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盛世5:议罪银制度!让乾隆朝官场彻底溃烂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来到老齐的读书圈,来听这本饥饿的盛世,昨天我们说到了乾隆丧心病狂,杀人不眨眼,连个编字典的也杀,后来史学家解释,说当时乾隆正在谋划一场禁书的大运动,苦于找不到杀一儆百的案例,这个字典的事,正好撞到了枪口上。成为乾隆查抄禁书,掀起文化运动的借口。这个字典的作者叫做王锡侯,已经是以65岁的老人了,本打算写本字典卖钱混口饭吃,结果却被当成典型,判了一个凌迟处死,又是一个千刀万剐的死法,然后全家抄家,他的家里人不是死缓就是发配为奴,甚至上报这个案件的官员江西巡抚海成,也因为有眼无珠,被判了个死刑,后来乾隆还表现出仁慈,给改了个斩监侯的死缓。这件大案之后,全国上下可谓是人人自危。恐怖气氛浓重。这可能就是乾隆要的效果。
借着文字运动收缴禁书,堆积如山。主要就是记载清军入关多么残暴,要不就是什么蛮夷之类的内容,反正乾隆脆弱的小心脏看不了这个。清朝统治者就怕人家说他们的天下来路不正,所以特别心虚,谁说我不好,我就弄死谁。他们一直反复强调,我是从反贼李自成手里拿到的江山,是替大明报仇雪恨的,我们不是入侵。你们要恨就应该恨李自成,但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要不是你牵制了明军主力,李自成的乌合之众能有什么作为。另外,你帮人家报仇说的好听,那南边的半壁江山呢?还不是你清军打下来的,而且还上演了嘉定三屠的惨案,杀了近10万人,这一点不次于大家仇视的南京大屠杀,而在清刚入关的时候,根本就不拿汉人当人,俘获人口牲畜都是放在一起统计的。只是后来为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基本就不提了。康熙皇帝开始,逐渐的缓和和汉人的关系,把抓来的几百万奴隶都给释放了。但问题是这些已经留下了足够的历史证据,所以康雍乾三朝一直在企图毁灭证据,不断的烧掉书籍。形成了一场文化的浩劫,历史学家可以推算官方烧掉了多少书,但却无法估算百姓自行销毁了多少,大量的知识传承被中断。从中华文化的角度来讲,乾隆朝罪不可恕。
乾隆皇帝自己是个戏迷,就爱看戏。他还主抓了戏曲工作,把原来很多不能演的禁戏都给他复活了,但是有修改的复活。不光让演戏娱乐大家的生活,他还希望用戏台上的角色教育无知的百姓。大概只有五类戏不许唱,一类是政治类,第二是才子佳人类,第三是水浒类,第四是宫斗类,第五是凶杀暴力类。有人问了才子佳人为什么也不让唱,乾隆觉得他低俗黄色下流,红楼梦也属于这一类,所以能唱的戏也就只有三国和西游记了。反正就是要宣传,天下统一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在乾隆的眼里是容不得那些理学家的,任何自命不凡的人都会遭到打击,甚至乾隆会通过严刑峻法逼你承认一些很低俗的事情,然后摘掉你的光环,在乾隆眼里,这个时代的圣人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自己。所有人在他眼里都是假道学,你越是装腔作势,我就要扒掉你的伪装。这么做的副作用就是,社会一下子失去了楷模,大家再也没有了精神支柱,不信天也不信地了,一个没有信仰的社会随即开始,后来人心越来越混乱,当官就为赚钱,甚至没有人再愿意去装那么一下道德。这个社会的道德,被乾隆彻底摧垮了。随着取代的就是各种互相污蔑,诬告。各种诋毁。每个人都高度恐惧之中。到了乾隆17年,皇帝也觉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事情再这么搞下去,恐怕要乱,所以他高调处理了几起诬告案,这就是向外界宣布,文字狱到此为止,不要再扩大了。
在乾隆晚年的时候,他给自己写了个评语,说中国历史上活过70岁的皇帝不多,汉武帝晚年失政,梁武帝不得善终,唐明皇仓皇逃出长安,宋高宗只知道偏安一隅,能算得上伟大的皇帝的,只有元世祖忽必烈和明太祖朱元璋,但这两人都是只有武功没有文治,只有他自己乾隆,有文治又有武功。所以乾隆每到过大寿生日,全都要大办一场。比如八十岁的生日,他足足办了三个月。但偏偏有人砸场子,这期间有人上书声讨议罪银制度,这是乾隆的发明,说的是无论你犯了什么事,都可以拿银子来抵罪。这实际上就是包容了贪污鼓励大家去腐败捞钱。
