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叶圣陶70多年前就提出:改用整本书作为教材,对养成读书习惯更有效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早在70多年前,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主张,他说:“读整本的书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文体都窥见一斑,都尝到一点味道,遇见其他的书,也就不望而却步了”,并认为:“改用整本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1941年,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是叶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


       1949年,叶老《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做了这样的表述:中学语文教材除单篇的文字外,兼采书本的一章一节,高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的书。但是,叶老的读整本的书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历史走到今天,阅读已经成为世界范围讨论的主题,阅读也已经从婴幼儿阶段开始了。整本书阅读不但成为了可能,而且成为必须要做的事情。


        由此可见,七十多年前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整本书阅读”极富先见之明,对今日的语文教学仍有很大的启发与借鉴作用。


从小不读整本书的孩子,长大会怎么样?


        叶老认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而他一贯重视的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所以,他的整个语文教育思想都是以养成习惯,培植能力,训练技能为目标,最终通过教师指导(教给方法)使学生自己能够学习。

 

        “学生并不读整本的书,除了作为国文教材的一些单篇短章,以及各科的教本之外,很少和书本接触。”“试问,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


        为什么不读整本的书,学生就不能养成读书的习惯?在叶老看来,“教材全是单篇短章”,只读课本上的文字,老是局促在小规模的氛围之中,魄力也就不大了”。


       叶老是这样说的:“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说不上反复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读整本的书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文体都窥见一斑,都尝到一点味道,遇见其他的书,也就不望而却步了”。


        学生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之后,他们需要面对的阅读都将是整本著作,而不像学校的语文课本那样是文章与片段的“杂烩”。如果没有读整本书的实践,也就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成年后读整本书的时候就会无从下手,难以把握,也就不可能自己学会阅读。



读整本的书,不仅为了学好语文,还可以用这个方法去对付其他学科

 

       读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但叶老认为读整本书的作用并不只体现在语文学科中。“应用研读国文教本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


       “记叙、说明、抒情、议论几种文体,在整本书中一样具备,而且往往就具备在一本书之中,所以要研讨各体的理论,整本的书完全适用。”


       “学生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


       “读整本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


        这样看来,在课内获得的精读的方法,可以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得到运用,有利于学生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以便形成更好的读书习惯。


        而针对当时,乃至今日仍为“主流”的短篇式、片段式阅读,叶老表现出了质疑的态度:


       “最讨厌的是读过一篇,读下一篇,得准备另一副的心思,心思时常转换,印象就难深入”只读课本上的单篇短章对于培养习惯似乎还缺少力度。那怎样会效果好些呢?“如此看来,改用整本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科内教材既以含有文学趣味为标准,即日常生活的必需知识之获得,当然更有赖于以外的书籍。此等书籍,但须泛览,不必精读。然足以补充,可为参考,功用很大。又从分量讲,科内教材有定量,虽足使儿童感兴趣,尚不能厌足。唯有取兴趣相类的书籍供给儿童,使他们有取之不尽的乐趣。国文教授的收效必大。”


        学生的习惯养成除了有必要的时间、实践以外,仍然要依赖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是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能够激发阅读兴趣,能够给学生带来阅读的成就感,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特殊的作用。



整本书阅读对终生发展有哪些好处?


        叶老在他的作品中不厌其烦地谈到方法、能力、技能、习惯,因此,历来的研究者多据此把叶老归为彻底的工具论者。其实叶老也多次谈到关注学生心灵。他是这样说的:“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教授国文不以教授形式为目的,这不过是附带的目的;宜为学童开发心灵,使他们视学习语文如游泳于趣味之海里。”(这些话出自叶老在1922年1月20日发表的《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一文)


        没有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怎么能空谈发展心灵?整本书阅读对于学生还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1.发展语言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一个人生活在群体里,要与他人交流,还要能通过与外界的交流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基本的听说能力,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就成了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立足于人群不可缺少的本领。


        学生时期是发展语言的重要阶段。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从口语表达向书面语表达过渡。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书”等语文实践,逐渐形成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整本书阅读能够让学生接触到足够的丰富的语言,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学生在某一个阶段读某位作家的作品,他们的日记中就会有模仿的痕迹,而这种模仿不是有意识的,是潜移默化受到的感染。


        学生接触到大量的经典作品,就会发展学生的语言。这种发展是持续的,是在将来的学习道路上不会遗落的,是能够为学生一生成长提供营养的。


2.锻炼思维


       除了语言本身表达思维以外,语言还能够发展人的思维。阅读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是阅读获取的知识只是阅读的副产品。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思想才是阅读的主产品


        整本书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和深入,单是学生感兴趣的情节的猜测、人物命运的捉摸等,就足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了。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对不同作者类似作品之间的比较,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不同作品中某类人物的比较,如比较童话作品中的“王子”“公主”,比较不同作品中的“智慧老人”。如果能对整本书的进行讨论,学生能通过与他人观点的比照,做出新的思考和判断,使思维更加深入。


3.强健精神


        整本书负载着文化,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受到文化的熏染。学生品味的语言越多,接受的文化越丰富,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学生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就开阔了视野,能够与古代的先贤对话,就会获得精神的愉悦。


        而这种愉悦又能使学生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就能形成独特的文化人格,就不会迷失在社会中。精神的强健带来的是对世界的洞察,是对人生的了悟。



读什么书?


