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内减掉的,都要在课外补回来:被“减负”毁掉的中国家庭

2017-12-09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来源:小石头侃升学(ID:xiaoshitoushengxue)


从去年开始,日本正式实行“去宽松教育”。中国的“减负”之路走到今日,一直面临着困境:家长和孩子的压力不减反增,这是为什么?家长和孩子的负担到底在哪里?


日本取消“减负”


2017年4月,《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探讨日本减负的教训的文章被选为人民日报内参用稿。


原文章的题目是《日本基础教育减负教训值得借鉴》,文章中有理有据的深度揭示和解析了日本减负后的变化和情况,值得深思。



文章大致内容如下:


1.日本为啥“减负”?


简单说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民众对教育的诉求越来越大,经济条件优越的家长对激烈的竞争导致的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产生了质疑,当时日本政府就这个问题做了深度的讨论和调研,但减轻学业负担、改革大学入学考试的呼声甚至成了政治上的关键问题,最终“减负”于1976年年底开始实施。


2.日本怎么“减负”的?


没什么特殊的办法,总结起来也就是少学东西、少上学、少考试,按要求要“宽松而充实”,孩子们也都玩得很充实。


3.“减负”的实际效应是啥?


(1)公立瘦弱,私营肥满

私立高中迅速崛起,学费昂贵但成绩颇丰,公立都在减负,私立没有;全日本中学生上课外补习学校的比例从1976年的38.0%上升到1985年的44.5%乃至1993年的59.5%,小学生上课外补习学校的比例也从12.0%、16.5%到23.6%,节节攀升。

(2)中产家庭教育负担倍增


“减负”丝毫没有减弱社会的竞争,“减负”政策并没有遏制中产阶级教育支出的比例,从1970年开始节节攀升,整体家庭的教育负担不光没降低,反而增加了。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孩子,等于扩大了不公平。


(3)国民学力显著下跌、教育负担抑制中产阶级生育率


显然,整体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持续下降,日本老师一样说“孩子一届不如一届”,同时,过大的教育负担让中产家庭并不敢冒然多生孩子,对社会发展并不利。


(4)年轻人缺乏竞争力,学历严重贬值


被“减负”影响的日本学生中有57.7%都讨厌这样的“宽松一代”。而在社会各个阶层的调查中,“缺乏常识”“缺乏教养”“缺乏沟通能力”、“缺乏忍耐力”“缺乏行动力”“缺乏抗压能力”“优先考虑自己自私自利”“工作中一直被动等待缺乏主动性”等成了日本“减负”一代的普遍标签。


4.日本正式取消“减负”


2008年开始,小学课本增加25%的页数被视为转折性标志。2016年5月10日,时任日本文部科学大臣驰浩宣布,日本将实行“去宽松教育”,朝着“教育强劲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减负之路”


中国真正开始落实减负要追溯到1988年5月的《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


这份规定简单来说就是要求做到:“一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二、三年级每天课外作业量不超过三十分钟,四年级不超过四十五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一小时”,“要同家长配合,保证学生每天有足够的睡眠”。


但这个文件并没有起到作用。1990年1月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看了一所小学五年级两名学生的来信后批示:“留作业太多,不利于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件事,议过多次,请抓紧解决。”同月11月,时任国家教委主任的李铁映在北京市某小学学生家长写给他的一封信上也批示:“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应有措施。”

2000年伊始,教育部召开减轻中小学过重负担工作的电视会议,下发《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注意,是“紧急通知”,说明刻不容缓,要求立刻照办。


恰好在2000年2月中旬,发生了一起浙江中学生杀母事件。这起悲剧没有被媒体当作普通刑事案件报道,而是连同春节前发生的另外两起中学生犯罪案一起,成为国家颁布新一轮“减负令”的导火索。课业负担过重,与闹出人命等违法犯罪之间,直接划了等号。那些不情不愿的学校和老师,不得不认真对待“减负”了。


当时的领导人发表了著名的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讲话,这次,减负才真的动真格的了。


