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友风采|梁国勇: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梁国勇


创造物质财富是“立功”,创造精神财富是“立言”,创造了物质和精神财富后无私地给予大众是“立德”,唯此虽久不废,可谓不朽。

上财信息91级校友


梁国勇,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1991级校友,联合国贸发会议经济事务官员,旅居海外的知名学者。他一直处在研究和国际合作的最前沿,自2005年以来是年度《世界投资报告》主笔之一,其个人学术研究兼及战略管理和公共政策,尤其在国际经济和发展领域著述颇丰。梁国勇博士师承约翰·邓宁教授等著名学者,在投资的产业影响等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研究。他于《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独立撰写及参编学术著作十余部。其近著《中国经济2040:全球变局与中国道路》产生了显著影响,获得了广泛好评。


《左传》中鲁大夫叔孙豹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之说。梁国勇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三不朽”作出了独特的解读。他说:“创造物质财富是“立功”,创造精神财富是“立言”,创造了物质和精神财富后无私地给予大众是“立德”,唯此虽久不废,可谓不朽”。 


功成于勤勉,路始于足下


91年那会儿,杨浦大桥、东方明珠刚刚建成了一半,五角场也还没有现在这样又高又新的大楼,梁国勇就这样踩着一条泥泞的小道,踏入了上财校门,来到信息学院。


梁国勇很怀念自己本科时埋头苦读的时光。他说:“我很幸运,能在经济信息管理系(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前身)学习,那时候学到的数学和计算机知识深刻地影响了我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现在想想是最有用的。”虽然访谈过程中梁国勇并未提及自己究竟如何地刻苦、如何地努力,相反神情还有些轻描淡写,但我们可想而知,四年连续获得一等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的的确确承载了他泡在图书馆里的许多个日日夜夜、一页一页慢慢“啃”掉的晦涩难懂的专业书本和他那因努力与勤勉而未被辜负的青春年华。


梁国勇发现,当初下苦功学习和积累的这些知识并非仅仅为考试之用,为功利之用。而在信息学院严格训练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让他能够更快的接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环境中,梁博士都能从经历中总结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利用已有结构重新创造出更完备的框架来。就好像毛竹一般,在生命初始阶段长势极度缓慢,因为它的根部在人们看不见的地下努力延伸,它的根系最长可以铺很远,使它日后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自己需要的营养和雨水,而梁国勇的本科生涯亦像这竹子的“蓄力”阶段。他随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投资方向的研究生,硕士期间他获得全校研究生综合测评第一名,由于表现优秀破格留校在当时的证券期货学院任教。


“既要埋头干活,也要抬头看路,后者更可能决定你的成功。”梁国勇深感开拓国际视野的必要,决定去海外攻读博士。虽然当时难以割舍上海的工作与生活,但他依然坚定地将自己的目光投向更远更广阔的地方。事实证明他当时的决定是正确和有远见的。博士毕业之际,他的论文关于投资对产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处在了当时国际上该研究领域的最前沿,对当年《世界投资报告》的撰写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导师力荐下最终进入该报告的撰稿团队,并成为主笔之一。


言存于胸襟,品诗意人生


夜雨感怀

雨打孤蓬问所从,青山踏遍觅奇峰。

东观沧海连天浪,北望昆仑不老松。

酒醉竹林虚圣迹,诗成曲水映仙踪。

临觞欲对前人月,漫卷寒云几万重。


这是梁国勇作于2016年3月的一首七律,摘录自其个人微博。梁国勇在学习与工作中总带着埋头苦干的冲劲和韧劲,而在生活中他却常常展现出富有诗意、文采的另一面。


他说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诗歌爱好者,还开玩笑说:“说不定下一本出的书是诗集。”梁国勇认为,我们除了需要学习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之外,更需要有人文素养、家国情怀,这是美好思想、情感和人生的基础。读书、实践、交朋友都是学习的方式。读书不在多而在精;对现代人而言,读经典著作其实是与古圣先贤对话,一定要珍惜这样的机会。他认为,对古典文明和中外历史的把握需要立足于经典文献,但也要关注古迹古物,做到物质和精神文明并重。要认识到东西方文明各有所长;我们国家发展到现在,必须超越“体”、“用”之辩,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人类文明之精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梁国勇雅好古物,自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成立之日起即担任理事。他还喜爱古典文学、书画、园林艺术,涉猎甚广,交游亦如此。以文字、器物为媒介与古人沟通,博古通今,俯仰天地,对于过往与未来的领悟便有了全然不同的觉知。他常面对雪中之松、风中之兰、雨中之竹,思考自然与人生。他在自家门前种竹几竿,体悟白居易所说竹之本固、性直、心虚、节贞,追慕古君子之风。雅集吟几句诗词,机暇赏古董珍玩,就连饮食起居也是讲究美感的。这些丝毫不像常人印象中古板的学者,反倒给人几分“浪迹江湖,快意人生”的剑客之感。这不由让我们想起了他的一首五律:


