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视频专访丨新时代如何构建文化自信?

2018-03-12 权威专业有姿态 中经文化产业

中经文化产业: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极具创意的形式、年轻化的表达,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2018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议题也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的广泛关注。


3月11日上午10点,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建主委、省社科联主席李修松,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安来顺,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河南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马萧林,3位嘉宾做客中国经济网2018年全国两会特别节目“代表委员谈文化”,围绕主题“中华文化与中国价值”交流探讨。


▲交流现场


话不多说

快戳视频欣赏三位文化大咖的风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6033plqnp&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的精彩观点太多不好把握?

中经小文为大家整理了访谈中几个热点问题

干货满满↓↓↓


Q

十九大报告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下了一个定义,在前几天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也说: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想问各位委员,在新时代,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李修松


李修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吸收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创立起来的优秀文化,同时吸收海外适合我们中国的优秀文化,通过文化创新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它是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种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先进文化与新时代现代化的各项建设是相适应的,对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安来顺


安来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也是一种文化,这样的文化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有一些非常具体的表现形式。这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既包括我们有一整套符合我们社会制度的一系列理念,还包括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文化,欣赏什么、喜欢什么、摒弃什么,还有一些文化必须要融入每一个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面去,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找到这些先进文化的影子。所以,它既是历史的、传统的,也是有时代特色、有我们民族特色的。


▲马萧林


马萧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谈到继承,从传统文化到我们这几十年来走过的道路,一直到我们现在的实践,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功能在这里边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Q

新时代,怎么构建文化自信

李修松:说到文化自信,首先要认识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我认为我们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化形成的文化内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赖以建立和发展的文化沃土,是我们今天新时代经济发展所不可多得的珍贵的资源。而且在中华民族迈入世界舞台中心,和世界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当中,对于获得世界各民族的认同,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文化交流会影响世界各国和我们一起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为什么现在提出文化自信?这有一个过程。文化自信它的根源是文化的价值,文化价值有一个实现和认同的过程,比如在近代,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期,然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时候的文化价值彰显不出来,你提文化自信人家会笑话。但是解放后,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随着经济增长、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文化自信就提出来了。


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追根溯源,文化土壤所发挥的作用还是根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是它的沃土,所以这时候就提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一种自傲。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时候,要彰显我们五千年文明大国、中国人的文化素质,这一点尤其重要。 

 

安来顺:谈中华民族的文化的自信,可以从两个不同的维度去看。一个维度是在我们传统当中,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一种坚定的信念,肯定它、确认它有价值。另外一个维度包括我们相信这样的文化它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把我们引向未来,这是对既有文化的认同和坚信,与此同时还有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对今后文化的发展会产生什么引领作用。

 

谈文化自信必然会涉及到三个不同的方面:第一,是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华文明是唯一一个没有断的世界文明,之所以没有断,是我们对我们的文化有一个自信。第二,是对其他文化的一种包容,一种不卑不亢同时又理性接受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这集中体现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和”文化当中,和而不同。第三,是通过对传统的继承、对别的文化营养的吸收,能够把握住今后文化的未来。这样的一种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的既有文化、对其他的文化以及对未来的文化这三个方面综合在一起的。

 

马萧林:文化自信对个人来讲,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对国家民族来讲,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强烈的认同和一种自豪感;第二个是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价值,文化创造力的坚定的信念。另外,要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我们的文化。


最近五百年来我们对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上存在波动,在我们先进的时候,闭关锁国,自大自傲;近代落后了,又自卑自弃。对待我们的文化,既要坚定信念、不自卑自弃,也不能自大自傲,这是正确的态度。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走过的这几十年道路,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国家在全球经济危机这么严重的情况下,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最近几年来,我们综合国力方方面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以提出来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最后到我们的文化自信,我觉得这是一个符合逻辑的上升的阶段,所以这个阶段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对实现两个百年目标非常重要。


