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又一篇夺得全国作文竞赛特等奖的文章,让人感叹当今中学生真了不得

新读写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前几天,第十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总决赛及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全国百余位经过层层选拔的文学少年参加了总决赛。最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一学生席轶群摘得桂冠。


席轶群的获奖作文名为《于无声处》,这篇文章让评委老师眼前一亮,连连赞其“文采斐然,见解独特”,纷纷为发现这一“文学新秀”而欣喜。


      这是刚念完高中一年级的席轶群写下的参赛作文:


《于无声处》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席轶群


      “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如是说。


      起初我以为那是生于乱世畏葸不前,但我想起了他在狱中种的番茄。暗无天日的监牢更像是人间地狱,他沉默地捧起浅红多汁的果实,如同擦亮了一根小小的火柴。狱友的重拾希望已是其影响力的明证,狱警的态度转变,则使这位摸黑者的生存历程成为奇迹。(“种番茄”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曼德拉虽身陷囹圄,但仍对别人产生积极影响,奠定了全文积极、光明的基调) 


      眼前历史的车轮扬起飞尘,老庄时代的岑寂在化不开的夜色里。老聃道一句大音希声,属于一个乱世的旷代智者于是用“反者道之动”的朴素辩证诠释了缄口世间停奏琴弦的意义。庄子承于其后论述役役于学派相争“以是其所非非其所是”的“成心”之弊,说着天的府库与扩大心灵的涵摄量。黑暗的天空之下对处世方式的争论成为人们哗众取宠寻找“存在感”的方式,唯道家学派提出“莫若以明”。


      勇敢热切地去抗争固然成为佳话,但以空明的心态去观照万物的本原,则是绝唱。他们因辩证思考而不再苟且,因“照之于天”而静观花开花落,更因“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与天地并生。于是本来支离破碎的人间世之中他们呼吸着一切事物的色彩声息,扬弃我执,沉默原是“咸其自取,怒者其谁耶”的天籁。(举了老子、庄子的例子,叙述了古代哲学家如何通过“无声”在纷乱的大环境中安身立命,紧扣题目中的“无声”二字,第一次点题)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鲁迅穿着长衫,说着“于无声处听惊雷”。作为手执刀笔痛批国民根性的清醒者,他仍然会长叹“吟罢低眉无写处”。那样一个时代的悲凉之雾遍披华林,少数能呼吸感受者,唯他昂扬。他本该有力发光,但在当时的中国,是确无写处,更确无说处的。写来无人看,唯一的“读者”面对毁灭的价值勃然大怒欲加之罪,而真正去“呼吸感受之 ”的青年们,却一个个地被捕。他写下《为了忘却的记念》,名曰“忘却”,却仍相信着十年后二十年后,总有人再记起他们来的。


       那就是他对沉默中蕴着的卑微但不扭曲的永恒驱动力的深切自信。也正因如此,他说着“愿我的文章速朽”,刀笔之下字字铿锵却时至今日仍掷地有声。“救救孩子”的呼喊,仍然余音绕梁。(又举了鲁迅于无声处坚守理想的例子,更贴近现实,为“无声也是力量”又添一个有力的论证,第二次点题)


      于是想到,其实沉默是那样强大的力量。无论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抛却语言明心见性,还是无处可写无路可逃,都可视作为生于尘世,不卑不亢的长远的对抗。(事实论证之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归纳总结、阐述观点,第三次点题)


      栖居世间已有十几年,虽则未曾见过黑云压城风雨如晦,更不能有上述任何一人的分毫光芒;但总有那样一些时候,感到深深的无力与彷徨——


       是身处文科特色班,却再难寻回人文理想。由于分班以及学生负担的种种纷扰,那群真诚、热切、勇敢的人们本应放声大笑舞动青春,却埋头题海不问世事。承担的人文方面。事务于是无法推进,使尽无数言语手段,终成破碎迷惘。


