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到这五点,养成批判性思维并不难

2018-04-13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批判性思维是近年来语文高考的重要考察内容,尤其体现在作文的命题之中。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远远不是靠单纯的阅读、写作训练就能达到目的的。


批判性思维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知识与见闻,将其演变成真知的过程。批判性思维有五大形成渊源,都与哲学有关,它们并非相互排斥,其实是相互借鉴的。了解了批判性思维是怎样形成的,才能促使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文: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Stephen D. Bookfield),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圣托马斯大学特聘教授


NO、1 分析哲学与逻辑学——辨别“语言把戏


这是迄今为止对北美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和教学影响最深的思想,属于分析哲学与逻辑哲学的范畴。它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是:学生更熟练地构建和解构论证的过程。


尽管分析哲学与逻辑学显得太过专业,主要关注建构和解构论点的技巧,但它也带着一种道德目的。分析哲学认为,如果能理解偏见如何伪装成经验事实或客观解释,一个人就更知道该相信什么、怎么做。


乔治·奥威尔的《政治与英语》一文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宣传者和煽动者深知,语言把戏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可以帮你赢得别人的赞同,即便这不符合他们的最佳利益。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语言把戏”:


通过生动的个人经历来提出一个抽象的观点,好让人们将该论点和容易记住的个人经历联系在一起


反复重复一个歪曲的观点,使之变成看似合情合理的事实


对对手的观点断章取义,歪曲其意思,强调这是对手的主要观点


把正面的符号和思想(民主,爱国,开放)跟自己的观点联系起来,把负面的符号(共产主义,欺骗,不爱国)和对手的观点联系在一起


把个人的观点伪装成大部分人的意愿,例如,以“我们绝不接受……”或“我们真正想要的是……”这样的说法开场


把推断伪装成不争的事实,而非假设预测,例如“这样的做法必然会导致失败”


从某个类别中选一个例子(“我有一个……的朋友”),进行毫无根据的概括——将个体的特殊问题概括为整体的问题


利用有威望的权威来佐证个人观点的正确性,例如“《圣经》清楚地告诉我们……”或者“在《XX规章》中,明确提出……”


对某一类现象,如人(90后、00后、中老年人)、状况(佛系青年、自主创业)或文化形态(鸡汤文、极简主义、复古)形成模式化的看法



NO、2  自然科学——识别“假说演绎


这一学说属于自然科学范畴。1620年,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工具》一书问世,在书中,他指出了跨学科研究的哲学基础。培根认为,寻找真正的因果关系,最可靠的途径是找出导致某个现象出现差异的变量,即表现同一现象的其他实例中不存在的因素。培根深信,细心的观察实验是可靠思维的基础,这也是促使他提出假说演绎法的哲学信念。


什么叫“假说演绎”?


首先,对一系列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给出一个似乎可信的解释。严格来说,这一步不符合逻辑,实际上,这个解释经常是靠高度的想象、一闪而过的想法或“打破惯性思维”做出的。


对一个现象进行研究之后,研究者提出一个假想——这个现象背后存在某种因果关系。接着,研究者开展一项实验,验证实验的预期结果是否会成为事实,在结果的基础上,证实或证伪这个假说。如果这个假说被证伪,就综合第一项实验的数据,提出新的假说,再次重复这个过程。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提出了可反证原则,对这一方法做出了重要的完善。在波普尔看来,真正的科学定理是可以反证的,换言之,所谓的真理应该是我们全力证伪之后留下的东西。


波普尔的学说指出,不论是多么坚定的信念,未来的事件都有可能证明它是错的,但这并不是说这个信念不够坚定,而是说,在证据(包括个人经验)面前,即使最坚定的信念,也有被修改甚至被抛弃的可能。


这一思想也让很多自认为是批判思考者的人明白,敢于自我批判,才是真正的批判性思维。


NO、3  实用主义——通过实验找到更好的结果


这一思想渊源是美国的实用主义,它强调要不断实验,以找到更好的结果。这一学说促使我们不断地实验、改变、修补自己的想法,其中一项就是寻找自己或他人的错误之处。


“实用主义”坚信,要获得更好的结果,必须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多样化”的实验:


1)不断实验;

2)吸取教训;

3)主动寻找新的信息和可能性。


不幸的是,少部分人对扭曲了对“实用主义”这个词的理解,误以为“实用”就是投机,就是不择一切手段满足自己的私欲,这与“实用主义”的初始概念背道而驰,“实用主义”思想先驱认为,实用主义是为了实现更美好的预期结果。

