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郝景芳:月入4000的时候,我也没为钱焦虑过。

2018-03-31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许多人知道科幻作家“郝景芳”这个名字,是从2016年的雨果奖开始。事实上在此之前,她已经坚持写作了十年。


如今不到35岁的她,在物理学霸、经济学博士、科幻小说家、创业者 34 39107 34 13414 0 0 2188 0 0:00:17 0:00:06 0:00:11 2724、妈妈等标签之间游走自如,这让人不得不相信,最后往往是那些不焦虑的人,一边理想主义着,一边还把想做的事情都做了。


郝景芳曾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回忆起自己的阅读经历——从中学到大学,一步步地从阅读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她将人生意义的来源分为六种,并找到对应的阅读领域。


得雨果奖就算成功了吗?你对成功的定义还挺低的”


2016年获得雨果奖,这是郝景芳目前为止最重大的一个转折点。但你也许不知道,在那之前,她已经坚持写作了十年。


如果说在校读博还能为她提供比较宽松的环境(尽管她学的是和写作完全无关的经济管理),毕业后进入职场,写作便成为一桩难以继续的事情。


拿着四千块的工资,一面要抓紧适应职场环境,一面要解决个人兴趣和工作之间的强烈冲突。一般人也许会率先放弃无关生存、也无法带来可见收益的写作。但对郝景芳来说,写作反而是她面对重重压力的出口。


我就想明白了,反正我这辈子就想写作。


“想明白”的郝景芳像打了鸡血一样,白天上班,晚上写作。早起写、熬夜写,飞机上、火车上,一有空就写。



有了孩子以后,白天晚上都没时间,她就早上4:30起床,写到7点


郝景芳说,要实现梦想,就要先牺牲一部分个人兴趣,在工作之外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


有太多的事情填满她的生活,她就每天只睡五个小时也要写作,因为打定了主意。十年后突来的雨果奖,更像是水到渠成的果实。


面对外界的关注和媒体报道,郝景芳的心态倒十分淡定。“得雨果奖就是这个领域的巨大成功吗?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小奖而已,那不会影响我的人生计划”。 


本硕物理,博士转攻经济,还一直在做文学创作。


郝景芳拿了雨果奖之后,又投身进儿童教育事业,迅速组织起一支二三十人的创业团队,每天都很忙碌。而今年,她马上又要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同时还在起草一本新书的大纲。


一个人的一生到底可以做多少件不同的事情?郝景芳,这个1984年出生的年轻女性,从来不觉得学物理和学经济有那么大的差别,而学经济和写小说也没有那么大差别。


她到美国后发现,怎么一个孩子什么都好,放学以后又是运动员,平时又练琴,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也特别好,这个那个的,好像他们跟我们不是一种人似的。


机遇和挑战多元化的今天,人往往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被条条框框定义,一种不断挑战条条框框,拓宽边界。郝景芳显然属于第二种。


高中时的郝景芳,是逃课最多的学生:“怎么考都是年级第一名,不逃课我在教室里坐着干嘛?”她说。


她认为学习有两种


一种学给别人看,比如学校里的考试、证书、成绩;


另一种是为自己而学,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而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定是后者。只有你主动想学的东西,才会真正记住。


逃课后,她80%的时间都去了北京的万圣书园读书。于她而言,从阅读中可以找到自己真正愿意一生从事的事情。这些东西会构成你生活的支柱,是一个人生活的脊梁骨。”


郝景芳不是没经历过迷茫。2013年开始工作时,她和一切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有同样的困惑。每天做的事和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不一样。


相比月入4000,离理想太远,对她来说才是真正要命的事情。但她说,“把你考虑事情的时间尺度拉长到一辈子,拉长到六七十年,就不会那么容易为了短暂的得失而焦虑。”


果然,两三年后,她发挥的空间开始慢慢变大。得雨果奖后,一切就更水到渠成了。她说,在现实的压迫中,你必须做出很多妥协。但是长期决定你人生的,还是你人生内心深处那个,最长久、最长久的希望。

 

以下文字摘自郝景芳的演讲——


人生的意义:

