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名家笔下的清明,越读越有味道!

2018-04-05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在名家们的笔下,自然也少不了对祭祀祖先的回忆。在叶圣陶先生笔下的香炉蜡盏、袅袅烟火中,缅怀祖先也多了一份神圣……


逢到节令,我们依着老例祭祖先。


我家过节共有三桌。上海弄堂房子地位狭窄,三桌没法同时祭,只得先来两桌,再来一桌。杯筷碗碟拿不出整齐的全套,就取杂色的来应用。蜡盏弯了头。香炉里香灰都没有,只好把三枝香搁在炉口算数。总之,一切都马虎得很。


供了香,斟了酒,接着就是拜跪。平时太少运动了,才过四十岁,膝关节已经硬化,跪下去只觉得僵僵的,此外别无所思。


从前父亲跟叔父在日,他们的拜跪就不相同。容貌显得很肃穆,一跪三叩之后,又轻轻叩头至数十回,好像在那里默祷,然后站起来,恭敬地离开拜位。所谓“祭如在”,“临事而敬”,他们是从小就成为习惯了的。


几个孩子有时跟着我拜;有时说不高兴拜,也就让他们去。焚化纸锭却是他们欢喜做的事情,在一个搪瓷面盆里慢慢地把纸锭加进去,看它给火焰吞食,一会儿变成白色的灰烬,仿佛有冬天拨弄炭火盆那种情味。


孩子们所知道的过节,第一自然是吃饭时可有较好较多的菜;第二,这是家庭里的特种游戏,一年内总得表演几回的。至于祖先会扶老携幼地到来,分着左昭右穆坐定,吃喝一顿之后,又带着钱钞回去:这在孩子是没法想像的。


——节选自《过节》



清明似乎是个特殊的日子,我们在祭奠中直面传统文化里往往避讳的死亡,却又在踏青时欣喜地触摸春天带来的勃勃生机。于是,我们就在丰子恺先生的笔下,看到了一群"借墓游春",将清明扫墓视作一件无上乐事的儿童,令人不禁莞尔。


清明例行扫墓。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所以古人说:"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


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


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杨庄坟离镇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须步行。老幼都不去,我七八岁就参加。茂生大伯挑了一担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路上采桃花,偷新蚕豆,不亦乐乎。


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于是陈设祭品,依次跪拜。


拜过之后,自由玩耍。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蚕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几个洞,作为笛孔。


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来,装在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发音竟也悠扬可听。可惜这种笛寿命不长。拿回家里,第二天就枯干,吹不响了。


祭扫完毕,茂生大伯去还桌子凳子,照例送两个甜麦塌饼和一串粽子,作为酬谢。然后诸人一同在夕阳中回去。杨庄坟上只有一株大松树,临着一个池塘。父亲说这叫做"美人照镜"。


现在,几十年不去,不知美人是否还在照镜。闭上眼睛,情景宛在目前。



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坟”。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坟。坟共有五六处,须用两只船,整整上一天。同族共有五家,轮流作主。白天上坟,晚上吃上坟酒。这笔费用由祭田开销。


祖宗们心计长,恐怕子孙不肖,上不起坟,叫他们变成饿鬼。因此特置几亩祭田,租给农民。轮到谁家主持上坟,由谁家收租。雇船办酒之外,费用总有余裕。因此大家高兴作主。而小孩子尤其高兴,因为可以整天在乡下游玩,在草地上吃午饭。


船里烧出来的饭莱,滋味特别好。因为,据老人们说,家里有灶君菩萨,把饭菜的好滋味先尝了去;而船里没有灶君菩萨,所以船里烧出来的饭菜滋味特别好。


孩子们还有一件乐事,是抢鸡蛋吃。每到一个坟上,除对祖宗的一桌祭品以外,必定还有一只小匾,内设小鱼、小肉、鸡蛋,酒和香烛,是请土地爷爷吃的,叫做拜坟墓土地。


孩子们中,谁先向坟墓土地叩头,谁先抢得鸡蛋。我难得抢到,觉得这鸡蛋的确比平常的好吃。


第三天上“私房坟”。我家的私房坟,又称为旗杆坟。去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人,父母和我们姐弟数人。吃了早中饭,雇一只客船,慢吞吞地荡去。水路五六里,不久就到。