雪中有感 

长歌歌未竞,目断又凭栏。

雪入苍山静,云从碧水寒。

鹰扬归牧野,鱼跃出层澜。

莫问舟中事,江湖可尽欢。


梁国勇曾说:“真正的进步和提升,不是不断‘得’的过程,而是不断‘舍’的过程,是为社会‘付出’物质和精神财富,与此同时‘舍弃’自身妄念的过程。” 人生处处有得失,有时失亦是得。他正是怀着一颗平常心,迈过挫折与坎坷,主动放弃可有可无之事物,以求得生命中最纯粹、最有价值之所在,将生活也过成了一首诗。


积极的建言者,孤勇的预言家

▲梁国勇博士在中国国际电视台上发表观点

梁国勇认为,经济学应以探索规律为本,以经世济民为用。因此,他一直强调学以致用,致力于以政策和实务为导向的研究。谈到对具体问题的分析,“科学的方法是分析的基础,而理论是分析的工具;在对理论工具的运用上既要高屋建瓴,也要融会贯通;分析对实践的指导离不开规范的论证,更离不开实证的研究”他还说“面对很多新问题,要认识到现有理论和方法的不足,尝试突破;面对经济体系的关联性、复杂性,面对认知的片面性、局限性,很多情况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他还特别强调“心法”的重要,并引用《大学》中的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梁国勇特别重视把握全局、独到分析、准确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发现重大问题、积极明智建言,他也一直践行着这样的理念。短期、少数的正确判断和预测并不难,长期、大概率的正确判断和预测则是难能可贵的。十几年来,梁国勇不断跟踪国际、国内最新经济动态,并持续作出有预见性和决策价值的重要判断——我们对网上公开信息的简单搜索就说明了这一点。金融方面,以人民币汇率为例:梁国勇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持续作出准确预测,并每每先于市场捕捉到重大的趋势变化。在始于2015年8月的人民币贬值潮后期市场预期汇率“破7”、政策分歧加大的时刻,他却明确提出6.8-7的“底线区间”概念。随后,他又作出了人民币和美元走势“负相关”的判断,准确预见了弱势美元阶段人民币汇率的持续走强。


宏观经济方面同样是这样。早在2009年,梁国勇在题为《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应适当下调》提出中国经济下一个十年的增长目标水平应下调至7%,并特别强调了“保增长”与“调结构”及“防泡沫”的矛盾,以及避免强刺激的必要性。提出降低增速目标,梁博士是最早的。该建议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并在“十二五”规划中得到了体现。之后,他在很多场合都强调,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应该从“求快”转为“求稳”,应实现从重视速度和总量到重视结构和质量的转变,并特别注意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他还基于对未来30年中国经济发展路径的展望,提出了阶段性降速、区间内稳定的“增长平台”论,判断中国人均GDP可望于2025年左右跨入12000美元的高收入门槛,GDP总量于2030年左右超过美国。这些观点产生了很大反响,影响了社会预期,多家国际投行随后都发表报告阐述了类似观点。2011年,梁国勇发表了题为《过度货币化假说》的评论文章,最早对M2总量和M2 与GDP之比进行了国际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货币超发”的成因及其可能带来的经济问题。现在,在中国M2总量即将超过美欧之和的时刻,11年那篇文章的先见之明又再次引起关注。


梁国勇持续关注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动态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并率先作出关键判断,提出重要建议。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际,他就提出了全球化从强势转向弱势、世界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低速的“双重转变”的观点。这一观点在当时看来很大胆,但已经为10年来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的演进所证实。在2014年接受国研网采访之际,梁国勇又率先对“逆全球化”倾向作出了预警,并指出了一些随后出现的问题,特别是部分国家国内政治上的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国际政策上的孤立主义、保护主义,以及资源的“逆向”流动,特别是工业生产能力和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回流。他指出,中国必须审慎应对,以保住既有的发展成果,同时应在推动全球化进程和全球治理变革中有更积极作为,以改善发展的外部环境。