▲兵马俑手指在美国被游客折断并偷走


Q

怎么去保护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

李修松:去年1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戳此查看意见全文),我认为这个文件非常重要,而且我理解,是吸取我们以前在文化上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发挥的作用不够这样一个教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抓起,重新梳理、整合优秀的传统文化,然后吸收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包括改革开放过程当中,我们所创造的一些先进的文化、优秀的文化,吸收海外适合我们的一些优秀文化,然后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些年,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比如博物馆进行了免费开放,这对博物馆建设是很关键的一步。通过国家的支持,博物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现代化建设,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再比如,民营博物馆发展得很快;此外,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且利用也出现了很好的情况。比如黄山市黟县西递宏村,它是世界文化遗产,在2000年它的门票收入才400多万,这几年它早已超过了一个亿,所以利用遗产来发展经济也取得了很重要的成果。 

 

马萧林:泱泱大国,煌煌大唐,这是历史,已经过去了,最后保留的是文化的东西。一代一代的文化的基因在我们血液里流淌着。文化遗产是文化重要的载体,传承与创新是个辩证的关系,传承是基础,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所以在解决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要与时俱进,根据不同时代要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发展。

 

另外,对外来讲,要博采众长,吸收更多外来的东西。过去五年,国家文物局、中央财政对文化遗产投入了600多个亿,文物保护的基本体系已经形成。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大遗址的保护、对古代建筑的保护,都做了很好的工作,也收到很好的成效,还有包括传统村落,名镇等。


过去将近十年我们从文物上摸清了家底,有将近77万不可移动文物点,馆藏文物达到了1亿零800万的数量,家底摸清了,给保护也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下一步是如何来做好我们的传承创新的问题。


Q

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到底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安来顺:1978年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有467座,2016年全国登记的博物馆的数字是4873座。从2008年到今年,过去的10年,大概平均每年我们新增的博物馆数量在230座左右,这只是一个博物馆数量的数字。每年全国做多少个陈列展览项目呢?25000—30000个,平均接待观众5.5亿到6亿人次,到前年2016年的时候达到了9亿人。收藏了多少文物呢?36000万件;搞了多少教育活动?几十万项。所以,国家各个方面对博物馆支持的力度,以及社会公众对博物馆关注的程度,都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8年国家推出了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当然任何一个政策出台了之后,它同时要有一个不断提升、不断改进的过程。春节的时候我到湖北省博物馆看越王勾践剑,20分钟只看到了这样一个柜子,根本接近不了那把剑。所以博物馆免费开放之后,特别是在节假日,有大量的观众走近博物馆,这里有管理的问题,有怎么保证观众参观质量的问题。但是不管怎么说,免费开放政策给社会所带来的积极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最直接的影响是原来不怎么走进博物馆的人,低收入人群,包括农民工兄弟们,走进了博物馆,这样一个政策对我们整个文化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李修松:在新时代、在现代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现代功能,如博物馆要更好地发挥它的收藏功能、研究功能、展示功能、教育功能、文化交流功能,还有现代意义下的休闲功能。只有把这些功能发挥好,博物馆才能真正成为老百姓喜爱的博物馆,融入到社区、融入到各行各业当中,成为小孩子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自信,增强爱国主义基本的教育机构。

 

要想发挥好这些功能,就应该要坚持创新。在可移动文物普查当中,我们都建立了一系列的规范,建立了数据库,这样一些数据库就为文物的利用、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尤其博物馆的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在新时代,博物馆想更好地发挥功能,要在现代化上加强努力。现在讲的现代化是建立在智能化、数据化、网络化意义上的现代化。

 

物馆所扮演的角色,我把它归纳成了四个词,第一,文化的基因库。传统文化也好、革命文化也好,它是需要有载体的,在所有的载体当中,博物馆、纪念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它所收藏的实物、藏品是最直观的、最直接的、最客观的,也最感人的这一部分,这是和别的地方不一样。所以这个地方所收藏的、保存的不仅仅是物件本身,它所收藏的、保存的是它的意义和它所附载在实物之上的价值观。

 

