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百廿生快!这些北大校长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春秋流转,寒暑易节,2018年5月4日,北京大学迎来建校120周年校庆。百廿北大,此间几许少年;未名博雅,尤胜万里风光。


北大120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近30位校长,严复、蔡元培、蒋梦麟……一个个光辉璀璨的名字串起了这120年的华彩篇章。


1898年,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维新,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直接创办的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正式成立。



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北大红楼,从不沉默的地方。新文化运动、五四、马克思主义……这里翻涌着近代中国滚烫的鲜血。红楼的灯火笙歌,民主广场的愤怒呐喊,回荡在空中。先哲们步履匆匆,高风峻节,那正是北大的风骨。


严复:尊重教育,挽救北大存亡


人物名片——自京师大学堂改称为北京大学后首任校长



严复的北大校长任期仅为五个月——

1912年5月入职,同年10月辞职,

但严复所做对北大来说意义非常,功不可没:

 

他主持了北大改革,归并了科目,

规定在校教员须专职教学,

不得在政府内兼职。

在办学方针上提出兼收并蓄,

开启了蔡元培办学思想之先河。

 

1912年7月,当时的北洋政府教育部下达停办北大的命令,

严复大为愤慨,

据理力争之下,

教育部取消停办动议。

严复带领师生,

挽救北大于危亡之中。

 

尽管如此,

北大的办学经费仍然没有着落,

严复四处奔走,

向多个银行商借贷款,

遭遇了拒绝也依旧坚持,

最终依靠与北大有旧借贷关系的银行借到费用。

 

严复“受任于危难之际”,

甘愿从事繁重而清苦的教育事业,

与他心底里对教育的尊重,

与对国民素质的提升期待分不开。

他为北大的存续殚精竭虑,

也是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人物名片:对北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北大思想的活跃、新思潮的传播和学术的繁荣



提到北京大学的精神标志,

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熟悉的一句,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这句话现已成为北大校训,

被一届届北大人所铭记,

也成了很多人向往的学术氛围,

这句话的提出者就是北大著名校长蔡元培。

 

从京师大学堂1989年成立,

至蔡元培上任前,

这所学校已换了足足十二任校长。

 

面对经历深重坎坷的学校,

蔡元培肩负使命与责任,

于1917年接手北大,改造北大。

 

他认为要发展学术,

没有自由思想的环境不行,

被禁锢的思想不会有创造。

于是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无论何种学派,只要说法能言之成理,

即可任其自由发展。

 

这一原则一立,

北大学风大大改变,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学生社团雨后春笋般涌现,

各科目研究会也纷纷成立。

 

同时,各学派大师云集北大,

李大钊、陈独秀、鲁讯等革新人物进入北大任教,

刘师培、黄季刚等国学大师也登上北大讲坛。

 

就在这样的互斥与交融中,

学者们逐渐磨合出

适合中国发展的新文化之路,

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得以传播,

北大也在经历短期动荡后

重新踏上历史前进的舞台。


蒋梦麟:富有担当,科学务实


人物名片:迄今为止,北大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



北京大学曾经这样有一位校长,

在“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初期

两度临危受命执掌北京大学。

也就是在他的手中,

北大两度从衰落走向复兴, 

这个人就是蒋梦麟。

 

那是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后,大批学生被捕。

北大校长蔡元培多方奔走,

将学生保释后,

出人意料地宣布辞职,

次日即离开北京。


身心俱疲的蔡元培选择暂避风头,

同时“钦点”蒋梦麟,

让他以自己代理人的身份,

空降北大,主持校务。

 

临危受命的蒋梦麟,

不仅要面临派系斗争的难题,

更有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然而蒋梦麟并无推脱。

 

这一次突如其来的大考,

蒋梦麟几乎交出满分答卷。

数月后,蔡元培回归北大,

蒋梦麟被委任为总务长。

此后十年间,蔡元培屡次“辞职”,均由蒋梦麟顶上。

 

1930年,蒋梦麟正式接任北大校长。

当时,北大教授生活困顿,

教授在外兼职蔚然成风,

导致本校的本科教育一塌糊涂。

蒋梦麟多方联系,

带着中华教育基金会的一大笔钱入主北大,

很快稳住人心。

此后直到抗战胜利,

15年间,他始终是北大的行政负责人,

是北大历史上掌校时间最长的一位校长。

 

在此期间,

针对北大“大度包容,思想自由”

这两种著名“精神特点”

所产生的“纪律弛,群治弛”两个缺点,

他致力于“整饬纪律,发展群治,以补本校之不足”。

这一新思路,

使得北大的教学和科研在

风雨飘摇的战乱年代也有稳步上升。


蒋梦麟自己说:

“虽然政治上狂风暴雨迭起,

北大却引满帆篷,安稳前进。

图书馆的藏书大量增加,

实验设备也大见改善。

国际知名学者如杜威和罗素,

相继应邀担任客座教授。”

 

蒋梦麟说自己平生做事全凭“三子”:

以孔子做人,以老子处世,以鬼子办事。

所谓鬼子者,洋鬼子也,指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办事。

 

这便是蒋梦麟的独到之处,

他在实践当中完成了一件又一件事,

为教育事业立下了一些功劳。

不管时局如何变化,

这样的功劳和精神,都应该被后人记住。


汤用彤: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人物名片:在学生的记忆中,汤用彤是一个学术渊博的老师