其实乾隆心里非常清楚是怎么回事,这都是和珅搞的,他把议罪银制度化了,而罚上来的银子,都给了皇帝,变成了皇帝的小金库。换句话说,所谓议罪银就是拿钱行贿皇帝。皇帝成了最大的贪污受贿者。而且你拿人钱财就要给人消灾,处罚不处罚可不就皇帝一句话的事吗!所以这里面有乾隆的利益,他虽然不明说,也肯定不会高兴,于是他就批复上书的大臣,你说议罪银不好,你说这让国家利益受损,你说有人中饱私囊,用公家的钱保自己的命,那么你拿出证据来。乾隆这就属于较劲了,目的就是让大臣知难而退,其实他当然知道,很多公款都借着议罪银流入了他的小金库。
不过这哥们叫做尹壮图,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确实有点愣,他说他在中国走了一圈,发现大清已经烂透了,各地都是贪污腐败,搜刮民脂民膏。他还说如果乾隆不信,可以派人跟我一块去调查取证。人家乾隆正在那说自己是千古一帝呢,你这就说全国上下已经烂透了,你这是什么意思,皇帝其实这时候已经起了杀心,只是这时候杀他,必然有损名声。所以得把它搞臭了再杀,于是乾隆公开了和尹壮图的书信往来,大意就是说,成!我跟你打个赌,你不是说我的治下,民不聊生贪污腐败吗?你去找,找到我就认输,我承认这几十年我白干了,从此不再吹牛逼。如果找不到,我再治你的罪,注意此时是乾隆晚年,他也急需给自己证明,要一个千古定论。其实当时吏治怎么样,已经不用多说,连朝鲜的李朝实录都有记载,当时就是乱七八糟,上下贪污,官官相护。跟尹壮图说的基本差不多。你想想大贪官和珅主政,还能有啥好。再加上乾隆岁数大了,年老体衰,听力下降视力也减退,所以很多事情其实他都不管了。而且记忆力也越来越差,经常记不得自己是不是吃过早饭了。后来又患上了失眠症,晚上睡不着,白天晕晕乎乎。根本没心思处理朝政。所以不服老不行,体力、智力、身体全都大不如前,但工作量一点都没少,你想想结果会怎么样。朝政很快就废弛了。而且越到晚年,脾气也越来越温和,没有了原来的残忍。自己也害怕死亡,所以对于底下人又开始重新宽容。乾隆13年,他复核的死刑基本全都是人头落地,而乾隆四十九年,他把几年来的死刑犯基本全都免死发配。到了乾隆55年,8000多人又一次免于死刑。议罪银制度就是在他晚年的时候出现的,啥罪不罪的,给点钱得了。
乾隆岁数大了之后,底下的人也都开始混日子,很多地方官都对政事不闻不问,能拖就拖。有些案子非常清晰,且人脏并货,但就是没人审理。然后各部门之间扯皮,踢皮球,你要找地方官打个官司,没有几年都审不下来。可见原来高效运转的官僚体系已经彻底崩溃,再加上人口激增,民怨开始越来越多。各地纷纷有出现了民变。
乾隆早期下江南,还是体察民情,而到了晚期再次南巡性质就变了,基本就是去找玩意的,乾隆走到哪,哪就变成了赛宝大会。地方官在民间寻找各种奇珍异宝,讨皇帝开心。我们之前说和珅,一开始出道是一位才子,是以反腐著名的,而乾隆何尝不是如此,他一开始也是拒绝别人进贡。但后来到了晚年,却酷爱别人进贡,从简朴的生活,到晚年极尽奢华,我们看到皇帝在生活面前,只要意志力稍微有所放松,同样会被腐蚀。当然乾隆可能也未必有所察觉,就跟我们现在很多官员一样。觉得收一些字画古董,这不能算是受贿,乾隆可能也是这么觉得,我有文化才会收集这些,顶多算个收藏。当然后来我们发明了个词,管这种现象叫做雅贿。
乾隆后来还给自己辩解,说这种行为,是大臣们自掏腰包,跟我联络感情,但用脚趾想也知道不可能,这些宝贝每个都价值连城,大臣们凭借俸禄根本就买不起。后来事实证明,向皇帝进贡最多的就是贪腐最多的,比如那个被和珅反腐的云南总督李侍尧,他就是进贡狂魔。一度成为乾隆宠臣。山东巡抚国泰也是进贡小能手,后来被查发现为了给皇帝进贡,这哥们玩命贪污,导致山东一个省亏空。
我们经常讲上行下效,乾隆都这么腐败了,那么官场必然也是腐败盛行,大家都是吃喝送礼。当年盛世的景象,完全不复存在。其实大体贪污受贿,都是以权力换钱这么简单。那么既然你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自然也就能捞到最多的钱,于是聪明人和珅就给乾隆的奢靡生活,量身制作了议罪银制度。还美其名曰,皇帝生活不能减,又不能增加百姓负担,那么就由大臣们出吧,还得是那种犯了罪的大臣。但你也不想想,这些人的钱都是从哪来的呢?咱们明天来好好说说,这个让帝国由盛转衰的议罪银,看看到底有多大的危害。
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