第二,博物馆应该是一种黏合剂。今天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各种变革,各种文化交织在一起,有主流的、非主流的,农耕文化的、工业文化的、后工业的、数字化时代的等,再加上我们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人口大规模移动,包括中国进入老龄化的趋势,各种文化形态、价值取向是交织在一起。社会要和谐,所有的人群要和睦相处,怎么办?博物馆可以起这个作用,在博物馆当中,可以找到文化的源流,博物馆里面可以告诉我们,“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启发人们可能会向什么地方去,博物馆会提供一个平台,让人们能够在这样的文化的空间里面交流。

 

第三,是助推器。2016年在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上,习主席发去的贺信里边专门提到了,“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中国博物馆事业已有100多年历史。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博物馆不是简单的把一个考古发掘品,从考古发掘现场移到博物馆,而是通过我们对新的知识的组合,通过不同学科的合作,让观众有多种的体验、多种的审美体验,在这个过程当中捕捉到灵感,捕捉到激情,在此基础之上,促进一种新的文化创造,这是它的助推器作用。

 

第四,是民间大使。博物馆包括文物通过展览交流,通过文化遗产交流,通过这种双边的合作,可以起到和政治、外交等渠道起到不到的作用,这种作用四两拨千斤,民间的交流也是在今天的博物馆可以发挥的作用。

 

马萧林:博物馆既是收藏、保护、研究的宝库,又是展示、宣传的一个殿堂,所以博物馆如何来做好这份工作?就要从它的功能上来做。

 

首先要加强对馆藏文物内涵的挖掘和阐释,找到更多的文物自身的价值,还有文物背后的故事,这次《国家宝藏》播出以后,也给我们博物馆很大的启发。

 

第二,我们展示的方式上也需要改进,要能让观众获取更多的信息。


第三,是我们的宣传手段,在展示上、内容上要与现代科技结合,传播更多的信息。如在博物馆领域的AR技术能获取信息,在手机上能看到更多的信息,可以推送更多的信息,博物馆人可以做这样的工作。


第四,加大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力度,把文物的元素融合到产品当中,让观众通过产品的消费能够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


第五,加强交流。加强国内外的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互动,充分发挥馆藏文物的作用,让它们活起来。


▲《国家宝藏》 图片来源于网络


Q

怎么看非国有的博物馆的兴起和发展这个现象?

李修松:非公博物馆是近些年来发展很快的博物馆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我个人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非国有博物馆实际上的性质是民办非营利公益机构。现在民办博物馆像雨后春笋,但是除了一部分经营不错以外,大量的民办博物馆生存是比较困难的。

 

经营不错的,比如安徽有一个叫源泉博物馆,它之所以能经营得好,还是在于它利用自己丰富多彩的文物来进行创新性地展览和服务,包括把中小学生的亲子教育,把留学生吸引进去互动,做得风生水起,做得很好。

 

▲源泉博物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确实也有很多比较困难,有几个原因:第一,博物馆主要还是对人民群众起到知识普及、文化教育、宣传等的功能,它主要还是社会公益事业,想靠博物馆赚钱是极个别的,绝大部分的博物馆是不赚钱的,要不就是从国家财政、民间支持上获得资金来维持发展、搞好经营。所以要靠民办博物馆自身来维持是很困难的。解决民办博物馆的问题,要像支持国有博物馆一样支持民办博物馆。当然他们在经营、展览服务上必须要创新。


第二,民办博物馆的经营者往往开始是企业家、收藏者,然后办了民办博物馆,博物馆到底怎么办?怎么搞好服务?他一时转不过来,也需要对他们进行提升,让他们从外行变成内行,从一个热爱、收藏文物者,变成一个热爱、利用博物馆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专业者,从这两个方面去推动民办博物馆的发展。

 

从国家政策的层面,应该说力度是不小的,一次又一次地出台各种政策,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因为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各个部门,比如说土地的问题、工商的问题、税务的问题、物价的问题等都涉及到,各个政策怎么能够更好地衔接在一起,让政策最后落实的时候走好“最后一公里”,这是现在要考虑的。在今后非国有博物馆法律地位定性的时候,它应当是作为一个公益性的非政府组织来对待,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


