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14:炒股炒成股疯 最后倒霉的永远是股民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收看老齐的读书圈。昨天我们讲到了朱镕基在1993年大举清理三角债获得了成功,之后他面对着一个更大的难题,那就是分税制改革。他要梳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那会有人说,一个老子养了成千上百个儿子,当然会混乱不堪。而且中央财政也是越来越拮据,不得不靠大量发行货币来解困,但这条路也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只要一多印钱,物价立马就暴涨。让人不寒而栗。当时的全国财政收入3500亿,中央只拿1000亿,其他的都是地方的,然后中央还要支出2000亿,赤字1000亿。当时已经到了无米下锅的地步,很多央企已经是不借钱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那会有人提出,干脆中央地方55分账,只要他们财政超出的部分,中央拿走一半,结果是各地玩的特别好,没有一年是超出的。这搞得中央很被动,很头疼,很愤怒。你们就这么玩我吧。后来朱镕基在1993年7月提出分税制,分灶吃饭。然后他在随后的两个多月,一一说服各省。当然各省也不是傻逼,所以面对这个要拿走你钱的变故,朱镕基开出了一张空头支票,那就是把土地出让金的收入留在了地方。没想到的是,这个收入最后撑起了地方财政的半壁江山。也为中国日后的经济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简单说下分税制,其实就是把税给分开了,中央拿走关税,消费税,央企所得税等等,而把营业税,私企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留在了地方,关于增值税中央拿走四分之三,而把四分之一留在地方,2016年营改增之后,地方中央各占一半。
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一下就又有钱了,有钱了当然就是爷了。虽然中央的钱,也会花到地方上,但这样中央和地方的位置就完全不同,以前地方认为是应得的,现在你得表现好才给你。分税制之后,中央把财权高度集中,削弱了地方政府的比重,留给地方的都是比较不稳定的税源,另外一方面,该办的事可一件都不能少。所以这就埋下了隐患,中央请客地方买单的情况大量出现。以浙江为例,改革前财政自给率达到133%,钱很富裕,而94年立马大幅下降到了60%。这还是最富的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困难可想而知。
朱镕基除了分税制之外,还做了一个事,那就是力排众议实行汇率改革,一下让人民币大幅贬值。当时人民币盯住美元,保护了国有公司的利益,也催生了黑市交易,让大量外汇高位套现。后来直接贬值到了8.72兑1美元,贬值幅度高达33%,当时那个年代,如果你不做进出口生意,根本感受不到。所以人民币的贬值对于中国人来说没什么影响,反而让中国制造的优势凸显出来,一下把亚洲四小龙的廉价劳动力给干趴下了。亚洲制造业纷纷向中国转移。
接下来他就要收拾国企了,认为现在多种所有制已经蓬勃发展,没必要再死抱着国企不放了,应该把国企推向市场,让他们去充分竞争。当时有学者提出,国家只要抓住500-1000家企业就够了。其他的让他自生自灭吧,1993年在广东首先出现了下岗这个词,然后工龄补偿工龄买断等等相继出现,当时广东这些地方经济发达,很多工人本来就有第二职业,在工厂上班反而妨碍他们发财,拿到安置费很多人都做起了生意,日子也还过的下去,所以并未引起大的波动。几年后在北方以及西部进行改革的时候,那才真的出现了血雨腥风。在那些地方下岗意味着坐吃山空。
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很多集体企业开始了量化改革,当年为了得到红帽子,把企业变成了集体企业,现在又要通过量化改革,把股份赎买回来,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折腾。但也没办法,中国的很多事都是折腾,不折腾出问题来,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当时的量化改革,就是评估企业后,然后经营者出钱买企业的股权,相当于管理层收购。1996年前后,很多中小集体企业改造完成后,成批的出现了千万富翁和亿万富翁,当然这里面也有不少利益输送。很好的企业很便宜的就卖给熟人了,这种事情多的是。有人指责这叫做私分集体财产,走私有化道路,但当时浙江的领导挺住了,他们对批评者说,改革可以回头看,但决不能走回头路。