        叶老提出“学校里课程的设置,通常根据三种价值: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训练价值,一种是文化价值。”


        整本书阅读作为学校语文课程实施的一部分,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选择,一是能够增进学生知识的,一是能够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是能够开启智慧,启迪心灵,传承文明的。这是选择整本书的总体原则。虽然能够分出三个角度,但选择的书往往兼而有之,根据需要确定读的方向就是了。


        书从哪里来?“只要你存心要读,究竟还不至于无书可读。学校图书室中不是多少有一些书吗?图书馆固然不是各地都有,可是民众教育馆不是普遍设立了吗?藏书的人不是随处可以遇见吗?各就自己所好,各就各科学习上的需要,各就解决某项问题的需要,从这些处所借书来读,这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书是可以借来的,当然也能够买来。


        时间是有限的,所以选择的书的质量也决定了阅读的质量。“养成阅读能力在乎多阅读,在乎阅读得其法;阅读的材料却不必要是名作,只要内容形式都没有毛病的就行。”凡是内容形式没有毛病的书籍都可以用来进行整本书阅读。


     当然不能只选择文学类的书,也不能只局限于一个国家的书。还应该有传记类、历史类、自然科学类。无论怎样选择,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符合儿童阅读的普遍规律。就小学阶段而言,整本书的主体应该是经典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儿歌、童谣、散文、小说等,其他类作为补充。


        “略读同一的教材是无弊的,只要教师能够忠于职务,能够深知学生。”叶老指出,一个班的学生可以阅读相同的一本书,也就是师生同读一本书,这样才有利于进行阅读指导。


        究竟一个学期可以读多少本书比较合适呢?“一个学期中间,为求精详周到起见,略读书籍的数量不宜太多,大约有二三种就可以了。”叶老所说的一学期二三种,这应该是同读一本书的量,至于学生课下自由阅读的书是不在此内的。



怎样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


        即使是学生在课下自读整本书,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在阅读一事的本身,教师没给一点儿帮助,就等于没有指导。”可见在叶老心中阅读指导是很有必要的,在现实中也是非常需要的。

 

        “书籍的性质不一,因而略读指导的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指导不足会使学生不知道读书的方法,不能真正领会到书的精髓;指导过度,会使教师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代替了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学生从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获取真正的知识与思想。


        就一般说,应该指导的有以下几项。


1.版本指导


        进行版本指导,就能使学生“将来读书不但知道求好书,并且能够抉择好本子,那是受用无穷的。”


        “哪种本子校勘最精审,哪些本子是作者的最后修订稿,都得给他们说明,使他们遇到那些本子的时候,可以取来复按,对比。”教师要具备广阔的阅读视野,还要有比较深厚的功底,能够鉴别,并且把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学生。


        比如:有些著作是翻译过来,哪个翻译家翻译得比较好;有些是文言文注解的,哪些人注解得好;台湾翻译的作品与大陆翻译的作品的区别;修订版与初版的区别。版本之间的比较,对于语文教学的功用是使学生能够知道产生不同的原因,通过比较阅读,推敲出这样写比那样写的好处,提高作品的鉴赏能力。


2.序目指导


        “读书看序文是一种好习惯”“目录表示本书的眉目,也具有提要的性质。所以也须养成学生先看目录的习惯。”利用目录进行检索,找到自己想看的内容。利用目录可以整合自己想看的内容。如重点研究书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件,可以通过目录跳跃性的看,从而把某些内容整合在一起,能够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理情事件发生的脉络。


       “教师指导,要教学生先看序文,要审查序文的重要程度,与相关的提示,使他们知道注意之点与需要注意力的多少。”序文的提示了书的主要内容,有利于了解梗概。


    如果是自序的话,能够清晰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顺着序文可以探究作者的思维线路;如果是他人作序,对书的内容有一些评价,提示读者注意书的价值,同时也有利于阅读时注意重要部分,可以得出自己的判断与序文作者进行比对,得出自己的结论。



3.参考书籍指导


       “参考书籍,包括关于文字的音义、典故成语的来历等所谓工具书,以及与所读书有关的必须借彼而后明此的那些书籍。”


       通过参考别的书籍,“从小的方面说,阅读一书而求其彻底了解,从大的方面说,做一种专门研究,要从古今人许多经验中得到一种新发现,一种系统的知识,都必须广博地翻检参考书籍。”参考别人的,可以彻底理解当下要了解的这本书,同时通过比较获得阅读经验,为将来阅读打下基础。


4.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发掘文章的意蕴,没有一点含胡。也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至有误失。”


        在叶老看来,真正的阅读方法是比较、归纳、揣摩、体会的过程。对于一字一句的比较、揣摩、体会,然后归纳,形成自己的认识,才是方法。能够发现文字的特性,才是真实的阅读,才能够锻炼语感,才能够对阅读有帮助。


        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着力点应该放在学生不太注意,学生自己不能发现的语言点上,通过这样的点激发学生,让学生思维更加深入。


        “不论短篇与书本,性质相近的,就该用同一读法去读。”教师可以有意识引领学生用相同方法读类似的书,或者让学生自己阅读相近的书获得这样的体验。


        但是,阅读方法又不是拘泥一种的。“文字各式各样,阅读方法字也不能一律。多读些文字,练习到的方法就多些。”“阅读方法又因阅读材料而不同。就分量说,单篇与整部的书应当有异,单篇宜作精细的剖析,整部的书却在得其大概。” 


编辑:艾彼



来源:吴再柱工作室。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