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秦始皇:时势造英雄

修远之思 修远之思 2021-10-18



万千功业今何在,不废江河万古流。


帝王的功业或许在岁月的消磨中悄然隐去,渐渐被人遗忘,但蕴藏于这辉煌历史中的道理却如江河万古,恒流如斯





-01-


秦始皇承先世之遗志,顺应时代呼唤,乘势起于西陲。


他雄才大略,刚毅果断,深谋远虑而又善于审时度势,进退自如。


他广招天下贤才,使其为我所用,又纳谏如流,择善而从。


武将攻城掠地于外,文臣献计谋划于内,成千古伟业,一统天下。


谈论秦始皇时,人们往往只说到他统一六国的大气和创建新制度的魄力,只看到他成功的辉煌,却很少谈到他成功的背后的东西。


也就是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要全面认识和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尤其像秦始皇这样一个建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业绩的封建帝王,我们不仅要知道他的成就,更需要去探讨他成功的原因。


仔细考探,我们不难发现,秦始皇所成就的伟大业绩不仅与他本人卓越的才能和坚韧刚毅的个性密切相关,而且与历史发展趋势,当时的社会和秦国的具体状况密切相关。





-02-

时势造英雄。


秦始皇所成就的一统六国,创立秦大帝国而开辟出的一片新天地,是受时代制约的。


时代的大潮涌流之中,需要有秦始皇这样一个人物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完成这一特定历史使命。


西周统一后的几百年间,虽然诸侯纷争,东周后又战国林立,但经济的发展还是稳步进行的。


各国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纷纷变法图强,以求富中强兵。


这固然有其争斗的需要,但采取的措施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到战国末期,商品流通已超越了国界,北边燕赵的马匹、铁器,东边齐鲁大地的海产品,南部的丝织物品等已可在各国都城找到。


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有一个不受限制的货物流通的市场,而诸国分立,关卡林立,严重阻碍了经济上的进一步交流。





-03-


从政治潮和民心倾向而言,统一已成为时代主旋律。


分久必合,长期的战乱使各国人民痛苦不堪。


广大平民老百姓既要为本国的征伐而辛苦劳作,提供各种战备,又要蒙受失去子女、兄弟、父母的灾难,还有可能为了躲避战乱,被迫远离家乡,以防被乱国之兵残杀。


追求统一成为人民的心声,而这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从当时的各种政治思潮,诸子学说来看,统一也是大势所趋。


诸子百家从各自立场出发,代表不同的阶层,提出各种主张,但这些主张无论采用什么手段和方法,归结到最后,都是要完成统一使命。


法家走霸道是为统一;儒家走礼治,是为礼服天下;道家尚无为,无为之最高境界乃是使天下归心。


这些主张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也为各国君主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战争技术的进步和各国间竞争的长期化,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也使统一成为可能。


由于战争频繁,各国之间弱肉强食,为保存自己,各国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戈戟及战车等攻守的器械迅速发展起来。


而由于竞争的长期性,一些小国被消灭,一些大国被拖垮,最后又被拖死。


到战国后期,即使在曾经是最强的七国之间也是强弱分明。


合纵则楚亡,连横则秦帝的局面使由某一国家来统一七国,实现一统成为可能。





-04-


时代的需要并不一定就说明必须由秦始皇来完成这一使命,但是秦国历代君主的所奠定的基业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坚实基础。


在战国后期诸国争霸中,秦国越来越占据了有利的形势。


尤其是在秦昭王期间东征西伐,南北齐进,分别对赵、楚、韩、魏等进行攻击,夺取大片土地,占据了有利的战略地区,共设置了十个郡。


同时,通过对赵、楚战争,大大削弱这个能同秦抗衡的强国的军事力量。


这一切,都为后来秦始皇迅速翦灭六国打下了基础。


形势上的有利,要灭六国,还要有坚实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


自秦立国以后,秦穆公时向西开地千里,益国十二,独霸西戎,使秦的后方得以巩固,并增强了国力。


在秦孝公时,他任用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在数年之内,使秦的国力大增,一跃成为诸国中最有希望、最具发展前途和最具实力的国家。


正如时人蔡泽所说:商君“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以后,秦昭王时又攻取了巴蜀一带,进一步拓展国土,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05-


