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延毕、逆向考研:城镇青年失业率创新高,这届毕业生还能怎么办?
图片来源:Pixabay
来源 智联招聘、中国教育在线、财新等
5 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 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两个月下降,已经接近 2019 年疫情前的统计水平,但全国 16~24 岁青年调查失业率创下新高,首次突破 20%。
几乎在同一时间,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 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3 月中旬到 4 月中旬,2023 届高校毕业生中,选择单位就业的比例为 57.6%,较上一年提升了 7.2 个百分点。但本科毕业生中仅有 47.5% 拿到了 offer,不仅低于同期硕博生的56.7%,甚至低于大专毕业生的 54.4%。另一方面,毕业生们选择在国内继续学习的比例从去年的 9.3% 急剧下降至 4.9%,选择慢就业(暂无具体打算)的人数占比则比去年增加了近两成。
就业形势不乐观,深造竞争很激烈,2023 届毕业生似乎注定要经历一个未来不那么确定的夏天。你是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吗?你在离开学校后有怎样的打算?在文末留言,和我们聊聊你的想法。
求稳心态有增无减
智联招聘的报告显示,2023 届毕业生的求职心态主打一个“稳”字。46.7% 的毕业生希望在国有企业就业,较去年上升 2.3 个百分点,并且连续三年呈上升态势。选择民营企业的占比为 12.6%,较去年下降 4.8 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来自体制内单位的 offer,仍然是年轻人争夺的焦点。
毕业生们眼中“理想 offer”的样子,也变得有些不同。与 2022 届毕业生相比,2023 届毕业生更加“现实”。他们对薪酬福利、工作稳定性、工作-生活平衡等硬性条件更加看重,同时不再对能不能学到新东西、专业是否对口、职业上升路径是否清晰等偏向个人成长的软性条件有进一步的追求。
不仅求职如此,2023 届的考研大军也表现出了“有学上就行”的心态。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3 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2023 考研报名人数的增长率大幅下挫,从上一年的 21% 下降至 3.7%,仅增加 17 万人,远低于民间预估。其中,过半考生是因为就业困难而选择考研,只有四成考生是出于对专业的兴趣希望深造;此外,近六成考生关注学校好不好考,其次才会考虑学校实力强弱。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届参加考研的考生中,近五成人的目标院校为双非院校,部分双一流名校反成冷门,“逆向考研”现象明显。该报告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导致的学历贬值;二是社会对人才评价与筛选的门槛不断提高;三是考研竞争加剧,让一些人的核心关切变为解决考上的问题,而不是好不好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尤其是在疫情影响下,用人需求出现瓶颈,研究生报名人数增长率快速上升。激烈的“上岸”竞争下,考研也呈现出由以前的“上好学校”向“有学校上”转变的迹象。
主动延毕
相较求职和深造都压力山大的本科生毕业生,即将走出校门的研究生们似乎更为轻松。实际上,硕士毕业生们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考验。慢下来,是他们选择的另一条路。
根据财新网的报道,就业难之下,部分研究生主动选择了延期毕业,作为保留应届生身份、延长就业窗口期的新方法。财新网针对豆瓣的调研显示,涉及“主动延毕”的帖子,通常与“找工作、卷实习、保留应届生身份”相关联。一位接受采访的硕士生表示,两年制的研究生延毕一年,除了多交一年学费,几乎没有什么代价。有人甚至能够利用延期的这段时间,更充分地准备考博。
不过,主动延毕虽然是一种权衡后的选择,但仍然伴随着许多焦虑和不确定性。上述调研显示,豆瓣小组关于主动延毕的讨论帖中,大家最关心的是会不会给自己的简历增加 bug,令用人单位产生“学习能力有问题”的疑惑。其次,很多人感到现在形势一年不如一年,与其延毕,还不如早点毕业占坑——谁都不知道明年的竞争会不会更惨烈。
2023 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了创纪录的 1158 万人,“更难毕业季”已经到来。高校毕业生“卷完学业卷就业”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逃不开的选项。有人选择咬牙坚持,有人选择暂时离场,还有人开始探索全新的突围方式。但不论如何选择,路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脚下。
你是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吗?
你在毕业后有怎样的打算?
欢迎在文末留言
和我们聊聊你的想法
主要来源:
https://tech.chinadaily.com.cn/a/202305/05/WS6455ae37a310537989372f2d.html
https://www.eol.cn/e_ky/zt/report/2023/content01.html#sc_1_1
https://zhuanlan.zhihu.com/p/627900176
https://mini.caixin.com/m/2023-04-24/102025396.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研圈”。如需转载,请在“科研圈”后台回复“转载”,或通过公众号菜单与我们取得联系。相关内容禁止用于营销宣传。
▽ 精彩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