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导致了新一代学生古诗文水平下降?上世纪40年代朱自清已给出答案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古到今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早在上世纪40年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就曾发现“新一代学生古诗文水平下降”的问题,并撰写了大量文章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1941年,叶圣陶、朱自清两位先生在语文教育和吟诵方面结成了深厚的学术友谊,两人联手针对中学国文教育,即主要是古诗文教学,撰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后来于1945年结集出版,即《国文教学》。
这一切的起因,是十年之前夏丏尊先生与叶圣陶先生就已经注意到了的事实:新一代学生的古诗文水平大大下降了。
在文集里的具体讨论中,比如朱自清先生《中学生的国文程度》中说:
所谓“近年来中学生的国文程度低落”,自然意在和前些年的中学生相比。但没有人指出年代的分界;我们问,中学生的国文程度从什么时候才低落起来的呢?我想要是拿五四运动作分界,一般人也许会点头罢?他们觉得,从那时候起,中学校一般的课业训练比从前松弛得多,国文科似乎也不能例外。
单就中学生的文言写作而论,五四运动以来,确有低落的情形,我承认这个。但这种低落有它特殊的原因,和学校里训练的宽严好象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摘自《国文教学·中学生的国文程度》
教育上不重视古诗文,学生的水平自然下降。其中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不过,朱自清先生想重点强调教学法方面的缺失。
原来五四以前的中学生,入学校之先,大都在家里或私塾里费过几年工夫,背诵过些古文,写作过些窗课——不用说是文言。这些是他们国文的真正底子。到了中学里,他们之中有少数能写出通顺的文言,大半靠了这点底子。……到了五四以后,这种影响渐渐消失,学生达到学龄,就入学校,不再费几年工夫去先学文言;这些学生是没有国文底子的。……没有底子的人又怎样写得通顺呢?程度低落,是必然的。
——摘自《国文教学》
“吟诵教学法”的缺失,是国文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那么,传统私塾教育给了学生什么样的训练呢?朱自清先生在《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中说:
一般人讨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都只从写作方面着眼;诵读方面,很少人提及。
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这种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
文言文和旧诗词等,每讲完一篇,还该由教师吟诵一两遍,并该让学生跟着吟诵。现在教师范读文言文和旧诗词等,都不好意思打起调子,以为那是老古董的玩意儿。其实这是错的;文言文和旧诗词等,一部分的生命便在声调里;不吟诵不能完全领略它们的味儿。
显然,朱自清先生认为吟诵教学法的缺失,是当时中学生国文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论朗读(节选)
朱自清
在语文的教学上,在文艺的发展上,朗读都占着重要的位置。从前私塾里教书,老师照例范读,学生循声朗诵。早年学校里教古文,也还是如此。五四以来,中等以上的国文教学不兴这一套;但小学里教国语还用着老法子。
五四以来,人们喜欢用“摇头摆尾的”去形容那些迷恋古文的人。摇头摆尾正是吟文的丑态,虽然吟文并不必需摇头摆尾。从此青年国文教师都不敢在教室里吟诵古文,怕人笑话,怕人笑话他落伍。学生自然也就有了成见。
有一回清华大学举行诵读会,有吟古文的节目,会后一个高才生表示这节目无意义,他不感觉兴趣。那时是民国二十几年了,距离五四已经十几年了。学校里废了吟这么多年,即使是大学高才生,有了这样成见,也不足怪的。但这也是教学上一个大损失。
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像白话诗文有时只听人家读或说就能了解欣赏,用不着看。吟好象电影里的“慢镜头”,将那些不自然的语言的口气慢慢显示出来,让人们好捉摸着。桐城派的因声求气说该就是这个意思。
现在多数学生不能欣赏古文旧诗、词等,又不能写作文言,不会吟也不屑吟恐怕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虽不主张学生写作文言,但按课程标准说,多数学生的这两种现象似乎不能不算是教学上的大损失。
近年渐渐有人见到这个道理,重新强调吟的重要;如夏丏尊、叶圣陶二先生的《文心》里便有很好的意见——他们提议的一些吟古文的符号也简单切实。作者主张学校里恢复从前范读的办法,吟、读、说并用。
现在的学生只在小学里学会了诵,吟、读、说都不曾学。诵在离开小学后恐怕简直用不着;读倒是常常用着。黄先生说到教室内的国文教学,学生“起立读文,……每因害羞,辄以书掩面,草草读毕;或因胆怯,吞吐嗫嚅,期期不能出诸口;偶或出声,亦细微不可辨”(《朗诵法》一三六面)。
在《诵读的态度》一文里,朱自清先生又一次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文言诗文,最好恢复吟诵;只有在吟诵里,骈文和所谓八家文,以及近体诗,才能发挥充足的意味。
编辑:艾彼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