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黏”在耳朵里的“嗡嗡”声,提醒你该解压和休息啦!

健康上海12320 健康上海12320 2024-02-20



当下社会节奏加快,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压力大,有些人可能会突然出现这样的情况:两眼一黑,还有“嗡嗡”声未招即来、挥之不去,“黏”在耳朵里让人束手无策。怎么办?今天,小编邀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周雷主治医师、黄新生主任医师,为大家带来科普解读~





临床上,这种现象叫作“特发性耳鸣”,即找不到明确病因的主观性耳鸣,听力学检查往往是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或听力正常。


精神紧张、焦虑,学习和工作压力大、疲劳等,均可能诱发特发性耳鸣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有哪些症状



特发性耳鸣,通常表现为无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耳中出现“嗡嗡”声,可以是风吹样的低频声尖锐如知了叫的高频声,也可以是白噪声样,或是不同频率的耳鸣声,部分患者可出现听力下降


严重的耳鸣患者,往往伴有情绪紧张、焦虑、抑郁、失眠等。


根据耳鸣病程长短分类,3个月内称为急性耳鸣,3个月-1年称为亚急性耳鸣,1年以上称为慢性耳鸣


根据耳鸣是否造成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而分为代偿性耳鸣和失代偿耳鸣。





大多自行缓解



耳鸣可能自动消失大多数患者可通过合理休息、及时恰当的治疗自行缓解。伴有听力下降的患者,可通过药物治疗缓解。


但是,对于单侧耳鸣,尤其是伴有单侧听力下降的患者,建议完善内听道的磁共振检查,确认是否有面听神经瘤等占位性病变,因为面听神经瘤早期可能仅有耳鸣的表现。


在诊断特发性耳鸣之前,最重要的是寻找可能的潜在病因,排除器质性病变


对于没有器质性病变的慢性特发性耳鸣,无需特别干涉,不必因此而焦虑


对于伴有焦虑情绪或影响工作、生活的失代偿耳鸣患者,建议前往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治疗。





日常注意预防



1.避免强声刺激:强噪声或长期声损伤,是导致耳鸣的重要因素。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长时间使用入耳式耳机


2.增强抵抗力劳逸结合,避免过劳,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避免情绪剧烈波动


3.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烟酒过度会损害内耳的听觉细胞,建议戒烟限酒,摄入优质蛋白和新鲜蔬菜水果


4.合理挖耳:使用任何工具挖耳都是侵入性操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如能够掌握分寸,可以用挖耳勺偶尔清理,但不要过度深入以免损伤耳膜


如果耵聍异常增多,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让医生清理,并排除一些可治疗的疾病。





更多阅读☞

天冷也要动一动!糖友们看过来~这些运动对健康有好处哟~

“心底里痛”就是心脏不好吗?也可能是其他器官在求救!

吃东西嘎嘣脆,一不小心就牙隐裂?


封面图来源:摄图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黏”在耳朵里的“嗡嗡”声,提醒你该解压和休息啦!

健康上海12320 健康上海12320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