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猛然发现“说shuō客”“坐骑qí”这么念,我怕是上了个假学!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近日,马亲王发了一条微博,感叹"说客"这个词的发音居然从(shuì kè)改成了(shuō kè),很多网友都震惊了!有些不信邪的网友专门去了趟书店,翻出纸质版的新华字典,看到这一条:【说客】现读shuō kè,旧读shuì kè,才宣告彻底投降。


明明读书时老师千叮咛万嘱咐,课文《触龙说shuì赵太后》里,触龙是个【说shuì客】,“说”字跟【游说shuì】同音,这怎么说变就变呢?


况且,【shuì客】读起来就像口若悬河的古代伟大辩论家,而【shuō客】好像是一直在你耳边叨哔叨没完没了的菜市场大妈。



难道是因为念错的人太多了,错的也就成了对的?


那另一拨人为了分清对错曾付出的努力还有意义吗?他们小时候的骂不都白挨了?很多网友纷纷表示难以接受。


@龙王梨梨子:拒绝念shuo客......好蠢......

@杰佬_Jeff:游说shui,说shui服,说shui客。有劝说意味的都念shui吧?强行简化太脑残了。

@院长_王春花:shuoke可太难听了.... 

@布罗斯李:我们小时候两节连堂被逼着硬记、N多套卷子反复考的形近字、多音字,现在都特么不做数了,能把那些时间精力补还给我吗?

@嗨__你的益达:合着当年记的那些重点,现在都成错的了

@RedError:改来改去的,都不知道到底怎么读了。


还有一些网友在这条微博底下发出激动的呐喊:


“为什么要服从文盲的决定啊?!不识字还有理了?”


“为了迁就读错字的人把辞典都改了,真是语文教育的失败!”



也有网友表示,这些读音又不是多么晦涩难懂,“顺利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应该都能掌握”,而且这些读音还更有汉语的韵味和感觉。多音字也是汉语的一种特点,不知道为什么要统一成单一读音,顺应时代潮流也应该保留传统文化。


毕竟咱们去年刚嘲笑过台湾同胞念字念半边,把“尴尬”念成“监介”,这次突然被“专家”们整了一个“大退步”,再怎么说服自己“少数服从多数”都有种吃了苍蝇的恶心感。



其实,这样的改动并不是“突然”的,近些年这些“将错就错”的修订可多着呢!


比如,“说服”的汉语拼音注音是“shuō fú” 而不是“shuì fú”。《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第六版 )的条目(第1225页)

所以现在“说服别人的人”变成了【shuō客】也有迹可循,而且这个词其实已经改了好几年了。


令人害怕的是这些都是“悄悄”改动的,除了奋战在第一线的高考生知晓,已经毕业的同胞很难得到通知,非常容易“当了文盲还不自知”。

比如【确凿】这个词,根据词义,以前的字典上读音是【确凿zuò】,上课和考试也是同样,但读错的人太多了,不知哪一年教育部发布了相关规定,统一了【凿】字的读音,现在的汉语词典中都只有(záo)这个音。


或许如此改动确实给更多人带来了便利,但也有不少人实在难以理解这种“将错就错”的事儿,会觉得是“文盲改变了世界”。



而且不是所有改动都是为了“方便了群众”。


比如铁骑一词,我们都以为读音是tiě jì。【骑】读qí是类似动词,比如骑兵。其他的类似名词词义的全部都读jì。轻骑,车骑,骠骑。


不过现代全部都读qí,jì音已经取消了,新版新华字典这个字就只有qí 一个读音。


包括我们都背过杨玉环吃荔枝的“一骑jì红尘妃子笑”,2005年起,【骑】统一废“jì”、“jí”,读“qí”,(详见《新华字典》第11版),也成了“一骑qí红尘妃子笑”,【坐骑jì】也变成了【坐骑qí】。


不说这一改平仄都不协调了,原本的【骑jì】带有一种速度感,一读【骑qí】,就觉得慢吞吞的,像是千里走单车。


所以,当你使用小时候学过的知识却被“人工智能”的输入法提示时,一种颇为荒唐的被背叛的感觉油然而生:


我可能上了个假学吧。

还有【给予】一词,很多人都念【给gěi予】,可现在两种读音都不算错了,甚至有很多字典里查不到()这个读音!



也就是说,当年考试的“出错重点”到现在一一成了正确答案!!!  


