可靠,这导致即使这些研究看起来同样富有成效,但研究人员却很少引用。然而,研究结果发现对中国研究质量的负面感知并不能解释引用折扣现象,因为不论是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和材料科学等撤稿率相对较高的子领域,还是在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和环境科学等撤稿率较低的子领域,这种引文折扣现象都存在。
另一种解释可能是对中国学者的敌意。然而,这种偏见只针对在中国工作的 PI,在其他国家工作的华人 PI 并没有出现这样的遭遇。
还有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中国学者专注的是在美国不太常见的子领域。研究者使用了一种模拟科学论文主题相似性的算法,发现引用折扣并不单纯是中国学者聚集在美国科学家不太可能引用的特子领域造成的。
打破魔咒
不过,中国学者正在遭受的学术偏见并非不可打破,海外求学或交流经历是其中的关键。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通过资助学生出国深造,不断扩大全球合作和交流。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19 年共有 58 万留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回国,比 2018 年增长了 12%。同时,前往海外求学的学生人数超过了 70 万,比上一年增长了 6%。
与此同时,中国学者的海外交流和国际合作也得到了大力支持。在同一时期,参加国际会议的中国学者人数几乎增加了 8 倍。此外,海外人才引进也为中国学术界输入了大量新鲜血液。根据此前的统计,截至 2017 年年中,中国某知名海外人才招募计划已经吸引了七千多名科学家和企业家回国,其中包含近 3000 名青年科学家。
研究发现,在美国人脉更深厚(例如接受过科学训练或学位教育)的中国学者至少能够将上述引用折扣减少一半。有趣的是,在美国机构从事研究的华人学者并没有受到引用折扣的影响。
OECD 的数据也展现出了类似的趋势:尽管十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在化学领域中占据了数量优势,但该领域的高质量论文(被引次数在前 10% 的论文)数量一直到 2020 年才超越美国,虽然这份数据并未明确标示海归学者的贡献度,但高质量论文的增加确实发生在近几年的华人学者归国潮之后。
中美化学领域被引数 TOP 10% 论文数量 来源:OECD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的引用折扣现象相当稳定。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研究者表示,如果认知和人脉关系是导致这种引用偏见的原因,那么当前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新冠疫情导致的学术旅行中断,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外国引用者对中国研究的认知不足。
主要来源:
【标题】Who stands on the shoulders of Chinese (scientific) giants? Evidence from chemistry
【期刊】CEP Discussion Paper No. 1904
【作者】Shumin Qiu, Claudia Steinwender, Pierre Azoulay
【时间】13 March 2023
【摘要】In recent decades, Chinese researchers have become preeminent contributors to the scientific enterprise, as reflected by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originating from Chinese research institutions. China’s rise in science has the potential to push forward the global frontier, but mer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does not guarantee that others are able to build on it. In this manuscript, we study how fertile Chinese research is, as measured by citations. Using publication and citation data for elite Chemistry researchers, we show that Chinese authored articles receive only half the citations from the US compared to articles from other countries. We show that even after carefully controlling for the “quality” of Chinese research, Chinese PIs’ articles receive 28% fewer citations from US researchers. Our results imply that US researchers do not build as readily on the work of Chinese researchers, relative to the work of other foreign scientists, even in a setting where Chinese scientists have long excelled.
【链接】https://cep.lse.ac.uk/_NEW/PUBLICATIONS/abstract.asp?index=993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研圈”。如需转载,请在“科研圈”后台回复“转载”,或通过公众号菜单与我们取得联系。相关内容禁止用于营销宣传。
▽ 精彩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