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能不能帮你赚钱?《经济学的意义》
经济学的意义 1:经济学能不能帮你赚钱?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之前很多人都会问一些关于经济学的问题,总以为学了经济学就能赚大钱了,真实情况如此吗?为什么老齐总说,经济学家和投资者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职业,经济学家到底是一个什么职业,我们今天找来一本书,给大家详细回答一下这些问题。这本书就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北大的姚洋教授写的一本通俗读物,就叫做经济学的意义,他在这本书里,刚好回答了这些问题。
普通老百姓对于经济学存在重大的误解,认为经济学家就要什么都了解,上到国家政策,下到理财买房,全都要无所不包,作者作为一个经济学教授,也经常遭遇到围追堵截,被问到各种奇葩问题,特别是该炒什么股票,该在哪买房等等。甚至很多人在MBA班上,上来就问,你能不能告诉我该做点什么,该怎么赚钱。但对于这些问题,经济学家统统都回答不了。作者还有个比喻,就好比你问一个物理学家,哪种奔驰车更好,能不能给我造出来是一样的。汽车虽然也是物理学范畴的研究对象,但是物理学家并不负责造汽车。同样的,经济学家被定义为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的科学,但他也并不负责赚钱。经济学家的主要工作是理解和解释现实,并不参与到市场中去赚钱。老齐也有个比喻,经济学家就好比足球和篮球的解说员,他们负责解说比赛,帮助观众理解比赛进程和运动员的意图,但是他们并不去参与比赛,甚至绝大多数解说员,也没有能力打比赛。
经济学其实是完全建立在理性人假设上的,也就是把人都理解成为自私自利,这里面自私自利要分开,特别是自利,他跟自私不一样,人为了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甚至可能会做出利他行为。比如做生意的本质就是如此,先赚人气,才能赚钱,你得先利他,对别人有价值,有意义,才能最终利己。这其实也是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大家都在想着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如果要完整理性,甚至一个人还要知道未来可能出现的状态,以及不同状态出现的概率。这其实就是说,人应该具备规划未来的能力。那么理性人假设是从哪来的呢,主要是从西方传进来的。但我们这里的很多先贤也提到了类似的说法,比如王阳明,一开始他相信的是朱熹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但后来有了完全不一样的开悟,发现道德就在心中,从而开创了知行合一的心学。其实就是理性思考。
那么既然理性,自私自利没有错误,就出现了下一个问题,怎么能保证这个社会不会变成物欲横流,这就是亚当斯密考虑经济学的初衷了。我们都知道,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也成了经济学的起源,但其实亚当斯密自己也深受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影响。自利是人性的一部分。斯密很显然接受了这样的思想。
所谓启蒙运动说白了就是让人们摆脱思想的束缚,恢复人性,也就是王阳明说的,良知就在你的心中。斯密也说,道德就是你心中的那个想法。我们可以通过市场来释放人性。之前有一些学者也在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道德,研究自私,比如有个生物学家就写了一本书,叫做自私的基因,里面说人的架构本身就是一个自私的设计。心脏想要延续下去,他就需要肺。每个器官都在为自己考虑,所以最终形成了协调合作。一个器官出问题,其他器官就都会出问题。但作者说,这个解释有点过了。以至于很多经济学家,在后面也是通过完全自私的角度,去解释市场合作。这也有失偏颇。他要说的事,理性人只是一个假设,但并非是人性的全部,人性当中也还是有很多利他因素的。