 

分析哲学与逻辑学下的批判性思维有时让学生觉得过于抽象,像是在做毫无意义的智力游戏;自然科学下的批判性思维似乎让人望而生畏,尤其是普通人;而实用主义下的批判性思维则让人觉得实际、有意义、有助于日常生活中的决策,所以说,那些教学生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的本科课程,其实得益于实用主义的启发,不管你是否承认,这些课程确是受了实用主义的深远影响。

 

一般的批判性思维课程都以学生切身面临的问题为对象。老师不断引入新的资料,让课程变得更有针对性、更有趣,这都是受了实用主义的启发;当老师强调要吸取教训或以前的假设和观念存在破绽的时候,也是吸收了实用主义的思想;当学生相互咨询,以补充分析的缺陷时,也就成了实用主义者。



NO、4  心理分析——过完整、真实的生活


这一学说属于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领域,普通老师对此知之甚少,往往会认为一旦涉足这一领域,试图探索学生那复杂(甚至危险)得让人难以理解的心理世界,可能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伤害。 

 

答案在于这一思想背后存在一个不证自明的假设,简言之,每个人都有一个核心的、真实的人格,等着被了解和释放。照安东尼·斯托尔在《人格的完整性》一书中所说,当我们在内在的本质和外在的工作、关系之间建立起紧密、健康的联系时,这一人格就形成了。


现代生活迫使人们过着一种割裂的生活,对成功和幸福的追求与内心生活背道而驰。一些心理学家相信,通过加入长期的小圈子——所谓的“信任圈”,人们可以治愈自己的心灵,听到内心的召唤。

 

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的思想为什么对批判性思维如此重要?


这一思想认为:


通过批判分析自己的经验,我们就能辨别那些阻碍我们发挥内在潜能的假设;借助批判性思维,可以让我们内心的渴望与外在言行、表现协调一致,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方法,是频繁的谈话治疗,表现在批判性思维上就是不断地和自己对话、追问自我,批判地审视那些左右我们的生活、行动和重大决策的假设。

 

揭示和质疑左右我们的行为的假设,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固有的行为和想法,这是心理治疗和批判性思维的不谋而合的地方,两者都认为,批判性思维能帮助人们做出明智的决定,分辨那些根深蒂固的假设,认清自己,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问题,说明它确实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思想渊源。



NO、5  批判理论——对强权说真话


这一思想认为,批判性思维的直接目的,是促进社会公正,揭露和破除权力不平等,例如,学会辨别和反抗意识形态操纵,揭露滥权现象。


批判理论这个词是由法兰克福批判社会理论学派的思想家提出的,主张人们要学会辨别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公平的主导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看似正常,实则左右着我们的行为,维持着一个不公平的体系。


作为一个体系,批判性理论的基础是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三个核心假设:


1)社会中或许存在着不公平因素,经济不平等、种族歧视和阶级歧视是不争的事实

 

2)这种状态之所以看似平常、自然、不可避免(从而避免可能受到的质疑),是因为主导意识形态的传播

 

3)批判理论之所以研究这种状态是为了改变它


主导意识形态由一套被广泛接受的信念和行为组成,左右着人们对个人经验的看法和生活方式,一旦有效地发挥作用,可以为人省去对环境的对抗。意识形态的主要功能是让人们相信,这样的世界是完全合理的,这样的社会能满足所有人的最大利益。


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思想是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的思维霸权是指人们坚信能满足自己最大利益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实际上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益。


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是要帮助学生培养所谓的结构化的世界观,即个人问题总是被当成社会现象来分析。批判理论认为,批判的思考者会采取行动,创造更民主、更集体主义的经济和社会形式。涉及科学的社会功能、科学家的道德责任或科学决策的伦理标准的高级科学课程,多少也受了批判理论的影响。


例如,裁员是因为资本主义要开拓新市场、最大化利润、降低劳动成本;医疗的发展(或匮乏)是因为制药公司和保险公司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来定量提供医疗服务;离婚是因为要打三份工,上学、看病等等,压力太大;照这种思路,学习批判思考就是要思想排毒,排出“个人主义思想”的毒——相信命运和心灵掌握在自己手中——是被错误的意识给利用了。


之所以有错误的意识,是因为被主导意识形态欺骗了,让你以为不平等是达尔文适者生存法则的正常结果。

编辑:艾彼



摘自《批判性思维与教学:帮助学生质疑假设的方法与工具》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