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乎9.7万高赞回答:如何长时间高效学习?

白诗诗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如果你想要在某个知识领域成为专家精英,你必须要花至少10000小时实实在在的练习和学习。


然而,美国歌手、音乐制作人Josh Kaufman 却推翻了这些观念,提出了你只需要20小时就能不错的掌握一个全新的知识和技能:如果我们能在最初的20小时内熬过初学阶段的不适感和挫败感,我们其实能很轻松地掌握一个全新的领域。


让我们先来看一件真人真事:


斯考特·杨(Scott Young)12个月之内,自学完成了传说中的 MIT 计算机科学课程表的全部33门课,从线性代数到计算理论。按照他的进度,读完一门课程大概只需要1.5个星期。


他的学习方法是这样的:


每天学习10小时,10天左右就要考试一次并通过,这个学习效率非常高,更不用说重复了33次。


在学习一门新的知识时短时间集中注意力不难。但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做不到很好的放松,只要持续二、三个月左右就会达到一个瓶颈,理解能力和心理状态无法继续,这个瓶颈会重复出现。


就像考研时很多人前几个月都能坚持下去,但到6、8月之后就无法坚持。重复三次左右会面临一个临界点,度过这后就很容易继续了。


曾经有个著名小提琴家说过,如果你是练习手指,你可以练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练习脑子,你每天能练两个小时就不错了。



结合以上观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做不到像斯考特·杨那样长时间持续地学习;对我们而言,长时间地持续学习无异于打疲劳战,反而会导致头脑的效率降低。因此,我们想要提升学习质量,一味拉长学习时间并不是个很好的办法;与其延伸时间的长度,不如拓宽时间的宽度,充分利用有限的高效时间。


如何保证利用好自己的高效时间


01、建立学习仪式感


人通常会藉由某些仪式性的动作或场景,来给自己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自我暗示能够使自我变革,把自己的专注力、反应能力、运动能力迅速提升。


因此,我们也可以试着把学习变为一种仪式,这种仪式的目的是提醒自己“我要开始学习了”,从而让自己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有一个方法,就是把每一次学习当成月考甚至高考一样的对待。


为了高考你会提前准备什么?


物质准备:吃饱穿暖

精神准备:考前睡眠充足

知识储备:复习再复习


这种“模拟高考”的仪式感是怎样建立起来呢?


物质:水、巧克力、计算器、文具。在正式学习之前,你应该把这些在桌上一字排开,以防临时需要某些东西时手忙脚乱去到处翻。


精神:前一天晚上不要熬夜,而且如果你已经在前一天高效学好的话,会在一种满足感和新的期待中睡去。


时间:比如,八点是你的正式学习时间,你应该保证八点之前提前赶到那里,坐在椅子上调整出最舒服的学习姿态。


这样,预定的学习时间一到,你就没有理由再磨蹭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了。



02、预热


翻看即将在要来到的两个小时之内需要学习的内容,心里有个大概。你可以多浏览几遍某些重要的概念以及例题,但是严格来说,这一行为并非的正式学习的过程。


就好像你考试之前翻书,多看几遍重难点考点只是为了考试更好的发挥,而不能把这个过程计入考试本身一样。我现在做的活动,只是为了等一下正式学习更好的强化效果。


当然,预热活动最好在将要学习这一章节内容的前一天完成。边浏览需要学习的内容,边在书上把自己的疑问记下来。如此,正式学习的过程就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变成了一个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你会发现自己的学习心态变得更加积极了,大脑也运转得更快了。


人的思维是容易跳跃的,很多人如果一章一节地看下去,没多久就会困得倒在书上。因此,预先设置问题能有效地帮助人从书中找出学习的重点。



03、有效学习的过程


1.阅读


第一遍阅读时应该解决以下问题:


看目录知道这一章重点在哪一节,这一节大概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看章后习题,圈出术语——这个术语基本上就是本章的知识点了;


根据术语去书中划概念和术语解释——如果有些术语不能理解,请使用网络百度术语名词解释;


术语理解后,带着术语去理解书中的图表和例题以及案例。


2.回顾

看完一章之后,把书合上或反过来,在脑子回想一下这一章有讲什么内容,有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解释是什么;最好能把你想到的在纸上列出来。


