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字字珠玑:苏轼用这7句诗 说尽了人生事

2018-03-30 子聿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作品有着鲜明的特点。其中之一便是于说理之中显趣味。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则是其中大家。所谓理趣,大体是所含道理富有生机与灵气,从内容上来说,还广泛地涉及人生、社会甚至宇宙的道理。


苏轼说理,从不干巴巴地直言大道理,而是巧妙地选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让读者通过联想、想象之后,感悟出一些生遂而有趣的哲理。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包括《和子由渑池相会》《题西林壁》。


子聿:一个不太着调但靠谱的语文老师,与诗书死磕到底。

........................................



01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有很多诗是因为他弟弟苏辙而写。五年前,苏轼、苏辙兄弟二人曾到过渑池县,同宿僧舍,在墙壁上题诗。


五年后,苏轼外出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县,弟弟苏辙为他送别,想起渑池旧事,颇为感伤,并发出了偶然还是必然的疑问,苏轼以诗作答。


人的一生,辗转各处,像什么呢?正像到处飞的鸟类,偶尔在雪地上留下脚印。


到处飞是鸟的命运,因此是必然,而在雪地上留下脚印则是偶然的行为。


既然是偶然,也便不必在意。就像兄弟俩曾经同宿僧舍,壁上题诗,而今苏轼一人前行,都是偶然的事,所以不用放在心上。


人生充满了偶然,而我们则需要用一种必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偶然。



02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正式开始。


由于与王安石持不同政见,公元1071年,苏轼自请离京,赴杭州就任。然而没过多久,他又被调往密州。


他来到密州时,密州正处在“蝗旱相仍,盗贼渐炽”的紧张局势里。


一年后,他把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重修城北旧台,命名为“超然台”。


登上超然台的那一刻,他怀旧,他思乡,他为壮志未酬而伤感。


可是很快,他又用这句话来宽慰自己。


不要对着老朋友思念家乡,那样就会使思念倍增,既然无力改变现状,又何必用感情来折磨自己呢?


还是用新火来煮一杯新茶吧,这美好的春光如果不用来作诗醉酒,那便又枉费了。


如果把眼前的时间都用来怀旧和伤感,那么这一段时间也是伤感的,继而它也会“旧”。


与其怀旧,不如怜惜眼前。



03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又是因为苏辙。之前说苏轼从杭州被调任密州,这显然是降职了,可苏轼并不懊恼,因为这会离苏辙更近,兄弟团圆也就方便些。


可不知为什么,两个人都在山东,这一年的中秋节,却没能团聚。望着天上的圆月,酒醉的苏轼竟然埋怨月亮故意与人们过不去。


接着,他笔锋一转,说人们都向往“欢”与“合”,但这世上毕竟存在“悲”与“离”,就像月亮,它也不可能永远如今晚这般,它也有“阴”与“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十全十美。


如果人们要因为不能十全十美而感伤,那是大大的没必要了。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04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个年头。


这一年春天,苏轼与好友相约郊游,途中大雨忽至,同行的朋友都觉得很狼狈,只有苏轼不这么觉得,泰然自若,迎雨而行。


过了一会,天晴了,苏轼填了这首词。


人生哪有不遇到坎坷的,难道坎坷会因为你害怕、躲避而自行消退吗?


当然不会。反正都要向前走,与其狼狈不堪,不如潇洒从容。


走过去,一切都变成了风景,一切都不值一提。



05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公元1084年,苏轼终于结束了他的黄州团练副使生活,奉调汝州。


在路过九江时,游览庐山,写下若干首诗,而这一首,是最后的总结。


身处庐山之中,看到的一切峰峦和流水都只是庐山的一部分,而非整体。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一件事物当中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非对错其实并非真正的是非对错,因为我们的眼界会被事物本身所遮挡,同时,又会受自己的好恶所左右。


所谓,当局者迷。



06

人间有味是清欢


同样是1084年,去汝州上任的途中他还经过了一个叫做泗州的地方。


受泗州友人刘倩叔所约,两人同游泗州南山。午间,两人在山间水畔煮茶,采摘鲜嫩蔬果野菜作茶食,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无酒无肉,也无丝竹歌舞,但却让苏轼感到了人间真正的味道。


总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内心渴望声色犬马,追求功名利禄,沉迷灯红酒绿,觉得这样的生活带劲,刺激。


但据很多得到了这些的人说,这样的热闹里,是无尽的寂寞。


转而发现,越是平淡、宁静的日子,内心越丰富,越快乐。


一蔬一饭,一朝一夕。



07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与他相识的人,也多半过着四海漂泊的日子。


苏轼在杭州做官时,老友钱穆自绍兴而来,途经杭州,略作停留,又要启程河北。


苏轼送老友至江边,离别之情忽上心来,但是他却说,人生好比一家旅馆,你我都是其中过客。


我们常因身边的人、身边的物,来了,走了,而喜,而忧。


而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我们本身就是一个过客,所以注定不会有一件事物陪你走完一生,因为没有人陪这个世界走到尽头。

可用哲学的方式去想,无论我们去向哪里,终究离不开这宇宙,于是也就没有真正的分别。

去读苏轼的一生,会发现他这六十四年里其实充满了不幸。但去读苏轼的诗文,又仿佛他的生活里尽是逍遥。

为什么?正如斯宾诺莎所说:

“心灵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为它们受苦。”

编辑:小皮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