有人感叹,这是“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上,但少数服从多数”


类似的“将错就错”不胜枚举:


唯(wěi)唯(wěi)诺诺改为唯(wéi)唯(wéi)诺诺;



靡(统读mí):“靡靡之音”一词中曾经读作mǐ;


箪食壶浆,第5版注音dān sì hú jiāng ,第6版注音dān shí hú jiāng


除了愤怒,大家更深层次的反应是无奈,因为改不改并不会影响到以前读错的人,大部分受影响的反而是那些一直读对的人。


这让人想起了一则神似段子的故事



由此也引发了一个猜想——


@打死我也不笑f:等后人考古学家发掘现在的文物时发现官方都写作“立临”,民间都写作“莅临”,于是得出一结论:立和莅是通假字。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不过,荒谬之外,我们也能从中看出现代社会里广泛存在的“实用至上”精神确实有那么一群网友对文字读音的不断更新予以支持:


可与之针锋相对的声音也很响亮:话是这么说,但未免显得太功利了。




而对于平时自诩不掉书袋的人来说,这或许是他们离孔乙己最近的一次。


他们就算支持改革读音,也是出于“语言社会的自然抛弃”,而不是由官方力量推进强行简化,削减语音代表的不同语义。



把完全不同的意象合并为一个简单的读音,那些诗歌古文的美与韵,都只能消失在滚滚长河里,化作历史的尘埃了吗?


当下的教育者或许会无奈地告诉你,是的。



别说一代代的历史沉淀、文化底蕴了,就连对时光的见证都快消逝不见了。


虽然残酷,但这个趋势显然是无可挽回的,换一个角度往回看,其实很多坚持读【说shuì客】的“老人家”已经是被糊弄的受害者了。


本以为汉语读音的规矩是从他们毕业之后才开始崩坏的,其实不然。


举几个栗子,叶公好龙里的“叶yè”原本读作 “叶shè”;忍俊不禁里的“俊jùn”很早以前的规范读音是“qùn”;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芥蓝注音还是(ɡài lán),但因为生活中基本没人这么说,所以改成了(jiè lán);


现在很多人都以为“色shǎi”是方言,但在老版《辞海》里,颜色、掉色、褪色就是这个读音。


都说对待汉语言文化“不要那么呆板,从容一点”,那请问,这个“呆”字是念(dāi)呢还是念(ái)呢?


“呆板”本来读(ái bǎn),但是后来为了尊重大众的习惯,从1987年开始,这个词的读音更改为(dāi bǎn)。


还有年代感更久一点的。


1985年国家发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把【荨qián麻疹】改为【荨xún麻疹】,不过,荨麻这种草本植物还是读作【荨qián麻】。


还记的《一起来看流星雨》的女主“楚雨荨”吗,当时我们都嘲笑电视剧中念错了字,现在真的念xún了,还真是有点“监介”呢!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能明白小编的意思了。


我们这代人在抱怨【说shuì客】被改成了【说shuō客】、【给jǐ予】被混成了【给gěi予】,却不大清楚早在我们读书前,就有很多字词配合大众习惯进行过改动了。


在某种程度上,大家也很难去评判这种改动的“正义性”了。


现在,不仅字词的读音在改变,社会上还存在着典型的词义混淆、以至于教育部都“将错就错”了,拿出错率最高的成语来说——


【空穴来风】,原本是有理有据的意思,指“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如今明显被当作“毫无依据”使用,还被主流媒体承认了。


被高中语文老师纠正过很多次的【七月流火】,硬是从“天气转凉”变成了“天气炎热”。



“将错就错”也就算了,更恐怖的是可能会“将错就错又改正”,比如【压轴】




第六版《新华字典》已把倒数第二个节目改为倒数第一个。不过后来,在第八版《新华字典》又把倒数第一个节目改为倒数第二个。(目前绝大多数人依然理解为倒数第一个,现多指占据份量大)


或许作为交流工具,语言和文字确实不应该遭受我们的过多苛责和约束,要以人为本、适应社会发展,但理性一点讨论:


是不是存在更能让大家接受的、更良性的改动方式?


比如,改就改吧,能不能广而告之一下呀。



比如,改就改吧,可别今天一个样、明天一个样、后天又变回来了。


毕竟,工具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具有比较强的稳定性和规律性,改来改去都不知道到底该怎么读了,谈何工具之用。


问句扎心的话,来来去去的频繁改动考虑过广大高中生的感受嘛?


一个个的都是疑难考点,本来记着的是对的又给改错了,一分可是一千人啊!

编辑:王静宇



部分内容综合自:Vista看天下。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