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收藏这篇文章,助你避开五个高血压误区丨全国高血压日
今天是“全国高血压日”,近年来,我国的高血压患者有年轻化的趋势,全年龄人群都应养成预防意识。我们这就邀请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来教大家识别五个高血压误区。
图片来源:摄图网
血压的波动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当您发现单次血压测量值偏高时,不必过度惊慌。为获取更加准确、真实的血压数据,测量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确保测量环境安静舒适。
②测量前30分钟内,禁止吸烟、饮酒、摄入咖啡或茶等。
③不要进行剧烈运动或用力活动,并排空膀胱。
④测量前休息至少5分钟,确保身体处于放松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的诊断需要在非同日进行3次血压测量,并且每次测量的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此外,为了更准确地反映血压状况,建议每次测量2-3次,取平均值作为参考。
在老一辈人眼中,水银血压计似乎总是与“准确”一词紧密相连。水银柱血压计确实有其独特的准确性,但其使用方法较复杂,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操作,在测量过程中,若不注意放气速度、水平读数、听诊器位置等细节,都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相比之下,经过国际标准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更加适合居家测量。此外,腕式、手指式电子血压计的测量精准度较差,不推荐居家测量时使用。
很多高血压患者都知道做饭要少放盐,盐中的钠元素能导致血压上升,但其他调味品,如汤料包、辣椒酱、豆瓣酱等也含有大量的钠,某些面条、面包、三明治、奶酪、罐装食品等“不太咸”的食物,也可能会含有大量的钠,要注意多加辨别。
除了食物之外,非处方药也是钠的“隐形来源”。就诊时,高血压患者应主动告知病史,以便医生在选择药物时避免与药效冲突。
得了高血压不一定都有明显症状。一方面,大部分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微小损伤是悄然发生的,可能就是没太大感觉;另一方面,不同人的耐受程度也不相同,有些人对于不适症状不敏感,这可能导致诊断的延迟,越晚发现,器官损害就越大。
因此,建议35岁及以上人群定期检测血压,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规律服药、控制血压,才能延缓并发症发生,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很多患者对服药仍抱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觉得“是药三分毒”,越少吃药对身体的损伤越小。有些患者可能听说某种食物具有降血压的功效,就大量进食希望以此改善血压水平,或者寻求保健品而非服用具有确定疗效的药品。更常见的是,有些患者一旦血压降到控制标准,就间隔服药,甚至停药。以上做法都是错误的。
虽然药物确实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但这些不良反应远不如血压不控制造成的损害大,减药、停药会导致血压波动加大,对血管损伤更大。
敲黑板
1.单次测量血压高并不一定是高血压,居家测血压建议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2.“钠”才是高血压的罪魁祸首,预防或控制高血压主要控制钠的摄入。
3.高血压患者没有症状不代表身体没有伤害,切勿随意减药、停药。
虽然高血压是不能治愈的疾病,需终生服药,但它并不可怕,做到定期监测、按时服药、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定期筛查,高血压患者也能保持平稳血压!
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23-2025年)重点学科GWVI-11.1-45
更多阅读☞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
封面图及配图来源: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