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明,青团

2018-04-04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春天,是个柔软的季节

人间四月天,和风细雨里

好像一切忧愁都会化去

所有心意都能够被珍惜


连雨蒙蒙的清明,也来了

在这个饱含思念的时节

最适合吃一个碧绿绿、软糯糯的青团

把春天的甘甜吃进嘴里

把世间的柔软揉进心底



青团俗称“青圆子”,唯清明前后才有,所以也叫“清明粿”。


能吃青团的日子就那么十来天,所以人们总会特别珍惜。只有吃过几颗青团,才算真的进了春天。




青团的绿,来自江南的艾草。艾草生于初春山野,到野地里一蓬蓬刈下来,细细切碎,用葛布滤出青绿的草汁来,和上筛得均匀的糯米粉,便揉出一团春天最浓烈透彻的香。




青团的馅料,传统有咸香的鸭蛋肉松、沙甜的红豆馅、剁成细粒的马兰头。各自被清甜软糯的艾草面皮包裹融合,足以满足每个不同口味不同性情的人,对同一个春天的期待。



细看手心一个青团的绿,是让人一见就会爱上的颜色。咬下去,软糯的口感是自然与人心的靠近,过后,在味蕾间回味的片刻,春天便真正融进了人心里。



沪上知名美食家江礼旸写过一篇《青团》,看他说着,不觉也馋了。


中国许多节日都同吃连在一起,清明则和青团连在一起。我幼时祖母和母亲买了艾来,将艾叶煮水,叶和水一起揉入米粉(糯米粉和粳米粉掺和而成)中制成皮子,馅有甜也有咸,甜的为细沙,咸的有咸菜肉丝。婺源乡下寄来的则有腊肉、荞头、辣椒。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祖母和父、母亲相继作古,我也先后升任父亲和爷爷,清明吃青团的习惯不会改变,只是自己做不来,每年买两个吃吃应景。


自从10多年前患了糖尿病,每年只吃一、两个,而且那天吃青团那餐就不另吃饭了,当然甜的绝不进口。近几年互联网发达,青团也有了网紅,而且网红青团要排六、七个小时队才能吃到。


我视排队为畏途,就没吃过网红青团。去年杏花楼网红咸蛋黄肉松馅红得发紫,我是望团咽唾而不得。宗弟江礼斌大师见老阿哥馋得可怜,研发了网红青团,送了两盒来。礼斌手艺了得,青 38 38924 38 14942 0 0 4138 0 0:00:09 0:00:03 0:00:06 4137果然好吃!


今年早早听说咸蛋黄肉松依旧走红,又有新雅粤菜馆的腌笃鲜馅为新红,我仍旧望团生馋,阿倪得知,买了王家沙的马兰头馅送来。马兰头乃春之尤物,清香宜人,撩人,我得以一膏馋吻。又见小帅大师晒出游艇会新红盐局鸡馅青团,馋虫忍不住爬出来。


常常想,馋是什么?有人读了我的《小馄饨》说,读到一半就饿了。我回应她,饿不是馋。


40多年前,为了省三角汽车费,骑自行车从淮北乡下去县城办事。来回40里路,回程中实在骑不动,以为车胎漏气,可又打不进气。看到天边有一豆腐担挑来,竭尽全力呼喊求救,结果买了两角生豆腐,捧在手中吃完。这是饿而不是馋。


1984年去黄岩采访,晚上吃了一肚子海鲜,在招待所楼上听到下面一片嘈杂声,推窗望去,星星点点的电石灯映照着一个个食摊,菜香氤氲,不觉大喜过望,披衣下楼,硬吃下大大一枚席饼筒,外加一碗绿豆面碎鲜汤,心满意足,散步半小时,再食两个酸橘子,才躺下“做个好梦”,这才是馋。


如此说来,馋是饱暖之后,遇见心仪美食,馋虫忍不住爬上喉咙口,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我于青团,好像是有点馋了。




今年的清明时间是2018年04月05日,农历戊戌年二月二十。


清明作为节气,最早有可能是出现在战国初管仲留下遗说整理成的《管子》里。


《管子·幼官》中,是12天为一个节气。春天8个,夏天7个,秋天8个,冬天7个,一年四季共30个节气。


这是当时齐国使用的时节,清明是春季第五个节气,如果从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开始计,60天正好是清明。但当时齐国以冬至开始计春季,60天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



