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任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很多人都站在知识的孤岛上,涉猎面窄,离成功就会很远

2018-01-17 张谷微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去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出任上海市副市长。在度过了半年“空窗”期后,今天早上,华东师大迎来史上第八任校长——钱旭红(男,1962年出生于江苏宝应)。


钱旭红此前的主要经历是: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2015年3月卸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从此,包括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在内的在沪4所原985高校,全部实现了院士掌门。


华东师大由教育部与上海市政府共建,位列“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去年9月该校发布的建校方案称,到2030年,办学实力和办学贡献大幅提升,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到2050年,办学声誉和办学水平获得国际公认,一批学科稳居国内顶尖、世界一流前列,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此次华东师大上任新掌门人,也改变了该校的一个“传统”——之前的七位历任校长孟宪承、刘佛年、袁运开、张瑞琨、王建磐、俞立中、陈群,皆有过本校求学或任教任职的经历,其中有多位还是从处级岗位、校长助理、副校长、校长逐级上位的。


据公开资料显示,新任校长钱旭红此前的经历与华东师大没有交集。钱旭红是有机化工专家、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此次新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党委副书记、校长。


16岁上大学、32岁当教授、34岁出任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42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211”高校校长之一、49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的求学、研究之路本身就是一部传奇。


有人评价他说:“他一直在挑战自己,而且,一直在跨界。”他用他的经历告诉大家,他只是不想站在知识的孤岛上。


一直在跨界,一直在跨越


“我们是被社会大浪推着往前跑的一代,常常我们做出的选择也是顺着大浪前行。”他说。


1978年参加高考,钱旭红喜欢文学,擅长的是文科,父母却希望他考理科,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希望儿子将来有更好的发展和出路。


对于钱旭红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挑战,但生性不服输的他和自己较起了劲,熬夜看书。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后的高考分数比分数线高出75分,最终考入华东理工大学的前身——华东化工学院。当时,钱旭红只有16岁。


谁又能预料,高考的“文转理”仅仅只是开始,有人用这样一句话评价钱旭红:“他一直在挑战自己,而且一直在跨界。”


在华东理工,他从本科读到硕士、博士,之后又远赴美国、德国留学深造。


出国前,他从石油化工基本有机专业转向从事精细化工光电性能染料的研究,并且卓有成效。


而在国外,他却又转到一项国内从未有人做过的研究,为了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国民的生计,他毅然调整了多年的研究专长,开始了生化农药中的“昆虫生长调节剂”以及生物染料中的“DNA嵌入”两大方向的研究。


回国后,一切从零起步,筹建化学农药研究室,条件很差,在一个废弃的仓库里做实验,他还从家里搬来了冰箱和气压式热水瓶供集体使用。那个时候,仿佛当年高考时的那种闯劲又开始在身体里爆发……


1993年1月,刚刚回国一年的钱旭红,被学校推上了精细化工学科主任岗位。次年4月,该学科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1996年,钱旭红因工作出色担任了副校长,八年后又升任校长。2011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书,就是要看得杂。”


“我不喜欢也不习惯回忆,更喜欢往前看,即使有回忆也是为了往前看。单纯地回忆过去没有多大意义,只是表明这个人心理上老了。”钱旭红说。


身为60年代生人的一份子,他说,“60后”是现在社会的中坚力量,但也必将被淘汰、消失。比起现在的年轻人,“60后”经历过更多磨难,但这恰恰也是财富。许多“60后”看到了当时动荡的社会,但没有沾染到那些恶习。


他的父母都是教师,那个年代因为没有书籍可看,当年父亲写剧本,他就看剧本。家里有许多“小人书”,他一本接着一本看,爱不释手。外公房间偷藏的《红楼梦》,他也会去偷看。


西游记、孔子、鲁迅,还有苦菜花、红岩……各种类型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封资修、毒草、黄色”的禁书,都是小时候在家里翻看的。


现在想起来,当年家里有什么,他就看什么,完全不是说有目的、有选择地去找什么书来看,但是,这样“非正规”的读书和学习,“今天看来,非常重要。书,就是要看得杂。”


而其人文和传统文化基础,就是在这非正规的氛围中建立了起来。


从小对文科的热爱为他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也令他始终保有着阅读的习惯和兴趣。


他说,文学或者说人文知识,对理科学习能产生积极的帮助。“现在很多人都站在知识的孤岛上,涉猎面窄,因此离成功就会很远。”


他说,影响他工作和生活的著作至少有两本,西方著作是《培根论说文集》,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和哲学家,东方著作是老子的《道德经》,这是一本享誉世界,具有跨越时代和跨越国界影响力的伟大著作,值得天天读、每次读都会有不同体验。这两本书使他充分领悟了文理相通的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钱旭红任华理校长期间还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大学学习,人文精神比人文知识更重要。”同理,普及科学精神也远比普及科学知识来得重要。他对他的学生说,关键要有自由的思维,要敢想,思维才是力量


在他看来,任何教育都是相通的,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小孩子。知识太多,只是一味地灌输太局限,弄不好还会消化不良、会抵触。因此要更注重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精神,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育应该充满智慧,有时“弱”比强更有效,好比一根竹子,硬掰容易断,但如果用点小火烤一下,就可以慢慢软化并弯曲,而且不会反弹回去。


爱看动画片,做学问须纯真


做过大学校长,有过在西方多个国家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对于教育,钱旭红有着自己的看法。


“去一个国家访问,和在一个国家工作、生活,完全是两回事,前者只是一个过客。”钱旭红说,仅仅只是简单的游历,很难对一个国家,对它的文化有全面的了解,也就难以学以致用。


他很赞成孩子们趁年轻的时候到处走走看看,但不是走马观花。“有机会,让孩子在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环境里生活一段时间,他们的收获会是巨大的。但有一条是肯定的,对未成年人出国求学,要把可能遇到的风风雨雨和寄人篱下考虑周全。”


钱旭红几十年来一直酷爱看动画片,逛商场的时候,看到有商家在播动画片,他会被吸引,停下脚步去观赏,以至于猛然发现自己已经混迹于孩童中间而不自知。


“动画片把人的想像力无限放大,突破了凡世的种种禁锢束缚,而且看的时候心情愉快,可以提升人的幸福感。”他给予了动画片很高的评价。


“皇帝的新衣只有小孩才能看得到。做学问必须要纯真,才能看到真实的模样。”钱旭红说。



原载于新闻晨报,综合新民晚报。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