      后来我选择了沉默,但并非从此沉寂,而是于无声中积演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力量。融入他们的世界,找到他们面对的方向,微笑着告诉他们你做得很好——突然之间便取得了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的关注。抛下原有的主观臆断,学会习惯于这个不完美的班级,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再也不是茕茕子立。(笔锋一转,从将名人故事转而联系自身经历,叙述角度由大到小,落到实处,引起读者的同感。第四次点题)


      是处在理想与现实的纷争中,身边人的无可抗拒的力量近乎将初心化为齑粉。我与世界的关联在那时变得重重不尽成为羁绊,对于目标即便只是“溯洄从之”的动作也“道阻且长”。但放下那些纷争与矛盾,安静地向前一步一个脚印完善自己,从而为自己的未来寻找无限可能,竟胜过所有刀兵相见的争论。那种无声,保护了我的梦想。(虽然还是在讲自己,但提升了思想的层次,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小事转向理想这一话题,点明当今时代我们为什么需要“无声”,第五次点题)


      也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站在无数十字路口惊恐万状。想到不为苟且而得意与沉默前行,会有一种沉静而不可遏止的力量。当你惯于长夜,梦里依稀的本真的自我与眼前变幻的时代洪流交叠成恼人的影像,站在无声之处即使卑微但不因害怕被时代抛弃而狺狺狂吠之时,迷茫之中也便有了光亮。(思想层次进一步提升,站在时代的角度思考“无声”的意义,第六次点题)


      于无声处,归根到底便是深味光明,安于黑暗,以之为天下的准则。在一片宁静之中,无论以何种方式,都不为外物所动而坚定向前。立德做人,无问西东。那样的人生,善利万物而不争,周流演进而不息。(总结上文,归纳后得出中心观点,凸显文章的中心思想;第七次点题)


      那便从里到外地站在无声的地方吧。(结尾简短有力,余音绕梁,呼应了上文中作者的观点,同时也是给读者的倡议;第八次点题)


【简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紧扣主题,几乎每一段都提到了“无声”二字,每一段都有点题之笔;比起一些中学生写作文一味意识流,“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情况,这位作者“点睛式”的写作技巧无疑更加高明,值得模仿借鉴。


      从全文的结构上看,这篇文章的议论角度从大到小,由历史到现实,先写“无声”在历史的长河中对名人的意义,再联系自身现实,阐述在当今社会,“无声”对像作者这样的每一个普通学生(也是作者文章的主要读者)而言有着怎样积极的作用,更进一步唤起读者的认同感;也使是文章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能在现场做出这样有思想有文采有家国情怀的佳作来实属不容易,可见她的写作并非一日之功,肯定离不开平时大量的阅读和练笔。”看了席轶群的这篇作文后,评委老师赞道。

 

      的确,席轶群从小就喜欢阅读和写作,阅读广泛, 这次的现场作文里之所以会提到老庄和鲁迅,与她近期的阅读密切相关。


      “我平时一直在坚持阅读和写作,再加上最近正好在研读老子和庄子的作品,比赛时就有感而发。”席轶群表示。在她的阅读谱系里,萧红的《呼兰河传》、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季羡林的《留德十年》、汪曾祺的《草木春秋》、李零的《丧家狗》、史铁生的《摇滚与写作》、梁衡的《把栏杆拍遍》以及各种中国古典名著和诗集都是她的心头所爱。


 领奖台上的席轶群

 

      “从小到大,我们似乎一直在写作。在表达自己的同时,写作也成为应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想问,写作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席轶群一直困惑的问题。


       在不断的思考中,她也找到了答案,在她的认知里,写作是个人心灵的安放、是个体生命的觉醒、更是人类精神宇宙星辰的闪耀。“写作给予了每一个人传递、交流、融合精神的方式,让我们广大的牵念化作文字,于无声之中,人类精神文明的灿烂伟大得以延续”。这也正是席轶群孜孜不倦地试图通过文字向更多的人传递的思想。


编辑:艾彼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