刘安的《淮南子》中的记载也可能早于《逸周书》中的"时训解"。


《淮南子·天文训》中记,冬至后45天立春,立春60天清明。但他解释清明这个节气是,"清明风至,音比中吕"


清明风也就是东南风,天有八气,所以地有八风。


《淮南子·天文训》中这样确定清明风:冬至45天后,立春条风至,条风是东北风,引万物出。条风45天后春分明庶风至,明庶风是东风,表明众物尽出。明庶风再45天后才是清明风至。按这个时间,清明风对应的应是立夏。


仲吕是古乐十二律的第六律,也对应立夏所在的农历四月。《礼记·月令》说,孟夏之月,律中中吕;中吕在气候中的意思是,微阴始起未成,著于其中,帮助农历三月的第五律姑洗发散阳气而成万物。



所以朱伟在解说清明的文章里写道:


仔细看,清明的位置,就这样充满矛盾。它位于农历二月,但现在对它意义的解释,却对应农历三月律姑洗。


东汉班固的《白虎通·五行》这样解释姑洗的含义:"三月律谓之姑洗何?姑者,故也;洗者,鲜也;言万物皆去故就其新,莫不鲜明也。"


物生清洁,洗除其枯,后来唐朝孔颖达对清明的这个解释,显然就来自班固对姑洗的定义。



清明为节始于唐朝,但缘由却还是寒食,所以《初学记》、《太平御览》,唐宋两代类书中都只有寒食而无清明。也就是说,寒食为节,扫墓也是历朝所流行的寒食节时俗。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饿,已也无力站起。随臣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的一块肉,煮了碗肉汤让公子喝下,重耳知道实情后,感激地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结果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绵山


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


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


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



作为吃货,总是对吃什么格外感兴趣。大概是因为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清明节吃的都是冷食。青团是当然的,此外还有:


清明果


安徽、江西等我国南方省份多在清明节吃清明果。



清明果和青团相似,但略有不同。


其一,清明果多为饺子型。


其二,清明果里面的馅多为五香干、笋干等,是咸的;青团则是以豆沙甜口馅为主。


其三,清明果通常用鼠曲草,而青团喜欢用艾草。


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



和青团的原料一样,也用糯米,艾草汁。形状上略有不同,多会压成扁圆状。


子推蒸饼


俗称蒸饼,是山西地方的传统食品,据说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子推蒸饼,相传是寒食节流传下来的一种熟食,人们为了纪念忠诚坚贞的介子推,就在他死的这一天,不举烟火,也不进热食,所以这一天便被称为寒食节了。


螺蛳


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



粽子


看到粽子,你是不是不禁会怀疑是不是跑错了场?然则并没有,要知道,最开始吃粽子不是端午,而是清明前一天的寒食。现在,塘栖、长兴、吴江一带仍盛行清明吃粽子的风俗。



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桃花粥


古人还会在清明节以新鲜之桃花瓣煮粥,熬成一碗桃花粥。唐冯贽《云仙杂记》诗云:“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桃花粥。”



现在我们说到清明,都会提到相传为杜牧所作的名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但朱伟在《清明》一文中却说,"《樊川诗集》,包括补遗、别集、外集中均无此诗。此诗最早见于宋朝谢枋得所编的《千家诗》,因谢枋得所选伪诗多,所以后世学者认为它有可能是伪诗,不说杜牧的年代清明尚未成节,意境也不似杜牧


他说,中华书局近年所编《杜牧资料汇编》中,汇集唐之后300多人对杜牧诗的品评,只有明朝谢榛一人在《西暝诗话》中提到此诗,还认为"借问酒家何处有"的气格不高,建议改为"日斜人策马,酒肆杏花西"。谢枋得自己的诗评,对此诗都视而不见。



清明。一年,又一年。


这一天,我们低头追思永逝的亲人。


这一天,我们沐浴生机绽放的春日风光。


愿你在每一个春天,都能吃到一口饱含思念的青团,让这份甘甜的味道,守护你对生活永不失落的勇气。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欢迎订阅《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