除此而外,秦历代国君奉行的重用客卿,布衣将相格局到秦始皇时已初步形成,这种传统对秦始皇用人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他使秦始皇大胆启用如李斯、姚贾等客卿,使用王翦等人为大将。


这种布衣将相格局同时压抑了宗室贵族势力,使其不致威胁王权


同时,商鞅变法的巨大作用还表现在他以法治国的思想被孝公以后的历代国君奉行,把它推广到全国,开创一代伟业。


统一六国、天下合一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虽然时势已然,但仍需要一位有雄才大略的人担起这一历史重任。


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观方面的原因:


第一,雄才大略、刚毅果断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秦始皇继位之初就能看到这种预示,在他执政之际,他面临着吕不韦和缪瞭两大政治势力的威胁。


一位是他的促父,一位是他的假父,两人都先后与太后有私情,且势力很强。


要巩固自己的王权,就必须剪除这两股势力。


正是在同这两大势力斗争中,秦始皇第一次展示了自己的雄才大略和刚毅果断的性格。


他采用不同的策略对付缪瞭和吕不韦。


对付缪瞭,他先派人查清他与太后私通的实情,并让缪瞭在秦王政在雍都加冠时发动变乱,并趁机一网打尽。


杀死了缪瞭和一起叛乱的许多大臣,取得第一个胜利。


而对吕不韦,则又采取另外一套办法。


由于吕不韦在秦国时间长,功劳很大,威望很高,一时难于下手,他在削除缪瞭集团,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后,下令免去吕不韦的相国职务,勒令回到洛阳,剥夺了他的军政大权。


后来,又进一步下诏勒令迁到蜀地去。


吕不韦也是一代雄才,不愿意再受秦王政的侮辱,不愿株连家人,于是自杀身亡。


吕不韦集团终于也宣告瓦解。


继位之初,就力除二父集团,巩固王位,独掌大权,这充分展示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刚毅果断的政治家风范。





-06-


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还表现在他灭亡六国中所展示的才智。


首先,修郑国渠。


当时,郑国的间谍身份暴露,秦始皇完全可以一句话把一个小小的水工杀掉,然而他没有。(郑国是人名,不是国名。)


他是从长远着想,他想做更充分地准备。


他想的是建立万代之功,而灭韩则是早晚都可以的,所以他不惜以推迟灭亡六国为代价而把渠修完。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秦始皇的决策何等英明。