在具体的国际经贸问题上也是如此,不妨以近例说明。梁国勇在去年8月15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对中国发起‘301调查’可能会被美国作为在贸易谈判中讨价还价的手段,而单边贸易措施有引发贸易战的风险”。他还在随后的采访中说:“中国政府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战略以及一系列相关政策可能成为调查对象;中国的高科技行业和企业也难免受到调查影响,特别是通信设备、集成电路等重要行业,以及那些处于创新前沿的民族企业”。今年以来事态的进展证明了这些判断,特别是中兴通讯遭受制裁也显示了一年前预警的重要价值,想必持仓中兴者在股票停牌中和复牌后一定深有体会。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梁国勇置身于全球经济的大浪潮中,带着孤勇的豪情,坚持独立的思考。这时代的浪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汹涌激荡,很多人只能被浪推着挤着茫然地向前走,不被浪潮所左右难,看清浪潮将去向何方亦难,及时地告诉大家如何驾驭浪潮更难。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世界,有些人躲在“互联网的假面”后面或怒斥抨击或人云亦云;有些人无力抵挡路人甲乙丙丁的怒骂嘲笑,索性“沉默是金”。而梁国勇却独处一隅,上下求索,以笔为犁,默默耕耘。他以先贤为榜样,秉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牢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兀自坚守着一名经济学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梁国勇博士为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学生讲解中国经济


心系故土,献书祖国


虽然身在海外,但梁国勇坚持对中国经济的密切关注和深入分析,并通过会议发言、媒体采访和专栏文章等各种形式为国家献计献策。他经常在重要论坛发表演讲,其观点也持续发表于重要报刊媒体。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梁国勇的很多观点都是独到并具有前瞻性的,他的建议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对国家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谈及一些高层、内部建言的具体事例时,梁国勇并未多言,但临机受命、为国效劳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投资分析离不开经济预期,短期决策离不开长期判断,成功的个人、企业发展离不开兼具广度和深度的视野,也来不开兼及中国和世界的大局观和历史观。2017年出版的梁国勇博士的新著《中国经济2040:全球变局与中国道路》就诠释了这样的理念。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经济发展是一个“奇迹”。怎样解读“中国奇迹”,怎样解释中国经济过去为什么成功?如何再创“中国奇迹”,如何探索中国经济将来怎么成功?梁博士在这本书中建立了一个涵盖经济、金融、贸易、投资的国际经济逻辑体系,并提出了一个全面认识中国经济转型的分析架构,从而将上述两个问题结合起来,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


梁国勇认为,始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将继续深化,而消费、服务、绿色化和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的“新转型”将塑造中国经济的未来。他最早于2014年财新峰会的即兴演讲中提出了这一观点,随后在《中国经济2040》一书中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一分析架构来源于对中国的研究,但却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意义——它代表了对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转型的全新、全面认识,也提供了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关注的结构变量和政策抓手。访谈中,梁国勇引用了钱颖一教授的话“如果能把在研究中国相关问题中发现的道理上升到一般规律,这不仅能对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有所贡献,反过来还能加深对中国相关问题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在《中国经济2040》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局话:“谨以此书先给我的祖国。”我们了解到,梁国勇还为这本书写了一篇后记,但最终弃之未用。我们在其中看到了这样一段话:“这本书对我而言也是一个交代。身遥未敢忘忧国,远在海外的我能为吾国吾民做些什么?我想,观察,思索,建言,可能是现阶段所能做的。”的确,身在海外的他,目光常常落在远方的群山重云之中,带着对故国的思恋 ……


对母校和学院的祝福

作为上财人、信息人,我深感自豪。看到学校、学院近年的发展,我由衷地高兴。有机会回到信息系,和90后乃至00后的新一代信息人交流,是难忘的经历。信息系四年的学习使我终生受益,感恩学院,感恩老师。信息学院,明天更辉煌!



  转自上海财经大学



往期精彩回顾

校友福利:

《上海财经大学校友服务手册》上线啦!

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分会组织最全信息查询表

《上财风险管理论坛》2018年第3期重磅呈现,欢迎下载!


校友活动:

上财1988届、1998届、2008届校友秩年返校线上报名开始!

1988级研究生入校30周年返校活动成功举办

校友论坛:

李迅雷:减税要和居民收入结构调整相结合 才能更加良性

秦健:中国投资界不能只关注风口 未来这些领域的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喜欢的给小编点个赞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