经济学在自私自利的假设之上,通过数学的计算,构建了很多的模型,这就让他变得更加理性,作者在北大做过实验,最后发现,也确实是学经济学的同学,会更加理性。其实人都是这样的,你学什么,就会慢慢相信什么,他自己就不知不觉中,相信人都是自私自利的。
但也有人提出过质疑,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就是写错误的行为的那位,我们讲过他的书,塞勒就说,理性假设是错误的,他的依据是,通过理性人假设做推断的话,那就应该得到一个结论,人在决策的时候,不应该考虑沉没成本。但是这个并不成立。塞勒说的啥意思?其实就是假设你去看一场电影,发现很无聊的,此时你是要忍住无聊,把电影看完呢,还是应该站起来就走。理性人的话,肯定是要站起来就走,已经浪费了金钱,就不应该在浪费时间了。但大部分人,都会忍住把无聊的电影看完。
大家的心里活动就是,钱我都花了,不继续看下去,我就亏了。这才是正常人的想法。这种决策其实很多,比如在投资中,你买入之后,很多人都会拿自己的买入价去衡量,甚至做出买入卖出的依据,赚钱了就愿意卖,不赚钱就愿意扛着。这其实也是忽略了沉默成本的心里。于是就专门出现了一门学问,也是塞勒的研究领域,就是行为金融学。也就是说,理性行为是一种总体的假设,但非理性行为,却有很多种。大体上来说就是大家会在内心设置一个账户,只是有些人的心理账户感强,有些人偏弱。但或多或少,都会有这种意识。
我们需要承认的一点是,理性人假设确实没办法完全涵盖人的多样性想法和行为,他的意义只在于做均值研究。从而解释一些普遍性规律。比如价格提高的时候,需求就会下降。解释整个市场,这就是经济学的意义所在。所以不能抬杠,你说个例,肯定会有,比如茅台涨价就不影响销量,但那不是常态。
下一个问题,经济学能不能赚钱?经济学只能解释一些市场的均值规律,但是要想赚钱,光了解均值肯定是不行的。赚钱必须要关注极致,比如我们之前给大家讲过的周期理论,我们要找到那个钟摆的极致位,从而获得更大的投资胜率和赔率。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家,很懂经济,但是在实操层面,可能依旧很菜。作者还举例,北大的著名经济学家宋国青老师,教会了他初中学历的弟弟去炒期货,结果他弟弟赚钱了,他却赚不到。所以经济学家和投资者是两个概念,一个抓均值找普遍现象,一个抓极致找特性,说的再简单点,就是你得有赌性,敢于冒险。而经济学家,在瞻前顾后之后,机会也就不存在了。而老齐的理解,经济学家负责过去,投资者关注未来,经济学家负责解释,投资者负责布局。他完全就是不同的两个职业。
金融原来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现在却成了专门的学问,专门研究,股债,商品,融资投资。房地产。金融研究的东西显然更加实用,但是即便把这些东西都研究透了,也未必能够赚钱。因为这东西极其复杂,叠加众多投资者的博弈,很多东西就没有了一定之规。另外瞬息万变,有一些规律,但是每次好像又都不太一样。即便有个特别有效地方法,当大家都知道之后,也就拥挤了,然后就失效了。确实有些人会对某些策略保密很长时间,但是被别人挖出来,也是早晚的事。
学问是普遍性的规律,而赚钱一定是个性化的策略。或者说解释需要普遍性的认知,但是投资和布局,抓的其实就是特性。知道了这些,你就知道该怎么去看经济学家了。千万别听经济学家的建议。他知道的你其实也知道,他给的建议,基本都是大众化的建议。不但赚不来钱,甚至变成坑的概率更大。
经济学真正应该研究的东西,也不是如何赚钱,而是如何做到经世济民,怎么能让一个国家由穷变富,怎么去提高经济的效率。但是从国家决策的角度,并不一定会完全做经济决策,比如共同富裕,显然就不符合经济学规律,这意味着要降低经济效率,但是他却政治正确,所以政治也在持续的推动。其实我们做出的很多政策,都很不经济。但如果你站在更高的视角去看,这些做法都是有道理的。还比如主导产业升级,给新兴行业的政策扶持等等。
而且经济学也是有流派的,这些不同派别的经济学家们,也打的不亦乐乎,甚至唇枪舌剑。像二十一资本论的作者皮凯蒂就建议,全球征税,大家税率一样,资本想跑也跑不了。这就是左翼思想,而右翼的经济学家们,会反驳他什么呢?咱们明天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