减负”之路开始了。


中国孩子“减负”后的困境


正式“减负”已经17年了,孩子真正的负担丝毫没有减弱。



如果你觉得这个有点严重了,那么网友的回复很真实:



二年级娃娃手上的老茧不说假话:




“减负”只是在表象上少学、少考、少作业,但是中高考不变,名校不变,社会分层不变,选拔制度不变,家长一旦认清了现实,从现实出发,在辛苦的学习和灿烂的未来之间,家长做出了“增负”的“理性”选择,艰难而又决绝。这种经济学上的“囚徒困境”是家长真实的写照,也正是减负工作无意义的根本。


据统计,2016年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辅导机构教师约700万至850万人。我国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约占全体在校学生总数的36.7%,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更是高达70%。


中国这17年走过的路跟日本没有任何区别,减掉的所谓的“负担”统统都被课外班和回家的努力补回来,家庭教育支出压力越来越大,经济决定的教育不公平越来越大,17年的时间孩子们其实没有过一天真正“减负”的日子,而傻乎乎真的跟着“减负”的孩子,最后全部都在现实面前傻眼了。


二三十年前,北京上海简直是高考移民的“天堂”,可是今天,事情早就变了。上海的幼升小、北京的小升初题目虽然简单,但是周围竞争对手个个身怀绝技,考上北大清华的你一样发现跟身边的同学比起来差异悬殊。


不夸张地讲,在北京的名校的孩子,人与人的差距有时候比人和狗的都大,譬如能力、实力、家境等等。


减不掉的“负”


“减负”是什么?是减掉孩子身上的负担。


孩子的负担是小学学得太难了?是课内学得太多了?是考试考得太多太难了?还是平时作业太多了?


这些根本都不是孩子的负担,“减负”根本就没减到真正的“负”!


这个“负”是日益增强,从未降低的18岁之前的竞争


这个“负”是社会现实中从未降低的房价


这个“负”是成年人看到的缺乏保障的事实


这个“负”是好就业渠道不断增高的就业门槛


这个“负”是父母对孩子的期待


这个“负”是一个家族在孩子身上扔下的希望。


这本就是这一代的孩子必将遭遇的命运,岂是说“减负”就能减掉的?



让我们来听听经历过“减负”的人怎么说:


自己上学的时候被学习累死,当了高中老师被快乐教育上来的学生累死,有了孩子被各种课外班累死。


说白了就是学校老师减负了,家长的负担加重了。


减负才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错!西方国家学生之所以能全面发展,是因为评价体系多元化;咱们用单一的中高考统一划线录取,还要求学校不能只讲考试科目、不能作业太多,那不是逼孩子用课余时间补齐吗?


在本该在玩乐中开发智力、养成好习惯的童年苦逼孩子,而该思考该学习的时段却在大学里混日子,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


从古至今,贯穿中西,没听说过谁能随随便便成功,别人光鲜的背后是一般人看不到的辛苦付出。小时候连这点苦都吃不了的孩子长大能做什么?生活的艰辛会压得他喘不过气。我宁愿孩子有一个辛苦的少年青年、富足而坦然的老年,而不是轻松的少年青年、越老越无力的中老年。


现在很多家庭要牺牲妈妈的职业发展去陪娃补课;很多孩子教育阶层固化,一旦跌入普校很难翻身,周末和晚上还得利用课外补习拉低差距,娃的精力有限,再补又能有多少时间可用?


教育不在于是否宽松、“减负“,而是实施的是否是适合每一个小孩的个性化教育。


当初是家长们喊着要减负,现在又有人说是学校、老师要减负。别把家长该负的责任转嫁到老师、学校和社会,家长就应该操心孩子的学习,还要跟随孩子的成长不断学习家庭教育。


规定小学生每天的作业不能超过半小时,那么问题来了:语文半小时、数学半小时、英语半小时……周四不留作业,开不开心?周四的作业都摊到周五了,惊不惊喜?


真的要减负,建议先减掉课外辅导机构。


@对于“减负”,你怎么看?请留下你的观点。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