祭扫期间,附近三竺庵里的和尚来问讯,送我们些春笋。我们也到这庵里去玩,看见竹林很大,身入其中,不见天日。


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中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作无上的乐事。


——节选自《清明扫墓》



而在阎崇年笔下,清明于我们有着道不尽的文化意义,比如“感恩”……


清明节是一个凝聚着多元文化的节日,它至少有六重含义。


一为节气,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地球绕日,运行不息,清明节时,气清景明,万机勃发。


二为农事,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过了清明,开始农忙。


三为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的寒食,相传纪念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后面介绍)。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冷食。清明禁火,或为拜火的遗风。后逐渐清明与寒食合为一节。苏轼有著名《黄州寒食帖》传世。


四为踏青,就是桃花盛开,民众踏青郊游。


五为民俗,清明射柳,是一种寓军事于娱乐的节日活动。辽南京、金中都,从朝廷到庶民,仕女云集,风气极盛,表现了习俗的民族性。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城民众,还荡秋千,嬉戏为乐。


六为扫墓。


总之,清明节期间,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又有融入欢乐的愉悦赏春;既有追思先人的忆旧悲酸,又有清新明丽的欢庆景象。


当然,清明扫墓是普遍的民众社会心理。这种心理特征是“感恩”。西方有感恩节,中国的感恩节就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伦理文化价值,应是“感恩”二字。


清明“感恩”来历,有个历史故事。


《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国公子重耳,早年患难,四处流亡,备受屈辱,历尽磨难。贤士介子推同他患难与共。重耳在没有饭吃时,“饥而从野人乞食”。传说重耳一日饿晕,介子推“割股充饥”,就是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他吃。重耳流亡十九年,六十二岁,回到晋国,做了君主,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在封赏旧臣时,介子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不求功禄,未受封赏,晋文公是忘了封赏介子推,还是另有考虑呢?史无记载,不得而知。介子推隐遁绵上(今山西介休县南的绵山),后来死去。晋文公为感恩介子推,传说封此山为介山。后人编出介子推遗留给晋文公“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的血诗。



其实,人们在清明时节,祭扫祖坟,感念深恩,比此故事时间更早。


清明扫墓,是老北京的一个传统习俗。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书里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北京内城和外城的居民,或乘车骑马,或徒步行走,男女老幼,带着供品,去到郊外,清明扫墓。


实际上,在中国,从城市到农村,从内地到边陲,都有清明扫墓的习俗。这主要是对先祖、对先贤、对先烈的感恩和敬仰。


于先祖,《孝经》开宗明义说:“夫孝,始于事亲。”为什么要事亲呢?道理很简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父母对子女有生养、抚育、教导、慈爱的大恩大德,所以对待父母——生要孝养,病要孝侍,死要孝葬,清明时节要孝祭。古人很重视孝,认为“五刑三千,不孝为大”。扫墓活动即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


于先贤,对直系血缘祖先是这样,对中华共祖黄帝也是这样,我去瞻仰过陕西黄陵,现在每年到了清明时节,都要举行海内外华人的庄重公祭。


对孔子、孟子、老子、孙子等先贤,还有对元、明、清三代为北京、为国家“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和于谦、袁崇焕等先贤,以及其他先贤,都要心敬、行敬,在清明节扫墓期间,别忘记他们,要敬 53 34950 53 18767 0 0 4126 0 0:00:08 0:00:04 0:00:04 4126先贤。


于先烈,一百年来,他们为民族的解放,为民众的正义,为抵御外敌侵略,为救民于水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抛头颅,洒热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值得后人敬仰,也在清明节进行祭奠。


清明祭奠先祖、先贤、先烈,重在感恩。对先祖要感恩,对先贤要感恩,对先烈要感恩。


感恩,则重在敬。


儒家学说,重视“敬”字:“修德之功,莫大于敬。”敬,要敬天、敬地、敬祖、敬民、敬业、敬己。


古人云:念念敬,时时敬,事事敬,处处敬。就是每念、每时、每事、每地都要敬。心存虔敬,行必谦恭;做人处事,谦虚谨慎。


人们常说:“满招损,谦受益。”这是普遍真理。古人的修养箴言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值得记取。


一首清明诗,流传千古,每年清明都会被人们反复吟诵;一幅清明画,堪称国宝,却很少被人提及。同样是清明时节的主题,为什么会有两种境遇?


——节选自《清明时节话感恩》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欢迎订阅《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