其次,先灭韩还是先弱赵的战略问题


先弱赵则秦无后顾之忧,先灭韩则极具威胁危险,可能会把秦置于不利的地位,但当时秦又可轻而易举地把韩灭掉,很多人都赞同。


秦始皇借鉴昭王先取巴蜀的先例,终于决定先弱赵后灭韩。


后来灭六国的历程也表明,秦始皇又走了一步好棋。


再次,驾驭群臣


他在位期间,文臣武将皆心有敬畏,没有敢于作乱的。


以统六十万大军伐楚的王翦为例,六十万军队几乎是秦的全部精锐,而他就敢于交付于一个别国来的将军,气魄可谓宏大。


而王翦也时时派人催要田地,以消除秦王的疑忌,可见秦始皇对臣下还是很有驾驭与威慑力的。


后来,统一天下,建立帝国以后,秦始皇的才略又不断有新的展现。



帝国初创,原六国贵族时有反抗,为削弱反抗力量,秦始皇下令迁山东十二万富豪于咸阳,并收天下之兵器铸成十二个巨大的铜人。


这对六国旧势力和反抗势力是一种釜底抽薪的高招。



此外,他还下令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网,毁掉六国原有的城防,使国内道路畅通。



又北修长城,南伐五越。


巡行天下的壮举,后世少有帝王可比。




-07-


第二,重发扬传统、任贤用才


秦国历史上有重用客卿,以布衣为将相的传统。


如秦穆公从西戎得到由系,从楚得到百里奚,与齐、楚、赵并列四强。


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使秦终于实现中兴,为以后秦国发展打下基础。


秦昭公也是任用司错、范睢等他国大臣将相,而开疆拓土,为秦始皇统一创造了有利的形势。


这一优良传统又被秦始皇继承,并得到进一步发扬。


在秦始皇的帐下,汇集了当时各国来的贤才良将。


客卿弟焦来自于齐国,姚贾来自魏国,李斯来自楚国,韩非来自韩国,尉缭来自魏国。武将中的王翦、桓汸、李信、冯劫等也大多不是秦国人。


这些人或他们的前辈都是在秦王政的重用客卿政策的招引下,纷纷从各国赶来,以宾客的身份,由客卿为将相。


在重用客卿和求贤方面,除为秦王政效力时间最长,功劳最高、地位也最显赫的李斯而外,以他任用顿弱游说六国和出兵伐韩得韩非为最典型。


顿弱是入秦的游说之士,秦王知道他的大名,想召见他,他却说见面可以,但不能以君臣的身份相见,也不行君臣之礼。


秦王都一一答应了。


在相见以后,顿弱又触到秦王痛处,说他不孝双亲。


以后,顿弱又提出要带秦国万金去游说列国。


而当时顿弱并没有“客卿”的头衔,但秦王以客卿之礼相待,虚心听教并毫无顾忌地给予他万金。


可见,秦王政是真的虚心用贤的。


而对于韩非,则更为突出。


秦王政读到韩非的《孤愤》和《五蠹》之后,感慨说:如果能见到他,和他在一起,就算是死了也不遗憾了。


于是他发兵攻韩,目的只是为了韩非一个人。


为一人而兴大兵入侵另一个国家,可谓是思贤爱才的极端表现了。


当然,秦始皇重用客卿最为典型的是李斯,由长史而到帝国建立后当上丞相,一直到死,秦始皇都一直委李斯以大任。


正是重用客卿,任用贤才,秦始皇才终于在国富力强的基础上,挥戈东进,一统天下。





-08-


第三,纳谏如流、知错就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成大事,必须经常倾听别人的建议,择善而从,知错就改。


而秦始皇就做到了这一点,并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件事上。


首先,纳茅焦之谏,迎母回归咸阳宫。


秦王政在消灭了缪瞭集团以后,一怒之下,下令把太后由咸阳迁到雍都黄阳宫居住。


当时臣下有很多人进谏,认为不该如此,秦王政为此曾先后杀掉了二十七个进谏者。


茅蕉是从齐国来的客卿,他并没有惧怕,历数秦王的狂悖之行,最后说:大王诛假父杀二弟,迁生母有不慈不孝之名,又连杀进谏的大臣,这些事如果被各诸国的贤士知道了,他们将再也不会到秦国来辅佐您了,那样的话,秦国就会很危险,我深深地为您担心。


怒火万丈的秦王政顿时冷静下来,意识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立即赦免了茅蕉,并立为“仲父”,爵为上卿,还在接受进谏的当天就前往雍都迎接太后


其次,采纳李斯建议,继续重用客卿。


亲政不久,秦王政消灭了吕、缪两大集团以后,郑国修渠以疲弊秦国的阴谋败露,朝野震惊,驱逐宾客的呼声在朝廷内外异常强烈。


而吕不韦专权的阴魂还萦绕在秦王政的脑海,于是,他想下达逐客令。


此时,在被逐之列的李斯向秦王政上了《谏逐客书》,他以精辟的文辞一针见血地提出:秦国的富强都是由于客卿的辅助才实现的,如果逐客,就会使宾客在别国施展才能,这样就使别国富强而秦衰弱下去,国家也就危亡了。


作为政治家的秦王政马上清醒过来,并督促将郑国渠修好,秦王政的这一决策终于使秦国之船又调正了航向,扬帆而行。


在知错就改方面,莫过于他委任大将王翦带兵伐楚。


在年轻的将领李信大败后,他亲自到王翦的老家请他出山,并承认错误。


最终伐灭楚国。


此外,他不因自己特别喜爱韩非就抛弃姚贾的建议,体现了择善而从的可贵精神。


他还任用尉缭,与他同衣同食,听取他离间六国的良策和姚贾治军的先进方法,使军队作战力极强……


正是虚心纳谏,择善而从,秦始皇才确定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才采用了贿赂六国大臣,暗杀和离间君臣等手段,再兵临其境灭六国的具体办法。


正是任用贤才,善于纳谏,才使秦内政清明,国力强盛,兵强将多,而终灭六国,富拥四海。


秦始皇之所以能建立前无古人的伟业而成为“千古一帝”,不仅有客观历史形势的因素,有他的先辈为他立下的基业为基础,还与他本人的雄才大略,任贤纳谏密切相关。


总之,我们不仅要看到他成功的客观原因,也要看到他成功的主观能动性,二者缺一不可。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