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征文 | 一段漫长而又短暂的旅程——致上财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时间as生命的野兽 Author 方亦文
毕业季征文
又到一年毕业季。自上财校友会发起2020年“那些年,我在SUFE的青春岁月”征文活动后,受到海内外上财校友的热烈回应,校友会陆续收到了来自各届校友的积极投稿。每一篇文字都流露着深深的母校情、同窗情以及对刚毕业校友的殷切关怀与祝福。上财校友会将在5月30日至6月30日期间陆续发布校友的精彩来稿,欢迎广大校友积极投稿(详情请见“阅读原文”)并转发您喜欢的文章(阅读量最高的作品将获得新增设的“最受欢迎奖”)。
一段漫长而又短暂的旅程——致上财
今天是6月28日,我来到了上海,扫码进校,办理最后一道离校手续——退宿,这一环节的完毕则意味着与上财做正式的告别了。
而距上一次离开上海的日子(1月18号)已经过去快半年的时间了。今天步入地铁,车厢里人人戴着口罩,而在上次离去时车厢里只我一人戴着,那么做只是出于个人一点谨小慎微的考虑做了一个预防措施,完全没有预料到形势会发生如此剧变,那时心中还是满怀欢喜地期待年后的论文答辩及正式的毕业典礼,不期然这一切都只能在云中完成了。
虽说病毒迫使人与人之间不得不疏离开来,那些充分传达情感和信息的彼此之间都在现场的交流方式被迫中断,只能在云中进行上述活动令人感到些许的遗憾,但也正是有了这种特殊体验让人深信,无论通信技术如何进步,都无法取代人和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技术只是也只能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工具。
由此不由得思考大学的价值以及大学校园的功能。大学并非仅仅一群人单向地向另一群人传播知识的平台,若如此,那么如今的网络授课似乎已经承担起了大学的全部功用,也似乎表明不需要校园了。然而,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平台,更加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让各种不同背景的人汇集起来,展开广泛交流的场所,凸显了大学校园的功能,由此逐渐形成一所大学的学术氛围和塑造一种精神气质,这种氛围及散发出的气质对于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有某些潜移默化的影响。
具体到上财,我很享受在此度过的日子,那是一段非常美妙的时光。以下文字取自我的博士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写于3月11日表达了我对上财的感受。正如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上财到底是什么样的大学,每个毕业的校友都有自己的定论,此处的文字仅仅是我的感受。
在我的博士毕业答辩论文即将完成之际,回首在上海财经大学度过的这段历程,不禁感慨这是一段多么漫长又是多么短暂的苦乐交织的人生旅程!在标准意义下,一段时间有多长是固定不变的,该是几年就是几年,不会既是漫长又是短暂这一对立的情形。然而,对于有情感和有意识的人来说,一段固定时间的长短是可以由人的主观感受来衡量的,所以须对这一看似矛盾的说法做出一番具有带有个人色彩的解释。
先谈谈为何是漫长的。众所周知,博士学术生涯绝不会是平坦的大道,而是布满了太多崎岖不平的坎坷之路,唯有一步步艰难走过,最后才能到达胜利的终点。上海财经大学雄心勃勃地为培养博士立下了很高的学术标准,可以说是几乎完全参造世界一流大学而定下的,这从培养体系的设置和培养过程可以看出来。
一位博士生走进上海财经大学,无论他或她进校之前是何种学术背景,都须经历大约两年时间密集的高强度的课程学习。虽然在私底下有不少人对此安排颇有怨言,认为如此长时间累人的课程学习并非是一个必要,甚而觉得对博士生在基本学制内正常毕业造成了一个障碍,因这样的时间本可以用来直接进入某个问题,埋首做论文完成规定的毕业要求即可。
然而,在我看来,对于博士生来说,这样长时间高强度课程学习非常有必要。博士生首先要博,然后才能专,那种没有广博知识的专必然流于肤浅的专。一名博士生须对本学科的知识要有一个广泛而精深的全景式的把握,这不仅为完成眼前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日后长远的发展奠定了基石。有时甚至认为高难度博士的课程学习可能是整个博士培养中最重要的,那样仅仅只靠发表了论文即可博士毕业实在配不上博士这一称号。能否通过这一课程学习阶段是一个基本的区分标准,为一位博士生树立了较高的学术品位和辨识能力,能够识别出哪些人、哪些文章是高水平的,那么在他选择某一课题进行研究时不至于失去一定的判断标准。长时间高难度的密集课程学习或许是上海财经大学有别于其他大学的一个特色也是一个优势,尽管在具体的执行过程还有待完善的地方。
在完成了课程学习之后,紧接着的是中期考核,也就是对前面的课程学习结果进行考核,并且对某一方向有所认识,选择某个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之后才算真正进入博士论文阶段。对于我来说,这中间经历了很多挫折,独立摸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花去了很多时间,并且一开始选择的问题由于一些无法把握的原因放弃了,这一折腾耗去了不少时间,导致在第一次开题时未能通过。虽然如此,但我不觉得那中间的时间是浪费掉了。