“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

著名学者季羡林用这三个词语来评价汤用彤。

 

先后在东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大学执教后,

1931年汤用彤开始执教北京大学。

之后的日子里,他的名字与北大哲学系紧密相连。

1941年1月北京解放,汤用彤出任北大校务委员会主席。

由于当时未设校长,

汤用彤所做的职务即主管北大工作。

 

在学生的记忆中,

汤用彤是一个学术渊博的老师。

在西南联大教书时,

他一人就开设了七门课。

由于他的学术探索主要集中在

印度哲学、中国佛教和魏晋玄学等领域,

所开始的课程也围绕三大哲学传统(中、印和西方)。

 

“他讲课时视野宽广,从容不迫;

资料翔实而又不繁琐,

理论上又能融会贯通,

时而做中外哲学的比较,毫无痕迹”,

当年听课的学生、后也为哲学家的冯契回忆道。

 

汤用彤在国难和家难接踵而至的艰苦岁月里,

完成了佛教史等开山之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季羡林给予这本书很高的评价,

“研究中国佛教史的中外学者,

哪一个也不能不向这一部书学习,

向这一部书讨教”。

 

尽管获得巨大的学术成就,

汤用彤依旧淡泊名利。

无论是当教授教书,

还是在北大做行政工作,

他都能够淡然处之。

在北大同人的眼里,

汤用彤先生的工作从来都被看作是无可指责。


马寅初——不顾一己私利,勇往直前


人物名片:新中国成立后首任北大校长



马寅初1882年出生于浙江嵊县一个酿酒作坊主的家庭,

1905年考入北洋大学,

1907年获北洋政府的官费留学美国,

入耶鲁大学矿冶系。

入学后,他认识到要拯救中国,

就必须改革中国经济,

于是改学经济学。

取得耶鲁大学硕士学位后,

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他于1914年回国,

1915年应蔡元培校长的聘请

来到北京大学任经济门教授,

先后开设了多门实用的经济学课程。


1919年他被各门的教授会推选为北大第一任教务长,

他在任北大教务长时,

贯彻蔡元培校长的整顿和改革措施,

废门改系,全校共分14个系,

使北大向现代化综合性大学的方向转变。


马寅初在北大,

是蔡元培校长“兼容并蓄”方针的坚决贯彻者,

从而给北大带来新思想和新潮流,

使北大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

 

1951年,在众望所归下,

马寅初终于在离校20余年后,

回到北京大学任校长。

6月1日在北大民主广场上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会,

盛况空前,学生们对他极为爱戴,

高兴得把他抬起来。

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

新的北京大学成立后,马寅初仍任校长。

 

他虚心向一切人学习。

学校每有大报告,

他不但作为主席到会主持,

而且认真听讲和记笔记。

马老在北大深受师生们的爱戴。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友仁曾撰文回忆说:

1953年他请我们去吃午饭,

饭后他送我们到颐和园大门,

二里多距离,

一路上不断遇到来园游览的北大师生,

他都热情地同他们打招呼、握手和简短交谈。

  

马寅初虽为校长,又在中央任职,

但师生员工经常能在校园内看到他的身影,

最常见到的地方是北大大饭厅的讲台和办公楼的礼堂。

马寅初的一个重要办学理念是:

“大学生不能只读几本教科书,要接触社会,

要见世面,要了解世界。”

因此,他任校长期间经常请各方著名人士来校演讲。

每次演讲会开始,马寅初都有开场白,

演讲结束必有他的结束语。

他的开场白和结束语从不用讲稿,

即兴发挥,决无套话。

 

马寅初在被围攻的困难日子里,

想的不是自己生命安全,

而是如何为北大一万多名学生作出榜样。

他说:

“我总想以行动来教育学生,

我总希望北大的一万零四百名学生

在他们求学的时候和将来在实际工作中

要知难而进,不要一遇困难随便低头。”


丁石孙——“北大精神”的核心是尊重


人物名片:“我是个失败的校长”



在北京大学一百多年的校史上,

丁石孙并不算是非常著名的人物。

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

丁石孙到校出席纪念活动。

季羡林发表讲话时说,

北大历史上有两位校长值得记住,

一位是蔡元培,另一位是丁石孙。

在接受央视的采访时,

丁石孙说:“我是个失败的校长,

因为我心目中理想的、好的学校,

不是这样的,没有达到。”


丁石孙1944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

因怕画图,一年后转习数学。

在大同求学时,丁石孙只想着念完数学系,

去中学当一位数学老师,

后来却留在了北大教书。

在北大数学系从教40多年,

他从没有想过要当官,

却意外地被推上了校长的官位。

 

丁石孙是数学家、数学教育家,

从事代数与代数数论的教学与研究,

对数学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了程序自动化的研究课题,

是在中国开展代数数论研究的倡导者之一

 

1984年起,丁石孙在北京大学担任了五年校长。

在校长任上,他兼容并包,游刃有余,

抓食堂改革、推管理科学中心、办北大方正,

让人们看到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

他的电话号码是公开的,

学生可以给他打电话投诉食堂的饭菜难吃;

他强调从严治校,

但希望能给学生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

有人想找他说话,

直接把他的自行车拦下来就是。

 

他认为“科学与民主”、“兼容并包,求同存异”都是“北大精神”,

但最为核心的东西是尊重人,

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自由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