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珠:申遗成功光环下 要保持冷静平和的心态
中经文化产业:7月7日至8日,在波兰召开的第四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可可西里和“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双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2处。随后,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接受新华社专访,并在《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要在我国首批世界遗产诞生30周年之际,连续多年申遗成功的光环之下,保持冷静平和的心态,不断提升中国世界遗产保护水平。
▲刘玉珠
申遗成功 担子更重
刘玉珠/文
原文刊发于2017年7月10日《人民日报》
7月7日至8日,在波兰召开的第四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可可西里和“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双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2处。在我国首批世界遗产诞生30周年之际,连续多年申遗成功的光环之下,保持冷静平和的心态不断提升中国世界遗产保护水平。
▲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庆祝申遗成功。
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到1987年诞生首批6处世界遗产,从世界遗产数量跃居世界第二到同时拥有大运河、丝绸之路这类举世瞩目的巨型世界遗产,中国世界遗产后来者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倾力付出,为世界遗产保护作出巨大贡献。从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到逶迤15省市区的长城,从辽阔草原的元上都遗址,到西南边陲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世界遗产的保护理念和人文精神已在29个省市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生根开花,硕果累累。各地各方收获良多:国际前沿的先进理念,行业内外的通力协作,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世界遗产在我国文化遗产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连续10多年申遗成功,固然可喜可贺,而清醒、理性,反思、审慎,则是当下应有的态度。与世界遗产强国相比,我们仍有不小差距。各地仍不同程度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现象,“申遗热”存在急功近利隐患,申遗时高度集中社会资源投入保护展示,成功后重心转向商业开发忽视后续保护,对世界遗产造成安全威胁甚至破坏。丽江古城多次发生火灾事故,清东陵和明十三陵文物连续被盗,暴露出对世界遗产可持续保护认识的模糊和短视。此现象不除,受损的恐怕不只是某一处世界遗产,还有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反观意大利,从2008年与瑞士联合申报高山铁路文化景观,到2010年扩展瑞士圣乔尔乔山,从2011年联合周边5国申报阿尔卑斯山史前干栏建筑,到今年跨国申报15—17世纪威尼斯共和国防御体系、联合欧洲9国扩展欧洲原始海岸森林,成功的跨国申遗和国际合作,最终保住了其稳居多年的世界第一。2018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实施申遗新政,一国一年只能申报一项世界遗产,政策优惠倾斜没有世界遗产或世界遗产数量较少的国家。同时,国际社会空前关注世界遗产保护状况。此种情形下,理性申遗、科学保护、永续传承将成为今后工作重点,须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高度,以国际视角深入研究申报项目的价值内涵和国家影响力。
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名列前茅,与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遗产资源大国地位相匹配,但要达到世界一流的保护管理水平绝非易事,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我们在遗产保护、法规建设、文物安全、能力建设等方面尚有很大提升空间。
连年成功意味着担子更重、责任更大。一方面,我们要切实坚定文化自信,认真履行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作出的承诺,在全面加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中,创新中国经验,创造中国奇迹,不断增强中国话语权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遗产保护援助、联合考古发掘、人才培养合作、技术交流互鉴等方式,加强与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合作,支持更多发展中国家实现世界遗产梦,在国际舞台宏亮中国声音、增添中国力量。
专访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
——努力成为世界遗产强国
世遗数量增加 责任义务更重
问:近年来,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持续增长,如何看待我国在申遗方面取得的成绩?
答: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但我们应该以平和、冷静的心态看待。目前,我们的监管、保护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有些还很突出,我们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申遗成功后的管理、保护和传承上,不要把申遗结果作为唯一的追求。
我国世界遗产数量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这是由中华民族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所决定的。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特征鲜明、分布宽广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对于世界遗产数量,我们应更关注世界遗产的保护责任与义务。这是中国政府作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的庄严承诺。我国世界遗产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我们肩上的责任和义务更加沉重。
▲可可西里藏羚羊
与其他一些世界遗产大国相比,我国在文物保护、法规建设、文物安全、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加强交流、沟通与合作,积极吸收国际理念,学习各国成功经验,不断加强能力建设,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努力成为与世界遗产数量相符的世界遗产强国。
增强民族认同 推动交流互鉴
问:从中国拥有首批世界遗产,到现在已经30年了,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答:首先,通过3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大量反映各个历史阶段、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历史上因各种原因遭到不断蚕食、破坏的环境景观得以整治,展示、阐释和利用的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其次,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不断发掘、认识和宣传,不仅使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得以深化,文化遗产所在地的凝聚力得到增强,广大民众的珍贵记忆得以保存,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就更大范围而言,通过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国大量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向全世界宣传、推广,得到世界的认可和欣赏,在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华民族的了解和信任,推动各国各地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世界文化遗产在反哺遗产地社会、文化、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遗产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了生活环境,以多种方式增加了当地民众和政府经济收益,提供了遗产保护、管理、旅游等多种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同时,通过世界遗产的申报,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保护意识和保护理念获得广泛理解和认同,大量历史遗留问题在申遗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
第四,通过世界遗产领域的国际交流,大量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新理念、新做法、新案例被引入我国,拓展了相关从业人员的视野,推升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申遗非“政绩” 提升保护管理
问:据了解,世界遗产委员会已经做出决定,限制各国世界遗产的申报数量,这将给我国带来什么影响?
答:当前国际申遗形势日趋严峻,申遗工作要求日益严苛,我们的申遗工作面临着巨大压力。自2018年开始,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实行“新限额制”,即每年每个缔约国只能申报一项世界遗产项目,每年最多审查35个项目。同时,世界遗产国际专业咨询机构在申遗审核方面采取了向没有世界遗产或世界遗产数量较少的国家倾斜的策略,对我国这样的世界遗产大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北京故宫
鉴于此,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要在各方面作好充分准备。推荐项目既要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标准,具有世界范围内的突出普遍价值,又要具有很好的保存现状、妥善的保护管理体系,保持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改变“重申报、轻管理”的想法,不要把申遗成功作为“政绩”,将我们已拥有的世界遗产保护好,弥补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尽快提升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整体水平。
承担国际义务 加强国际合作
问:在国际合作方面,下一步将采取哪些行动?
答:作为世界遗产大国,我国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应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今后,我国将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深度合作,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平台上发挥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作用,进一步推广世界遗产保护理念,将我们积累的中国经验与中国理念,通过各种形式分享给世界同行。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我国将进一步参与国际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推进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援助尼泊尔政府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修复工作,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在“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加强协调、合作,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乌兹别克斯坦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南亚丝绸之路(即“南亚廊道”)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展示阐释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您可能感兴趣的是
来源:中经文化产业综合
编辑:张晶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