安来顺:非国有博物馆特别受关注,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中国老百姓有这样的一个话,叫“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当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达了一定水平,老百姓口袋里有了更多财富,收藏是必然出现的。在庞大的收藏队伍中,有一批人把收藏转换成了一种公共的文化资源,办了博物馆,这就是今天所说的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大的社会背景。

 

2016年登记注册的博物馆1873座,其中1297座是非国有的博物馆,比例上接近三分之一。这两年,特别是2017年、2018年,在博物馆总的增长数量当中,非国有博物馆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所以说非国有博物馆是今天博物馆发展的一道新的风景。非国有博物馆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参与到文化传承保护中来,给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精神产品,它的积极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但是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过程当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刚才李委员谈到的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原来只是收藏家,后来是企业的老板,然后他办了博物馆。但是他真的不知道这个博物馆该怎么办,所以还需要专业方面的服务。国有博物馆派一些这方面的专家对口帮扶,国家也有资金,通过努力可以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是有一些东西可能需要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对博物馆来说,需要解决好一个问题,就是身份的转换:原来是一个收藏家,现在是一个博物馆的馆长,这个身份的转换很关键,一旦举办了博物馆之后,就不再是一个私人收藏家,而是办了一个公益的文化机构。

 

马萧林:非国有博物馆是国有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的补充。我们博物馆可能大多数是历史类、综合类的,非国有博物馆它专题性的比较多,收藏的类别可能更丰富,所以对丰富博物馆的种类、给公众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上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刚才两位谈到有很多问题,比如对藏品、文物历史类的真伪,展览的水平、设计宣传的水平跟一些国有博物馆比,尤其是大博物馆来比,有很大的差距,对博物馆的管理可能也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这也是国家正在做的工作。国家文物局最近这几年,包括2018年的工作要点里面,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加强对它的扶持、指导,来帮助它改进方方面面的工作,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文化产品。



Q

国际的文化交流对我们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没有什么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修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够使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在文化认同上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所以文化交流非常重要,其中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对外展览非常重要,博物馆的展览是利用文物、实物说话,反映文物背后中国和谐文化,很多故事、文化内涵被展示出来。通过这种民间交流,能够起到吸引国外的观众来热爱中国文化,来认同中国文化,从而起到政治上和其它方面起不到的作用。同样,为经济的交流、政治上的互助合作起到文化上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安来顺:文物保护合作的项目、博物馆的交流展览,应当说是受政治、外交形势影响最小的。在文化交流方面,我们谈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怎么去传播?讲可以,怎么能讲好?这里边很有讲究。怎么能够通过文化的传播,让其他国家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始终都联在一起,把三者之间的关系打通。让他们看到一个完整的、更加形象的中国,这方面文化交流很有作用。


▲妇好鸮尊 河南博物院收藏


马萧林:“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说明交流的重要性。文物是文化的一种载体,现在我们讲国家软实力,政治软实力、经济软实力,还有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这块是最容易被接受的,经济上有贸易竞争,政治上价值观不一样可能就有抵触,但是文化软实力做好它,交流是最容易走出去的。

 

怎么走进去?这就是向外推展览的时候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展览的方式、设计策划的方式,是不是能让对方接受。如2013年河南省文物局组织一个河南青铜文明展到瑞典博物馆去展出,人家给的标题打的就是妇好,一个女性,因为在北欧很强调女性的地位,就打这个牌子来推介展览,跟我们的不一样。

更多精彩言论,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访谈专题查看。





您可能感兴趣的是

● 委员通道:用中国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附视频)

● 民政部公布第四批涉嫌非法社会组织名单 文化类近半数

● 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资格名单公示

● 深度观察丨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演变的三个时期



主编:成琪

来源:中经文化产业

编辑:刘园香

投稿或合作邮箱:wenhua@ce.cn


微信公众号ID :cewenhu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