3.第二遍阅读


再次打开书本,从书中找出你刚才写下来的内容;对照看看自己的回忆有没有疏漏或错误,在你的纸上把它们补充完整。


4.做题


找例题,做例题。具体流程如下:


找到书中的例题,不看例题下面的解答,自己动手,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做完对照解答,紧接着完整抄一遍标准答案;


去章后看看有没有会做的题目,有会做的就做下;


没有就跳回来看第二个例题,方法一样;


如此循环往复。


以上流程,如果五个例题抄完仍然没有头绪,那么问题来了,说明你还没有理解教材,或者你的基础不扎实,这个就更好解决了: 


遇到这种阶段性的困难,只能加强对教材的针对性理解。在例题解答答案步骤中,圈出那些重复出现的关键词以及章后题目含有的术语,再进一步去阅读解释这些术语的概念、案例、图表。接着回来做题。


5.检测


当一本教材用如上的方式进行完毕,请你及时从网上寻找一份有详细答案的试卷做一次测试!


如果成绩达不到你心中的目标,请自觉决定安排时间重新学习、巩固、提高。这看似是对于自己有高要求的学霸说的。事实上,做测试检验学习效果的方法对“学渣”们具有更多现实意义。


如果在测试中不及格,你需要重新加强课本知识点的学习。而且,测试能快速告诉你究竟掌握了哪些知识、哪些还有待弄懂。



04、看不懂教材怎么办?


看知识性、理论性的书是不能直接谈“理解”这个词的,尤其是工科的书,就是一份份说明书。讲机械那就是机械的说明书,讲制图那就是制图的说明书。


这些说明书和商品说明书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它们通过系统化的学术语言衔接成书、成册——但本质上一本说明书的集合。洗衣机说明书有什么作用?那就是告诉购买者如何操作、如何保养、注意事项。


教科书并不都是一本本优秀的说明书合集。因为它们的书写内容是由个人写就,说明的操作细节根据他个人的智识水平书写,他并不曾统计所写的每一句话是不是让读者看起来更加容易形象的理解。


好的说明书只需要我们按着步骤流程一步一步操作就可以达到目的,只有书写不明的说明书才考验读者额外的理解能力。


从某个意义上来说,你学习某一本书,如果看不进去,可能不是你理解有问题,你应该换一本书。


我们什么时候讲理解能力?中文阅读理解、英文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比如文学作品中“我爱你,你懂我心吗?”这类感性表达的时候需要你的理解,文人思维表达的时候需要你的理解,需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解。


但讲理论、定律的时候如果你说不理解,那多半是书本表达的问题,不是你理解力有问题。因为理论、定理是没有弦外之音的。如果看不懂,可能是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书写得太深,与你目前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生活经历不符;


其二,你的阅读能力还不足以支撑你看懂面前的这本书。


终上所述,如果看不懂教材,那就尽量换一本简单一点的吧。



05、抓案例,看图表


看书看不进,就牢牢抓住书本的例题、案例、图表。因为例题讲具体情境、图表具有可视化、案例就是讲具体的运用——这些都比理解文字描述容易的多。


而且,例题里面包含了对关键知识点的运用,案例和图表其实都是为了辅助你理解正文文字内容的。


所以,只要我们配合最少量的文字看懂了案例、图表,就达到了对知识的了解,接着我们再去看例题就知道了知识运用场景,之后,我们再反复地做题目,从而达到了对知识点的掌握。


06、分清“了解,知道,掌握


你注意过课本对学习要求中的“知道”“了解”‘’掌握”吗?


当提起某专有术语名词、某理论的时候,你能想得起来有那么一回事,这就叫“知道”;


我们再反复地做题目,知道什么情况下该用哪个公式去解决,这就叫“了解”;


如果我们能把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结合起来,去解释综合性问题,或者直接体现在实际操作中,那就是运用了。



07、补充能量才能高效学习


人的大脑重量只占全部体重的2%,但用脑消耗的能量却达到身体总能量的25%。精深练习的时间一次最多达到1个小时1.5个小时,这是很累的,也就是说,会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你得需要及时补充能量。


能量分为身体能量和情绪能量。


1.身体能量


当身体能量不足时,首先剥夺的是心智能量,这时补充一些糖类,就会精力高涨,恢复冒险精神以及能够进行更加冷静的思考。


两个小时的高效学习期间,分为两段,一段五十分钟左右,中间休息,这个时候就可以补充能量。。


人和人千差万别,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与人吃的方式不一样。身体的直接能量是葡萄糖,它把葡萄糖当资金一样运用。


