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校庆】《中国民航报》头版头条:中国民航大学人才培养纪实
《中国民航报》8月19号头版头条
桃李满园霞满天
为民航强国建设输送一流人才
—— 中国民航大学人才培养纪实
记者 田以丹 通讯员 陈红叶
开栏的话
强国之路,教育先行。扎扎实实把民航教育办好,才能为民航强国建设、民航科教发展提供有力支撑。70年来,中国民航大学伴随着新中国民航发展、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步成长,被誉为“中国民航人才的摇篮”。她始终不忘初心,勇担建设民航强国的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七十载春华秋实,巍巍学府,风雨兼程;七十载岁序更新,生机勃勃,昂扬奋发。面向未来,中国民航大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为推动中国民航进入发展阶段转换期、发展质量提升期和发展格局拓展期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中国民航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本报开设《赓续荣光·遂梦飞翔》专栏,展现其在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创新成果。
“感谢母校的培养,祝母校生日快乐!我会在岗位上守一颗初心,追一个梦想,闯一片天地,争一份荣光。昔日母校圆我民航梦,明日我圆民航强国梦!”在中国民航大学即将迎来建校70华诞之际,就职于华北空管局的2021届毕业生温思雨向学校献上诚挚的祝福。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民航造就栋梁。作为中国民航领域的最高学府,中航大自建校以来,已经累计为民航系统培养输送了近16万毕业生,其中大多数已经成为民航强国建设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民航人才“第一方阵”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发展阶段和开启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之际,中航大精心谋划、科学布局,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围绕“双一流”建设和构建高质量民航教育体系主线,大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不断强化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学的使命担当。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赓续红色血脉
“中航大学子要弘扬爱国精神,把小我融入大我,做‘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时代新人;学习英雄机组精神,把平凡做到非凡,做‘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青年先锋;践行当代民航精神,把职业当成事业,做‘有信念、有本领、有担当’的准民航人。”中国民航大学党委书记曹胜利在今年“五四”表彰大会上寄语青年学生。
中航大的前身是中央军委民航局第二民航学校,方槐将军为首任校长,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定校址,潘国定、林雨水、秦永棠、邓福庆等大批两航起义人员都曾在学校任教,留下了一个个闪光的故事。每当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中航大总是挺身而出、不惧艰险、勇挑重担,忠诚、爱国、奋斗是中航大最鲜亮的底色。在新布置的校史馆里,可以看到中航大一串串红色足迹。
如何将丰富的红色资源用活用好,让红色基因在学校办学实际中彰显时代力量?中航大创新性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以“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立身之本和最高使命,将铸魂育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五育”并举,着力构建“十大育人体系”,优化“三全”育人格局,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民航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民航强国大任的时代新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是铸魂育人的先锋队和主力军。近年来,学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把办好思政课作为头等大事抓实抓好抓到位。打造思政铁军,短时间内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牵头成立民航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联盟,积极推行集体备课、社会实践和传帮带。创新教学模式,推行“一课一品”,分别采取“跟着总书记点赞”“行走的思政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诵读”“民航社会实践”等创新形式提升思政课质量,“中国民航史”等4门思政课被评为天津市一流课程,2019年、2020年蝉联天津市思想政治教育“精彩一课”大赛一等奖。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举行青年教师课程思政大赛,两门课程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学校积极打造红色文化育人场域,广泛拓展红色文化育人载体,让校内外红色教育基地成为“教室”,让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教材”,让先辈模范成为“教师”,丰富多样的思政教育资源图谱正在形成。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党史书苑”成为热门打卡地,广大青年团员不仅认真阅读党史书籍,还到红色教育基地“重走长征路”,参加革命故事宣讲会、红歌合唱比赛和主题音乐会,通过实践教育和艺术熏陶坚定理想信念,表达爱党爱国之情。
知行合一,推动学生完成了从“红色思政课”到“时代力行人”的无缝衔接,中航大学子的思想政治素质普遍得到有效提升,他们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和重大活动保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学校先后为团中央“青马工程”输送7名学生青年,其中理学院罗倩同学曾以全校第一的平均绩点获得学校“十佳大学生”称号,毕业后主动放弃保研机会,把自己“钉”在街道社区工作的基层一线,以小我微光照亮万家灯火。“中国民航英雄机长”刘传健也不吝赞扬中航大学子昂扬向上、激励奋进的精神风貌。飞行分校学生则作为唯一高校大学生群体代表,参加了天津市“清明祭烈士”群众性祭扫活动……
以支撑行业发展为己任
教学改革强特色
中航大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紧扣时代发展主题,突出民航特色,积极开展课堂内外、理论教学、社会实践等多领域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贯通人才成长通道,着力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现代民航教育体系。在本硕层面上,学校围绕学术和专业两种教育类型,构造了跨类成长的“立交桥”。2017年,学校获批准本硕连读推免资格,致力于打造人才成长“直通车”。2018年,中国民航大学历史性地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准博士学位授权点,填补了国内航空安全领域博士点空白。自此,中航大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学位授权体系,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面对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结合国家、社会与民航业的需求,中航大持续深耕传统专业,大力拓展新兴专业。近两年,先后获批准“网络空间安全”等4个硕士点,增设“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另外还设置了15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面向民航安全运行保障体系的全链条、全过程、全周期,构建起民航新型学科专业生态体系。
中航大持续推进教学改革,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完善多学科、跨专业、跨院系的人才培养机制。2007年与发达国家合作,成立民航领域首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开展精英教育;2010年开展CDIO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2年在机务、空管、飞行等民航特色专业实施“卓越计划”;2018年获批准第一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2021年国家级、优培创新创业项目结题答辩的80个项目中,80%的项目都是基于行业发展实际实施的。
