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闻海虎称韩国室温超导“极有可能是假象”;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 | 科研圈日报

科研圈 2023-10-21
你可以单独订阅“科研圈日报”了——请点击上方 #科研圈日报 话题,点击右侧“订阅话题”按钮即可。“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物理学


闻海虎称韩国室温超导“极有可能是假象”


7 月 22 日,韩国量子能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预印本平台 arXiv 发布 2 篇论文,声称合成了全球首个常压室温超导体——改性铅-磷灰石晶体(LK-99),临界温度为 127 ℃。论文公布后,引发了广泛讨论。
据澎湃新闻消息,7 月 28 日,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闻海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仔细分析了他们的数据,从三个方面——电阻、磁化和所谓的磁悬浮,都不足以说明它是超导现象(材料)。我们判断(它所谓的超导)极有可能是个假象。”同时,闻海虎认为,不排除存在一种材料能够在常温常压下进入超导状态,判断一个材料是不是超导材料,要看它能不能进入超导状态。此外,韩国团队的论文及其视频中展示所谓磁悬浮,看起来也不像真正的超导磁悬浮。闻海虎还提到,目前团队中有学生在做相关的重复实验,国际上很多组都在重复。凭他们的经验,目前论文公布的数据不足以说明它是超导。
此外,据《科学》新闻(Science news)消息,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理论物理学家 Michael Norman 提出了几个疑点,未掺杂材料铅磷灰石不是金属,而是一种不导电的矿物。另外,铅和铜原子具有相似的电子结构,所以用铜原子代替一些铅原子不会对材料的电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最重要的是,铅原子非常重,这应该会抑制振动,使电子更难配对。另据财联社消息,上海市超导材料及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超导应用研究专家洪智勇表示,近期韩国研究团队公布的超导体极大概率不是室温超导。根据现有情况来看,韩国团队报道的测试手段和方法并不是很正统的超导材料验证实验,其中材料的合成方法非常明确且简单,但测试方式和数据的呈现形式以及数据的严谨程度都非常粗糙,更和国际认可的一些验证超导性能的测试方法差距很大(澎湃新闻、Science news、财联社)


相关阅读

韩国科学家称发现常压室温超导材料,临界温度扩大至 127℃|科研圈日报

中美学者《自然》对线:南大学者发文推翻美国室温超导研究|科研圈日报



· 学术机构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


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官网消息,7 月 26 日,该研究所召开了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确认将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目前,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暂时未设所长一职,有 2 名副所长,由副所长司胜利主持工作。新的研究所除了更换名称外,其他的包括研究方向、科研队伍基本上没有变化,目前研究所共拥有 28 个研究课题组。
2004 年,中国科学院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签署合作共建上海巴斯德所,同年 10 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正式揭牌成立,为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据第一财经消息,自去年以来有一批研究人员离开了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其中法方研究人员居多,包括虫媒病毒专家 Dimitri Lavillette ,猴痘病毒专家 Nicolas Berthet 等。今年 3 月 8 日,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报道,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决定停止与中科院共同领导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未来不再参与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一切活动和领导工作。同一时期,中国科学院曾发表声明称:“两个研究所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友好合作关系,中国科学院由衷感谢巴斯德研究所和法国科学家一直以来作出的贡献。两个研究所也正在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方案,而非采用这种‘联合研究所’的形式,以更好地应对传染病研究的全球挑战。”(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第一财经、Nature news)


· 天文学

韦布空间望远镜在深空发现一个巨大的“宇宙问号”


图片来源:NASA, ESA, CSA。图像处理:Joseph DePasquale (STScI)/后处理嵌入图像Daisy Dobrijevic

据 Space.com 网站消息,近期,欧洲航天局(ESA)的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团队发布了一张深空图像,展现了距离地球约 1470 光年的两颗正在形成的年轻恒星 Herbig-Haro 46/47。有趣的是,这张图像也展示了一个巨大的“宇宙问号”。目前,这个“宇宙问号”的真实身份尚不清楚,但是该物体的红色色调表明它距离地球相当遥远科学家推测,这个“宇宙问号”的形成可能有多个原因,包括两个星系合并(相互作用导致了扭曲的问号形状),问号的上部可能是一个更大的星系被潮汐破坏的一部分。

JWST 是一台高分辨率近红外成像望远镜,能窥探宇宙深处此前曾发现距离地球达到 1340 万光年的星系,它们在大爆炸后 4.2 亿年存在了。除了这个宇宙问号借助 JWST 的高分辨率近红外成像能力科学家们或将能观察到了其他远古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探测到超新星、恒星的形成和行星的形成等现象。(Space.com)



· 动物生殖


科学家首次培育出可以孤雌生殖的果蝇


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报道,英国剑桥大学与美国田纳西大学的科学家首次通过基因改造培育出不需雄性参与就可以繁育后代的雌果蝇。为确定控制孤雌生殖的基因,研究人员对果蝇 Drosophila mercatorum 有性繁殖与孤雌生殖的两种品系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并比较其卵子中基因表达的差异。通过分析,他们确定了 44 个可能与孤雌生殖有关的基因,并相应改变了无法孤雌生殖的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中的同种基因。研究人员测试了改变多种基因组合对黑腹果蝇的影响,发现了一个多基因系统:有丝分裂蛋白激酶基因 polo 的表达增加和去饱和酶基因 Desat2 的表达减少,会促使非孤雌生殖的物种出现孤雌生殖,而基因 Myc 的表达增加会增强这一现象。这一基因组合导致约 11% 的果蝇能够孤雌生殖,它们卵细胞会重新形成中心体,相融合后主要发育成三倍体后代,且这些果蝇的一些后代也能够孤雌生殖。
相比于动物复杂的性行为,单性生殖(包括孤雌生殖)是一种有效的生殖方式,有关单性生殖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单性生殖的进化过程以及有性生殖的利弊。此外,对于目前一些农业害虫转为单性生殖而大量繁殖的问题,该研究可以为控制农业害虫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与方法。相关研究于 7 月 28 日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Nature news)

· 衰老


中国女性的衰老时钟发布,在 2 个时间点衰老会加剧


近日,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组成的一支研究团队发表了针对中国女性的多层次复合衰老时钟。这项研究调查了浙江省衢州市 113 位 20-66 岁的健康女性,获得了她们的医学检查结果、血液和粪便标本等数据。基于这些数据,研究人员通过多组学方法结合人工智能的分析方法,在分子、细胞和器官水平上分析了一系列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明显变化的衰老生物标志物,确定了 4 种和不同生物学功能相关的衰老模式(包括慢性炎症、脂质代谢、激素调节和组织适应性),并发现这些女性在 30 岁和 50 岁这两个年龄节点有衰老突然加剧的现象。
此外,研究人员发现随年龄增长,这些女性的健康状态在炎症激活、激素调节紊乱以及多组织功能退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这种突变在 30 岁和 50 岁最为显著,30 岁左右的衰老变化主要表现为脂质累积和类固醇减少。50 岁左右时,女性在器官、细胞和分子等多个层次均会发生剧烈变化。研究人员指出,这两个时间点大致对应了参与者的生育年龄和更年期,这些时期或致女性内分泌水平发生较大波动,再一次说明激素水平的改变可能是女性衰老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已于 7 月 28 日发表于 Med 杂志。

编写:白雨辰、孙嘉悦、欧阳光、金典、汤雅汶

编辑:石云雷

封面图为LK-99只有一侧完全悬浮的图片。韩国研究者表示这是因为样品不完美,导致只有一部分具有超导性并出现迈斯纳效应。图片来源于原论文

▽ 精彩回顾 ▽



点个“在看”,及时获取最新学术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