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劳动教育的熔炉价值 | 清华经管说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光明社教育家 Author 杨斌
“劳动教育不能演,不能假装,不能知识化,不能靠分数逼,不能在教室里练。”
近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经管学院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杨斌撰文《劳动教育的熔炉价值》,现将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劳动教育的熔炉价值
劳动教育究竟如何在青少年中有效开展,这道题目,学校和家庭、社会和政府都需要答好。全国教育大会之后,特别是伴随着最高规格的《意见》出台,各地各校都在行动。其中,设计、开发课程,调整、完善评价,是改革的焦点,也是难点。
根子还是搞懂弄通劳动教育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上。在一些青少年中出现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意识,轻视、蔑视体力劳动并疏离、歧视体力劳动者的倾向,已经不只是苗头,甚至较为突出,纠正这些问题、扭转这个趋势,是将劳动教育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强调并加紧行动的出发点。
也因此,我们要不断检验自己的工作是否偏离了发挥“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这个初心,检验我们促进劳动教育的各项措施是否在培养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是否在强化与劳动人民血肉联系的劳动者身份认同,是否促进着全社会各种劳动者更加凝聚人心融合团结?
好的劳动教育,就像一个熔炉,不管是学校的课程环节,还是家庭中的生活实践,在接受熔炉的冶炼后,个体人格得到完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锤炼,人与人之间增加理解和爱,不同社会背景家庭中出来的社会成员有更多的认同感与共识度。劳动知识的传授和劳动技能的提升是劳动教育的一个载体,因其显性化更容易抓得住,但却不是其要害;价值观熔炉,是劳动教育的魂,是其基本定位。
针对作为价值观熔炉的劳动教育,有这么两大关键,最怕存在认识不清,和行动中的游移模棱,校长们、老师们、家长们一定得要想透并做好:
一是劳动教育要牢牢抓住“以体力劳动为主”。这一条,很重要,易动摇,不能退。以文化知识学习为代表的脑力劳动,当然也是劳动,但却不是劳动教育的可选项。创新创业活动很重要,但别轻易就充当了劳动教育。在课堂上,听再多的劳动知识讲解,出一套题能打满分,也绝不能当作劳动教育交账。画画弹琴都有很强的劳动特征,也都需要动手苦练的状态,但并不适合作为劳动教育的任务。
什么样的体力劳动适合?当然要结合各地各校各年段甚至个体实际,但首先还是要从体力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出发。《意见》中有“出力流汗”四个字,值得认真体会,但还不够形象。在我看来,脏、乱、累、差(注意:没有“险”,因为——安全不容闪失,必须保证)是可以思考并创造性设计实施的“熔炉”劳动特征,与真正、普通的体力劳动者共同劳动汗滴一处也很有必要,耕耘努力付出却在可见的时间内看不到显见的成果本身就有冶炼价值。诗情画意地做手工,不如吭哧吭哧地费苦工;给班级出板报,不如值周擦洗黑板;烹饪课烘焙蛋糕很光鲜,但不如后厨洗盘刷碗、处理厨余垃圾——可不是掌握垃圾分类常识这回事儿。
这一条,校长们、家长们心里会有诸般犹豫,忍不住就会一退,且替代、且比划,且拿“活动”当“劳动”。我怕的就是这一退,恐怕从根本上失去和背离了劳动教育的初衷本意。试想,在动口不动手的活动中,在温和清洁友好的劳动“温室”中,能有什么机会才能“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呢?
二是在劳动教育那些看不见的成效中,家庭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习惯和品格养成。学校固然可以开课,家里却时时处处都充满着没有学分的劳动课。劳动教育以课程来推进,是个带动,是启动阶段的必需,也是帮助个体跳出舒适区的助力。但开课难免陷入生硬,形在而神难至。从长远看,家庭中俯拾即是的日常劳动教育,是不教之育、生活学习,更能持久地塑造为没有了课程不被考核之后的意识与行为。
目前看,家庭,更多是在被学校牵引着参与完成劳动教育的支撑任务,还在相当程度上缺乏难得的主动和自觉,更不足而尤为重要的,恐怕是如何端正父母们自身的劳动观。不管国家和学校当中如何宣贯、引导,父母亲心目中如果以读书之外“万般皆下品”,对下一代以“摆脱体力劳动”作为子女教育目标,那么劳动教育入心入身会难度很大。其实,对很多身为普通体力劳动者的父母而言,家庭成员的劳动观一致、共享共担家庭中的劳动任务,是家庭长期和睦、儿女尊重父母以父母为荣的重要基础。对经济条件较好一些的家庭而言,从小身体力行地培养子女不让人代劳,不坐享其成,是家庭代代兴旺的可靠保证。
说到底,劳动教育不能演,不能假装,不能知识化,不能靠分数逼,不能在教室里练。只有真刀真枪,重视家校融合,才能让熔炉价值得到发挥,让中国人骨子里的勤劳和血液里流淌着的团结代代强化,持续成为宝贵的人文红利。
教授简介
杨斌
相关阅读
内容来源:本文刊于《教育家》2021年1月刊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