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要警惕手足口偷袭!咋防?请家长老师收好秘籍
秋季入学以后
又有一种传染病开始“逆袭”
瞄上那些5岁以下的“小神兽”
不断侵扰偷袭,导致小宝宝生病
让家长煎熬、托幼机构头疼
手足口病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种类多
传播途径也多,很容易引起传染
一不小心就会在托幼机构/学校暴发
也难怪家长、老师们这么“方”
别方!
为守护小宝宝的健康
我们准备了一份“2345”秘籍
教各位认识手足口病和它的攻击套路
并教老师和家长如何防御
来,一起学习并记住下面的“2345”吧!
首先,我们要学会识别
小宝宝被手足口病侵袭折磨后
会出现什么样的症状↓↓↓
2个主要症状
发热
首先出现的症状多数是发热,经常还伴有食欲减退,全身不适,咽喉痛。(但也有少部分患病的小宝宝不出现发热症状)
皮疹
发病1-2天后在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绿豆大小的疱疹,水泡之间互不相连。
一般来说,手足口病会在至少两个以上的部位出现疱疹。
如果是口腔出现疱疹,患儿常因为疼痛而拒食。
通常来说,一周左右可痊愈
但是!!!
少数患病宝宝会发展成重症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
极少数病情进展快,可致死亡,存活的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家长们如果发现孩子,特别是3岁以下的宝宝出现手足口病症状,最好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所以,也别小瞧它的攻击力
那么,它的传染套路是怎样的?
一起认识它的这3个特性
3个特性
传染源丨哪些人可以散播病毒
手足口病的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都是传染源,通常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丨哪些途径可以传染
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接触到患病宝宝的口腔分泌物、疱疹液,和被病毒污染的毛巾、手绢、牙具、玩具、餐具等生活用品都会引起感染。
与感染者近距离接触,可以通过他们咳嗽、打喷嚏排出的飞沫引起感染。
易感人群丨哪些人容易中招
5岁以下小宝宝最容易中招,特别是当人群聚集时,更容易引起传播。
托幼机构/学校
正是“小神兽”们聚集的地方
因此更容易发生暴发疫情
想要严密防守不被大肆偷袭
要注意这4要点↓↓↓
托幼机构/学校做好4要点
落实晨检制度
发现发热、出疹等症状的宝宝,要立即通知家长尽早送医院就诊。
患病宝宝所用物品要立即消毒。
患病宝宝在患病期间要停课休假,直到症状完全消失后一周,凭医疗机构出具的健康证明,才能够返回学校上课。
做好因病缺勤登记
做好因病缺勤及病因追查登记报告,发现发热、出疹病例异常增多,就要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
配备充足洗手设施
设置充足的洗手水龙头,配备洗手液或肥皂供师生使用,每日督促和教育宝宝们学会正确地多洗手。
保持环境、设施及物品清洁卫生
各类场所(如教室、音乐室、舞蹈室、阅览室、保育室、宿舍、教研室等)要保持空气流通和室内外卫生清洁。
每天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饮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对地面、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对厕所进行清洁消毒。
在园内、校内午睡的小朋友们应该有独立的卧铺,卧具独立存放。
如果有配备校车,要保持校车卫生清洁;校车应以自然通风为主,密闭的空调车应开启通风装置;每天对校车的门把手、座位、扶手、车厢地面等进行消毒。
宝宝回到家后
家长也别大意
继续用好5大招
防止“病从家入”↓↓↓
个人及家庭预防5大招
01
勤洗手
家长和宝宝都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饭前、便后,或者外出回家后都要洗手。
洗手要用流动的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至少搓洗20秒。
02
勤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至少三次开窗通风,每次至少半小时。
尽量不要带宝宝去人流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地方。
03
勤消毒
勤晒衣被。
经常清洗、消毒宝宝使用的餐具、奶瓶、奶嘴、玩具和其他物品。
04
勤观察
留意宝宝口腔、手、足、臀部等部位是否有皮疹,如果有,要尽早就医。
05
打疫苗
虽然目前的疫苗只针对EV71病毒,不能预防其他种类的肠道病毒,但EV71病毒正是引起重症和死亡的罪魁祸首。
疫苗接种对象为6 月龄-5岁的儿童,为了能尽早发挥保护作用,建议孩子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5岁以上儿童不推荐接种。
手足口疫苗属于二类疫苗,需自费接种。
希望大家掌握好这些防御技能
保护宝宝不被手足口病侵袭
但万一还是不幸中招
又该怎么办呢?
请留意我们下期推送哦~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非商业用途,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制作:魏珠棉、郭丽丽
专业审核:杨芬
初审:罗焕金
审核:林鹏
往期精选【戳下方标题】
期待我们的健康传播能转化为您抵御疾病和促进健康的力量和行动!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