专业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中航大从师资、课程、平台三方面入手聚才引智,培养教学名师、行业专家、创新团队。近年来,先后引进蓝天特聘教授8人、蓝天讲座教授7人,其中含中国工程院院士、特聘教授、外籍科学家各1人。这些骨干教师作为领头雁,带动了一流本科专业、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
春华秋实,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方面硕果累累。杨新湦教授主持的“面向‘新一代国家空管系统’人才需求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研究与实践”,张鹏教授主持的“创建职业综合素养实训体系,培养‘严实能用’民航机务复合型应用人才”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实现了教学领域历史性突破。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飞行技术等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交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法学、油气储运等4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场运营与管理(英语)”“飞行管理与自动飞行控制系统”“信号分析与处理”“飞机性能工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近年,学校累计获批准10个天津市级教学团队,11名教师成为天津市级教学名师。
中航大外国语学院院长张艳玲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36年,曾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天津市教学名师、全国民航五一劳动奖章等20余项荣誉,至今依然致力于建设民航英语课程群,培养民航特色外语人才。她说:“中航大是一所行业性院校,培养行业需要的各类人才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我们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强基固本,突出特色,培养既懂专业又精外语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空管学院教师魏志强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负责人。他认为,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是推动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负责人要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提升课程整体建设效果和质量。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过程评价,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和获得感。”
此外,学校按照自建、合作共建的思路建设实验教学平台,获批准设立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9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2个天津市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与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Ameco)联合共建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这也是民航唯一的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以民航精神谱系为价值追求
为祖国撑起万里蓝天
新中国民航发展壮大70余年,形成了以两航起义爱国主义精神、当代民航精神、英雄机组精神为主干的民航精神谱系。中航大毕业生忠诚党和人民,热爱民航事业,用平凡与坚守谱写了一首首生动感人的壮丽诗篇。
63年前,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中国民航大学校友芮全保扎根边疆,不怕吃苦、甘于奉献,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将自己的青春、事业都奉献给了边疆的建设与发展。忆往昔,他铿锵有力地说:“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把党和国家的需要当成自己的第一需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响应国家号召,到西部、到基层、到民航最需要的地方去绽放青春,成为越来越多中航大学子的坚定选择。在2020届毕业生中,到西北、东北、新疆就业的学生数量同比增长4.18%。年轻一代正在擎起老校友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光荣旗帜。
他连续9年参与重大空管保障,参与指挥各类飞行近87万架次,创造了13年零差错安全纪录。2015年,他先后4次接受任务,往返累计75天,勇赴南沙永暑礁、美济礁、渚碧礁,圆满完成新机场校飞、试飞空管保障任务。中航大毕业生、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石岩松用忠诚和卓越为母校赢得了赞誉和尊重。
疫情就是命令!2020年1月26日,国航“80后”机长张都接到通知,执行运送北京医疗队赴武汉的特殊任务。他毫不犹豫,以极高的心理素质和出色的专业技能驾驶飞机平稳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同年1月31日,厦航乘务部副总经理杨敏亲自执飞曼谷—武汉航班,顺利接回了滞留当地的数百名同胞,把祖国的关怀温暖和民航的真情服务留在了旅客心间。张都和杨敏都是中航大的优秀校友,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和逆行而上。
张都校友(最前排右一)与机组人员合影
杨敏校友(二排中间)与机组人员合影
热爱蓝天,扎根民航。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一只眼盯运输业,一只眼盯航空制造业”,中航大学子又承担了新征程的责任与使命。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2018届毕业生吴欣欣现就职于中国航发商发制造理化计量中心。回想在学校的时光,她说:“民航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学校的课程建设、各类实践平台锻炼了我们的整体思维、创新思维。正是在学校时的摸爬滚打,为我积累了广博扎实的学识和丰厚的经验,让我在工作后得以快速转换角色,投入民航建设大潮。”
在校的准民航人也当仁不让,奋勇争先。2021年,研究生二年级学生王一鸣撰写的《基于鲁棒统计理论的线性调频干扰抑制方法》以新颖的方法、严谨的分析和丰富的实验被评为第12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最佳论文。航模队作品“陆空两栖运输车”在2021年举行的第16届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中斩获一等奖。
“有飞机的地方,就是中航大的主场”。这是威震CUBA的中航大大学生篮球队的口号。是啊,走遍民航每一个角落,哪里没有中航大校友呢?民航的事业在蓝天,越过万水千山,越来越多的中航大人正奋斗在民航系统的各个岗位上,守护着中国民航的蓝色梦想。
“民航强国,航大等你”。翻开2021年“云赏校园”中国民航大学报考指南,这本精美的小册子向逐梦蓝天的莘莘学子发出热情邀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民航强国建设,中航大师生目光坚定、步履铿锵……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最年轻的CAUCers送来校庆祝福!
【70周年校庆】天津航大航空设备有限公司发来贺信
中国民航大学2021级本科新生大数据出炉!
【70周年校庆】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发来贺信!
暑假返校倒计时 防疫措施不松懈
【70周年校庆】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发来贺信!
融媒体中心
文字 | 陈红叶
排版 | 刘睿玮
校发 | 李新玥
素材来源 | 中国民航报
中国民航大学党委宣传部 民航中南空管局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