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广大市民健康意识高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不扎堆”成为防疫“四大法宝”。为了把防控成果转化为2400万上海市民的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发扬爱国卫生运动的优良传统,汇集专家和各成员单位意见,针对社会上的健康顽症和新问题,着眼于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市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持续提升,制定了概括为“八不十提倡”的《上海市民健康公约》。在充分听取市民意见建议后,于5月11日正式推出。
《上海市民健康公约》正式发布(快点击蓝色字体,了解公约内容)
为了更好地帮助市民了解健康公约的核心信息和具体内容,市健康促进中心特推出18问答。
答:“小小一口痰、细菌千千万”,病菌可随吐痰时产生的飞沫进入空气或在痰液中生存,从而传播疾病。出门请随身携带纸巾,在公共场所不要随地吐痰,将痰液用纸巾等包裹后丢入垃圾桶。答:乱扔垃圾影响市容环境整洁,且容易孳生蚊蝇鼠蟑等有害生物,增加疾病传播风险。请按要求做好垃圾分类,不乱扔垃圾,自觉保持环境卫生。答:二手烟不存在所谓的“安全暴露”水平,吸烟者随处抽烟会使周围人员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下,直接影响他人健康。《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中明确规定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内全面禁烟。同时,请尊重他人的健康权益,不要边走动边吸烟(俗称“吸游烟”),不要在户外人员聚集处吸烟,要随身携带小容器收集烟灰和烟蒂。也请吸烟者为了自己的健康,尽早戒烟。答:过量饮酒会增加罹患肝硬化、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的风险,经常过量饮酒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短时间大量饮酒,还可能引起胃出血、急性胰腺炎、急性酒精中毒等后果。答:油摄入过多会增加罹患肥胖、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盐摄入量过高与高血压的患病率密切相关。应养成营养均衡、清淡饮食、少油少盐的膳食习惯,建议每人每天烹调油用量为25~30克,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包括酱油、酱菜、酱中的含盐量)。答:野生动物身上携带大量病原微生物,当今绝大多数的人类新发传染病与野生动物有关,接触和食用野生动物增加了感染病菌的概率,健康风险极大。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相关决定,再次强调严禁食用野生动物。答:过度使用网络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感知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社交能力弱化等不良后果,还会出现腰背酸痛、视力下降、腕关节损伤等健康危害。尤其是青少年处于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应予以重视,加强引导。答:充足的睡眠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长期睡眠不足、过度疲劳,容易出现抵抗力下降、内分泌失调、神经衰弱等健康问题,同时明显增加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风险。建议成年人每天需保证7-8小时睡眠,儿童青少年要有更多睡眠时间。工作有时,休息也有时,请不要透支健康!答:预防疾病,要增强个人防护意识,佩戴口罩能有效降低飞沫量和喷射距离,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和感冒发烧、到医院就诊等情况下,请自觉佩戴口罩,关爱自己、保护他人。规范洗手能有效预防接触传播疾病,我们每个人都应养成勤洗手、认真洗手的好习惯。
答:一个喷嚏可向周围空气排放高达100万个微粒。因此,咳嗽或打喷嚏时,应尽可能避开他人,用纸巾或弯曲的手肘尽量贴近脸部遮住口鼻,防止飞沫四溅。
答:经常清洁打扫、开窗通风,既有利于破坏蚊蝇鼠蟑等有害生物的栖息和孳生环境,还能有效降低环境中的病毒和污染物浓度,减少疾病发生。
答:约99%的人间狂犬病由犬类引起,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100%。因此,狗外出时应使用牵引绳或护具,以防伤人或惊扰他人。同时,随地留弃狗屎不仅污染环境,还存在疾病传播的风险,请文明饲养宠物,及时清理粪便,让大家远离“狗屎运”。答:过多饮用奶茶、可乐等含糖饮料,会增加龋齿和肥胖的风险,请少喝含糖饮料。同时要养成规律饮水的习惯,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一般情况下,成年人每日应饮水1500-1700毫升;饮水最好选择白开水,喝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能提神解渴,又有健康价值。
答: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要秉持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正确对待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及时舒缓不良情绪。同时,定期、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降低疾病风险;健康的成年人每周应累计进行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答:公共场合的扎堆喧哗增加了飞沫四溅乃至病菌感染的概率,尤其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时期,人际交往应至少保持1米距离,阻断疾病传播途径。同时遵守公共秩序,排队留有间隔,避免喧哗拥挤,也体现文明礼仪。答:倡导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养成健康用餐好习惯。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能有效减少唾液所携带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风险;无论在饭店还是在家用餐,都应使用公筷公勺,既能保护自己,也能彰显社会责任。答:定期体检有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疾病预防的重要措施;而接种疫苗能够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提高自身抵抗力,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答: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合理使用药物,以避免发生耐药性、减少不良反应,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切忌自行加减药量或停药;要注意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并按照医生的要求调配饮食、确定活动量、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