可以经由通识阅读来找到


我对图书馆非常非常有感情,很多影响我很深的书都是在学校图书馆接触的,所以我今天来讲一讲阅读和我自己的一些经历。


我今天讲通识阅读与人生意义


平时我们会问,我们从哪里去寻找人生意义?这个话题说起来非常大,也很空,我们可能茶余饭后聊一聊,但是好像谁也不会把这个问题当真。


但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在书的海洋里面去寻找,前人曾经提出过哪些可以被称之为人生意义的东西。



人活在世上都还是需要某种意义,每个人都需要把自己的生命以某种方式讲述出来,就像任何一段文字都有文字意义一样,我们任何人每天的碎片生活,都需要某种连贯的方向,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人生意义。


人生的意义从何而来?我们可以哪些方面的阅读来获得?


第一种来源:神学阅读


其实人是很不容易在自身找到意义的,而人又需要意义,因此就想找某一种比自己更大的东西来赋予自己意义。


很多人在无常的人世间会感受到自己这一个个体是非常脆弱无力,如果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力量、稳定的力量,能够给自己赋予一套稳定的信念的话,那么生活就有锚定点,就有所归依,这样的心情可能是人的自然的心情。从历史的角度,这也是最古老的意义来源。


奥古斯丁是公元三世纪罗马的神学家,他写的很多书非常有借鉴意义。他说,如果没有神的话,人的意义又是从哪里来的?斯塔夫罗金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小说《群魔》中的主人公,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直在探讨如果真的没有神,那么是不是在人世间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做的?


基督教传统或者伊斯兰教传统的国家会认为法律是神给予的,人世间的规则是神给予的,如果没有了神的法律或者规则,道德都是从哪来的?如果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约定的,那是非常非常不稳定、说变就变的,于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书里始终在探讨,如果没有神,是不是一切都是可以做的。


第二种来源:心理阅读


第二种人生意义来源,其实在进化心理学领域里面谈的比较多,就是常说的自私的基因,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本能其实不是由我们自己来决定的,是基因在控制我们。基因其实也不是自私,而是它的本能就是想要延续复制自己。


按照进化心理学的说法,人的日常生活做得很多很多事情看上去很有意义,但是其实都是表象,是被基因所推动。在这个范畴中推论,人生意义比较接近于中国传统文化说的安居乐业、光宗耀祖、传宗接代,在世活一天就要延续自己一天,让自己生活得好一些,然后给下一代更好的生活。


现在进化心理学上的很多研究越来越支持这方面的一些说法。虽然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都在批判,但这个可能是人能够找到的比较切实的意义来源。


前一种神学,实际是在修彼岸,就是我们做的事情,其实最终是为了那个彼岸天堂。此生此世的这个世界并不是最重要的,彼岸世界才是重要的。


而按照进化心理学的说法,或者说中国传统习惯的这种想法,重要的就是此生此世,我要经营好活着的世界,照顾好自己的下一代,这也是东西方传统差异的一个很大来源。


除了缺少崇高性和超越性,这样的传统也没什么不好。在历史上也延续了数千年。只是对于少年心性的我,这样的传统作为意义来源是远远不够的。



第三种来源:文学阅读


第三类人生意义的来源,是说人的瞬时感受的意义,更多的见于文学阅读。在历史上,对应于文艺复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从浪漫小说到浪漫主义,从个人的情感复苏开始。


我们也都听过文艺复兴很大的一个思想转变,就是从服务于神变成要服务于人本身,要彰显我们人的所有感受,我们要欢乐,人就是最核心的,把意义从神拉回到我们人自身。像这样的思想,是更想追求自我体验,追求浪漫,像唐璜,其实就是在不断的去追求新的女性,然后去寻找新的生活。


这种心态比较接近于我中学时的心态,那个时候因为每天在学校里面上学,感到单一无聊,又很喜欢看传奇故事,所以觉得人生最大意义就是丰富地体验世界。我们现在也还经常会受到这样的打动,就是不断的去寻找某个远方。


“美食与爱不可辜负”。美食是什么?就是我们瞬时的感官美好。爱是什么?也是瞬时的感官兴奋。爱和家庭责任伦理是不一样的,强调爱的人肯定都是在乎体验和瞬时感受,想的是当下,而不是子孙的百年后。