所以,巧克力就派上用场了,当然也可以选择功能性饮料、奶昔、蜜水、果汁,富含果糖的水果、含有淀粉可以转化成葡萄糖的点心都是很好的能量来源。


2.情绪能量


一对夫妻,两个在公司都拼命工作,但一回到家里就经常吵架,是他们脾气不好喽?另外有对夫妻,下班很早,夫妻两个经常甜蜜去逛街么么哒,他们的脾气就好了?可是,这时候我告诉你,他们其实就是同一对夫妻,你又怎想?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拼命工作不仅仅需要物质能量,而且繁杂的工作在白天还消耗了他们大量的情绪能量。


如果老板多给你任务,你心里不满意,你能表现吗?是不是没有表现出来呀?对呀,你没有表现出来,你压抑了心中的不满。


压抑这个不满的情绪用什么补充?答案的确是物质能量,因为身体时时刻刻都要消耗它。


但是还不够,因为还有一个事实:压制某一刻某一时的不满情绪,其实主要消耗的是情绪能量。那这样导致情绪能力下降,导致自控力下降,回家失控可不就吵起喽?


在学习中也是一样,面对艰深枯燥的学习任务,你需要耗费大量情绪能量才能稳住自己,不至于走神或转移注意力去做别的事;这也就是为什么自控能力会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减弱。


补充情绪能量,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放松。


听音乐、运动都是适合大多数人的放松方法;


如果环境允许的话,和别人闲聊一会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放松选择。人的很多智慧都是在语言中产生的,说话可以刺激大脑,使之变得敏感而活跃。在聊天的过程中,没准还能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如果你和同伴学的是同样的内容,甚至还可以相互提问,看看谁的学习效果好。



08、在热情高涨的时候停止学习


解决厌倦感,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完成规定任务量之后,在某一个热情高涨的时候索性中断学习。这边的需要强调一下,是完成规定任务量之后。“断”这个动作是发生在整个学习的后期,而不是你学得一高兴就中断。


村上春树跑步几十年,最值得欣赏的一点,是他会在跑步感觉良好的时候主动结束,这样他就会对第二天的跑步充满期待。


有些长篇写作者中有许多作家也往往用这样的方法,比如写到高潮达到部分主动停下来。因为高潮情绪很强烈,在第二天接着创作时,就容易找回感觉,从而继续写下去。


因为人们对一些事情,总是能够清晰的记得事件的开头和结尾部分。


当时间一长,我们能记住关于一件事物的主要部分,其实是事物留给我们的感觉,而不是事件本身。村上春树以充满愉悦感的时候作为结束点,跑步对他来说自然会是一种“愉悦感”能隔天连续的体验。这是很智慧的。


所以,请你在高效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接着再以相对舒缓的节奏温习一会儿。正当感到愉悦、感到收获满满、感觉到学习仍然高效的时候,立刻中断你的学习,收拾书本去休息玩耍吧。


这么做的原因在于:如果每一次,当你学到无力时才恋恋不舍地结束,你就是用“精疲力竭”给一天的学习画上了句号,很令人感动。但是,你可知道,你每一天学习的最后体验点就是“累”!


今天你是通过竭尽全力的方式学到很多东西,可是,当明天的学习时间来临的时候,你对于昨天学习的最后印象只会是“累”。


后天、大后天...... 每一天都以“累”的感觉最为结尾点,那么这个“累”就是你带给每一个“明天”的学习痛苦感。


这种“累”的感觉会随着累积而变浓,因为每一天关于学习最后的那个感觉都会留下来,积累在你潜意识情绪认知里面。你因为一次次过度学习,从而导致了一次对学习的厌恶感的积累,自然有一种“学习使人疲累”的累积印象。——可笑你得不偿失!


因为人都是追求快乐的,你学到情绪快乐的时候就中断,你的情绪就会带领你再来领略一次那种似曾相识的快乐,即便你的情绪不会主动带你来,也不要紧,因为你至少不会在心理上抗拒了。

编辑:艾彼



部分内容综合自公众号:白诗诗。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欢迎订阅《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