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的宏观经济,逐渐的摆脱了纯粹的计划经济,投机倒把这把悬在众多商人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也基本被收回到了剑鞘之中。这年5月,北京市正式宣布取消粮票。完全市场化放开粮食供给。8月份,中国加入世界知识版权条例,美国的迪士尼正式进入中国,成为了中国儿童的最爱。与此同时,外企大规模涌入,那个年代,能在外企上班,跟土鳖国企形成鲜明对照,外企职员就是高富帅的代表。甚至姑娘们找对象,一说外企的,都是明显的加分项。而这些外企在这一年不仅享受了国民待遇,甚至享受了超国民待遇
越来越开放的中国,其实给了民营企业一颗定心丸,中国商人你可以随便处罚,外企总要考虑国际影响吧,所以当众多外企涌入的时候,中国的商业制度,其实已经被胁迫的跟国际接轨了。而且那些年,大家对外资的迷信达到了神话的程度,就觉得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所以一些地方,就用外企当先锋。有说不清楚的地方,就让外企先干,这样做很安全。等外企全面开花了,民企在上这样就不会有风险了。虽然民企失去了主动权,失去了一部分先机,但起码安全。确实前几年把大家折腾怕了。而这个策略也很有效,很多可管可不管的要是民企私企,估计就要管一管,但一看是老外在那搞,上面也就多了一层考虑。最后也就不管了。所以外企其实闯出了不少市场经济的空间。总之有利有弊吧。对于私企是打压,但对于中国更深层次的制度改革,却是个大好事。
1993年,各地发起了圈地运动,上报要建设开发区,发展工业。到了10月份,各类开发区竟然多达8700个,要知道一年前才只有1950个,而两年前,才117个。所以很显然膨胀的太快。但最后调查发现,开发区一共开工了307万平方公里,连批下来的2%都不到,大家都在那炒地皮。
遭到爆炒的还有股市,这一年股民增长到了2000万,一家小公司叫做延中实业,最早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但注册资本至于50万。但他就是幸运的上市了。又小,又稀缺,持股还分散,于是自然成了资本的猎物。深圳一家上市公司深宝安,第一个跳出来攻击延中,股价很快从9块钱涨到了12块,然后宝安放消息,说自己已经持有了5%,这一下炸了锅,8天后延中这家小破公司的股价拉升到了42块钱以上,整个股市都燃了。深宝安的做法,明显有操纵股价和恶意收购的嫌疑,当时延中实业就告了深宝安,没想到证监会拉了个偏手,对深宝安罚酒三杯,说你交100万罚款吧,然后竟然宣布收购有效。这下所有的资本都明白了,有钱就牛逼,什么特么的规则都是扯淡。
当时有人,还有更邪的手法,一个股民先买了100万元的苏三山,然后自己刻了一个萝卜章,写信给深圳特区报,宣布正大置业收购苏三山5%的股份,报纸被人当枪,竟然信了。给刊登出来了,结果第二天苏三山就暴涨40%,那个股民套现离场,飘然而去。一直是个悬案。
一个24岁潮汕人自称李嘉诚的老乡,然后到北京开始创业,从一家电器门脸干起,1993年已经做到了销售额2.3个亿,国美的名头已经响彻全国,这个人就是著名的黄光裕,还有一个当时更著名的人,叫做马俊仁,他带的田径队叫做马家军,一时间掀起了马家军风暴,在各类国际大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但这哥们最后却突然变成了卖药的,人家问他,怎么训练取得好成绩,他却拿出了一盒叫做中华憋精的东西。这本是一个粗制滥造的保健品,借着马俊仁的名字迅速上位,于是这让很多人看到了商机,乐百氏的何伯权也找到马俊仁,花1000万买下了马俊仁的神秘配方,当时还搞了一场盛大的发布会,警方护送配方入场,而何伯权看到配方后,差点晕倒,基本就是鹿尾人参黄芪阿胶红枣,没其他东西了。自己肯定是被骗了,但再苦再难也要往前继续走,否则1000万就打水漂了,于是他开发出来生命核能的东西,他顺势拍卖经销权,几个省市拍卖下来竟然也有1700万进账。这一场商业秀虽然惊险,但好在没亏,反而让乐百氏名声大振。看到乐百氏赚钱了,于是其他的保健品生产商坐不住了,全国上下掀起了进补热潮。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咱们明天再讲。
蜻蜓FM可以下载听 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