把一生的体验最大化丰富,这个是最重要的。因为中学的时候比较喜欢看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所以我自己在那个时候也认为,去远方、不断体验可能是我一生最想要寻找的人生。


第四种来源:科学阅读


这一来源主要是我从高三到大学时的转变,我把自己的注意从瞬时体验转向长久文明,寄望于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把文明火光向下延续的人。


我在高三的时候爱上阅读科学散文,爱因斯坦、海森堡、波尔、薛定谔,还有一系列科学家,包括牛顿、莱布尼茨,他们写了很多科学哲学思想论的文章,我那个时候读这些入迷。


这个阶段我觉得人生的意义不能来源于生活中,不管是瞬时体验,还是传宗接代都不能当做意义来源。


我非常希望能够自己真的成为一个类似于像波尔、薛定谔这样的人,把某一个学科向前拓展,开创新的领域,把人类文明智慧的薪火相传。我期待把人生意义放在文明的高度上。


我们今天说起15、16世纪的意大利,我们会觉得简直是灿烂,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我们数出一系列的名字就认为他们的文明已经达到了足够的高度,是人类文明的巅峰。这是因为当我们衡量文明的高度时候,不是用大众水平,只用巅峰水平。


出了一个牛顿,就足够把一个文明拉到历史高度了。我们至今都是用伟大人物作为文明高度的衡量。


第五种来源:社会阅读


但是,这种人生意义的来源照顾不到99%的普通人,普通人没办法以这种作为自己人生意义的来源。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还是蛮具有这种期待的,但是后来发现自己可能永远做不到像我心中的偶像这么好,永远做不到像我的偶像薛定谔,或者海森堡和波尔,于是就会痛苦。


社会运动思想家把社会运动当作一般大众的人生意义来源,要建立人间天堂。如果说天堂不存在,那么人的意义在哪?所以要建立一个人间天堂,这个天堂是一个美好的社会,到这个社会一切问题都解决了,矛盾都消失了,一切都变好了。


这样一种美好社会的愿景,成为了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人的人生意义的来源。


于是我转而关注历史、社会学、经济学领域,通过比较古今中外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把探寻理想中的社会作为人生意义的来源。


但是这种人生意义的来源,一个重大的问题就在于,看多了历史的发展变化的话,会发现很多历史一直在重演。当然不是真的完全重演,但是很多部分都在重演


于是我们的生命义务就慢慢呈现出来:我们需要在理想崩塌的废墟上寻找答案,要回答:如果既没有彼岸天堂,也没有此岸天堂,那么人生意义从何而来?

第六种来源:哲学阅读


这个时候,就来到我想说的第六个领域:人的领域。我重新寻找阅读的力量,文学和哲学阅读。


分享一段文字,来自于加缪。


人生的荒谬在于,滚上山的石头总会落下来,可是你必须相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这就是说,我们尝试建立理想的人间秩序,可是过不了多长时间一切会回归原样,就像石头,你把它一次次推上山,它一次次滚回来。那这个意义在哪里?意义就在于滚石头这个过程


加缪说,必须相信西斯弗斯是幸福的,就是他既不寄望于一个彼岸天堂,也不寄望于一个此岸天堂,他知道没有天堂、石头总是会落下来,可是他仍然滚这个石头,并为之感到幸福。


这个幸福是从哪来的?这就是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提出人的荒谬,其实并不是说人是荒唐的,而是说人没有预先给你写好的崇高意义,但是你仍然要相信在人的存在中有意义存在。


这些阅读发生在我读研究生到博士期间。总体来讲,我自己到读博士的最后阶段,就开始越来越明确我想要做些什么事情。



许多事情的意义都经不起推敲,然而人仍然需要意义,仍然需要在艰难的生活中拨开缝隙,朝向一个有光的方向。正因为世界的荒谬性和人对意义的追求,才是人生中永恒的冲突和张力。


我自己觉得,在任何一个领域的阅读其实都是必要的,所有领域的阅读都能相互映照。如果不曾有科学、文学、哲学和社会学方面的阅读,我其实现在在生活中很多时候会更加不知道何去何从,但是我现在能感觉到生活的力量,这个就是文字所给予一个人、其它东西所不能给予的东西。



部分内容来源于: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阿菇。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欢迎订阅《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