胡适说过:“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那中间经历的曲折锻炼了独立做研究的能力。我想一个人在其一生的学术生涯中,不可能只依赖初始选中的题目一直做下去,总有那么一刻,要么是兴趣变了,要么那一方向没什么东西可挖了,从而必须改换研究方向,独自寻找新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最终选择了本福德定律作为研究对象。然而,虽然已经选定这一大的方向,并且阅读了上百篇有关这一定律的文献之后,选择某一个具体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也是一个不断比较和取舍的过程。这之间也花去了一段时间,最终从概率角度对这一定律的广泛存在性做出一定的解释,并做了一定的应用研究。
在研究有了一定成果,撰写成论文之后投稿也是一番心力交瘁的过程。投稿、被拒、修改,再投稿、再被拒,再修改,然后再投,中间经历好几轮反反复复的投稿被拒修改完善的过程才最终得以发表,到那时才收获一点信心进入毕业论文阶段。于我而言,写作博士毕业论文如同在写一本完整的书,在主体部分完成之后又是很多的细节需要不断地去完善,总是希望尽力完成达到最好结果。
回首乍看之下,这一历程充满了太多的艰辛和曲折,有时甚至绝望地想要放弃,可在一番忍耐和思考之后重拾一点信心,又满怀希望继续前行,之后又是反复经历面临绝望的深渊和发现希望的曙光的过程,才最终熬过了这漫长的征程。
虽然经历种种困难和挫折,但我必须得说,在那些艰难时刻的间歇闪耀着迷人的光彩,这是一段非常美妙的生活。我很乐意过这样一种生活,甚至希望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下去,永远不要有结束的那一天,直至由我的人生尽头来终结。而能获得这一切得益于有了上海财经大学这个平台。
上海财经大学,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学术氛围,都是一个理想的生活和学习及研究之所。来到此地的人,只要有心向学善加利用都可以有满意的收获。从硬件来说,一座体量庞大、环境典雅精致的图书馆是这所大学的灵魂,所藏图书不仅学科分布广泛而且每一学科的书的品质也很高。假使图书馆的书大部分由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推荐购买的话,那么表明这是一个有着很高智识水平的群体。在这样的图书馆学习,不仅可以专心阅读本学科的书籍,还可以从阅读诸如优秀的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中获得思维的放松和有益的启发。
其他如教室、自习室、食堂、运动场、宿舍等都为学习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除了这些良好的设施外,更加重要的是有一种软性的实力存在于这所大学。凭借位于上海及雄厚的资源优势,上海财经大学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学术精英云集于此,或是长期工作或是短期交流。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新的知识而且也营造了丰富而多元化的学术气氛,能够感受到他们学术研究的热情和专业水平。虽然我是以在职身份在读书,但几乎是以全职的状态在这里生活和学习,我相信唯有这样才能将融入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氛围中,而不是将这里仅仅当作为完成论文而方便获取资料的地方。
所以我必须承认,在上海财经大学度过的这些年收获非常大,很是留恋这样一种自由自在的学术生活。临近结束的日子愈近就愈发让人难以忘怀,甚而觉得美好的生活总是那么短暂。回想起来,我能够得到并享受这段美好时光,首先必须要感谢我的导师陈启宏,正是他给了我这个机会来到这里学习。他严谨的学术态度一直鞭策着我,并且能够宽容我自由选题。虽然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没有细致入微的指导,但是他总是能够适时地给我提出恰当的指导性的意见,鼓舞着我努力完成自己的研究任务,其次我也要感谢数学学院的各位老师的教导,还有那些在一起的学习的同学们给我的帮助,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无私的支持和不断的鼓励。
2020年6月28日 夜
方国军
上海财经大学2020届应用概率专业博士
目前任教于安徽工程大学
征文审稿:刘志远, 杨培雷, 陈发祥, 王联合
图片提供:方国军
往期精彩回顾
校友福利:
助力扶贫专题:@海内外SUFER,助力元阳脱贫攻坚等你来接力!
全球上财校友们,让我们买光它!!!
助力就业专题:上海财经大学国家重点战略发展区域实习就业空中双选会 企业邀请函
共克时艰,就业冲刺 ——致上财备案校友组织和广大校友的倡议书
校友会活动:
探索校友工作新模式: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与同学情怀(上海)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活动回顾 | 千里万里母校送上最美的祝福——外滩之窗亮灯仪式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